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PDF文電通5專業版心得:台灣研發專業PDF編輯器,Adobe Acrobat的最佳替代品

PDF文電通5專業版(Gaaiho)」(以下簡稱PDF文電通)是台灣軟體公司「棣南」(棣:ㄉㄧˋ)研發的PDF編輯軟體,我目前使用約一個月,先說結論,這套軟體挺適合學生、文書工作者與文史工作者,以功能而言,它也不算是一套很貴的軟體,以下說明我的接觸契機、軟體基本介紹與使用情境。

與PDF文電通的接觸: PDF文電通閱讀器

我開始接觸PDF文電通是一個多月前的事情。當時,我想要找一款能在PDF加上書籤的PDF軟體,然而這類軟體要不就是需要付費,要不就是需要把資料傳到網路上,要不就是中國製造,而我並不想把我手上的檔案暴露給別人看。

在網路上詢問朋友有無推薦的PDF編輯軟體,有人說他們公司是使用PDF文電通,是台灣軟體公司研發的PDF編輯軟體。雖然原價4900元實在不算便宜,不過跟原價超過兩萬元的Adobe Acrobat Pro相比實在不貴(更何況Acrobat現在還只能訂閱制,一個月要至少420元啊);此外以專業軟體而言,微軟Office個人版也要4290元,因此相對而言文電通原價其實並不算太高。

只是,即便我認同這售價合理,這價格對當時的我而言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我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找一下PDF文電通有無免費的PDF閱覽器,想不到真的找到了,是「PDF文電通閱讀器」,可在此下載:https://www.gaaiho.com/index.php/zh-tw/products/reader/pdf-reader-pc/overview 

這應該是市面上免費的PDF閱讀器中最好用的,光是可以編輯書籤就贏過九成九的PDF閱讀器了,透過書籤整理PDF內容,可以讓內容一目了然,更何況是台灣製造,不需擔心資安問題。

我就這樣成為了它的愛用者,並在粉專發了一篇簡單的推薦文。想不到之後PDF文電通的研發公司棣南便聯繫我,詢問能否給我一套免費的PDF文電通讓我使用,並撰寫心得,於是你們便看到這篇貼文的誕生了。

PDF文電通5專業版:基本介紹

PDF文電通的英文叫「Gaaiho」,這詞源自於Amis(阿美族語)的您好:「nga’ay ho。」由這取名方式,也可以看出這套軟體的臺灣特色。

PDF文電通專業版由兩個程式組成:

  1. Gaaiho Doc:全功能的PDF編輯器,也是瀏覽PDF檔案的主要程式,除了一般PDF閱讀器能做的的註解、簽名,也可以針對個別PDF做文字、頁面裁切、插入、合併等編輯動作,甚至能比較兩個類似PDF檔案的不同之處。
  2. Gaaiho PDF Converter:可以將多個檔案個別或合併轉成PDF,或將PDF檔案轉換成其他格式(如Word、PowerPoint等)。另外,也能選擇數個檔案後按滑鼠右鍵,將不同格式的檔案轉換或合併為PDF檔。

透過上述兩個程式,便能將許多資料轉為PDF,不僅可以避免格式跑掉,也能將多種檔案格式的資料以PDF這種統一格式、同一檔案的方式整理得條理有序。以下我會針對身為「學生」與「文字、文史工作者」這兩種使用情境,說明我使用PDF文電通的方式。

學生的使用情境

使用情境一:掃描資料裁切與標記書籤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文科研究生,那你應該也會跟我面臨一樣的情況——許多資料尚未電子化。這些資料可以是以前的期刊,可以是絕版幾十年的書。有些書還可以透過圖書館借閱,但期刊是無法借閱的,要不就是當場閱讀,要不就是掃描或拍照留存電子檔。

掃描是保存資料比較好的方式,因為解析度較高也較清晰,但掃描常常會面對兩個問題:

  1. 掃描頁面的黑邊
  2. 掃描資料橫跨好幾個章節,不易閱讀。

比如以這篇PDF為例,可以看見明顯的黑邊,並且點開「書籤」時沒有任何標記,因此我無法知道目前篇章是什麼。

然而,PDF文電通可以輕鬆解決這兩個問題。

頁面黑邊是因為掃描區域沒有設定好所導致的,但只要透過Gaaiho Doc「文件」>「裁切」,調整上下左右要裁切多少,並且選定要裁切的頁數,便可以一次處理好所有掃描資料。同時,若是幾份資料合併且大小不同時,也能確認裁切頁面大小、調整邊界,讓頁面大小一致。


裁切完後,頁面黑邊便會消失!不過「裁切」功能僅是將可見範圍縮小。只要把裁切邊界調回0,就可以把裁切掉的地方再重新變回來。

接下來,只要到左半邊點選新增書籤,便能在不同頁面上加上書籤。當瀏覽資料需要在許多頁面來回檢視時,書籤功能便會相當好用。
當然,書籤功能其實在免費的「PDF文電通閱讀器」便已經有了。不過Gaaiho Doc不僅能編輯書籤,還能直接編輯PDF檔案本身,調動頁面前後順序,刪除沒掃描好的頁面、插入重新掃描的頁面等,自然在整理資料上更有優勢。

使用情境二:多資料合併

上述方式適用於資料僅有單一來源(如同一本書、雜誌)時,然而,文科研究生常遇到一種情況,那就是我們要掃描同一種刊物的許多期。這些文章雖然散布在不同期數,但都屬於同一雜誌,這些掃描檔時常是一篇文章就有一個檔案,在瀏覽時就要點開一堆PDF檔案,看起來總是有些凌亂。

這時,Gaaiho PDF Converter便派上用場!

你可以直接開啟Gaaiho PDF Converter程式,不過有個更直覺的方法可以一次合併多個檔案,也就是選取檔案後,透過右鍵來合併檔案:


你可以看到右鍵不僅有合併功能,也能轉換特定檔案為PDF檔之類。不過在整理資料方面,當然是複數檔案合併最方便。按下「合併為一個PDF」>「預設設定」後,便會打開Gaaiho PDF Converter。Converter可以用「選項」選擇讓檔名變成PDF內的書籤。更多詳細設定可以點下方的齒輪。

合併檔案不僅可以合併PDF,也可以合併圖片、Word檔、PDF檔等多種文件格式。如果你舉辦活動,有活動實體相片,又有相關書面報告或資料,要放在同一份文件;或者要做考察與踏查,去特定地方拍照,又想把這些相片跟文獻合併在同一份文件時,這個混合各類檔案合併的功能便相當好用。只要注意檔案的前後順序,合併後的頁面便會有正確的次序,在整理上會方便許多。

順帶一提,Gaaiho PDF Converter也可以批次將檔案轉換為PDF,或反過來將PDF轉換為各式檔案喔!

使用情境三:論文加密與浮水印

當初我寫完碩士論文後,還面臨最後一道關卡:論文加密。

不知道其他學校是如何執行的,清大對論文加密的條件是,必須要鎖住複製、編輯等功能,只能讓讀者下載瀏覽與列印。

若使用微軟Word將檔案轉成PDF,雖然可以直接鎖密碼,但會讓讀者必須輸入密碼才能瀏覽PDF檔。因此比較正確的作法是將Word轉成PDF後,再以PDF編輯軟體鎖住。

然而不幸的是,在我讀研究所的最後一年,正好遇到我們學校採購的Adobe Acrobat到期,就算是學校的公用電腦也沒辦法使用Acrobat,所以這最後一道簡單手續我遲遲無法完成。

這時,Gaaiho Doc可以輕易做到這點。只要到「安全性」>「安全性面板」,在「互動式」內便能依照自己需求替文件加密:

除了加密,學校通常也會要求論文要有浮水印,這也可以使用「文件」>「組合」>「浮水印」中輕易達成。

文字、文史工作者

接下來,我出社會後,從事的工作還是文字行業(編輯)。編輯同樣需要資料整理以及PDF裁切功能(比如有時需要把印刷用的PDF檔裁掉出血做後續編輯)。不過在這些功能之中,我認為對編輯工作及文字工作者而言的殺手鐧是「版本比較」。

使用情境:校稿

版本比較功能位於「進階」>「文件處理」>「版本比較」。這功能可以讓你比對兩篇內容很像、僅有數個字改動的PDF檔。這在什麼情況最常發生呢?自然是校稿。

作為一名編輯,在拿到作者或翻譯者給予的初稿後,自然要先潤過,讓行文通順、使用名詞一致,不過在這之中,自然還是時常有名詞使用錯誤或詞語不通順的情形,這時候就需要一、二、三校。只是有時校完稿,美編改完內文,你卻很難快速看出美編有沒有修正所有錯誤。

這時,版本比較功能就相當好用。他會比對內文,直接指出修改之處,讓你可以快速看見有沒有校正。

比如我將之前邀稿的文章輸出為PDF來比較,只要在Gaaiho Doc同時開啟這兩個PDF檔,就可以用「版本比較」功能來選擇這兩個檔案比對。


比對後,Gaaiho Doc會創造一個新的PDF檔,以左右頁面呈現原始與新版本的修改之處,而第一頁是整體比較資訊:

內文比較會呈現如下:

透過版本比較,可以輕易看出兩個類似版本PDF的差別,對時常需處理邀稿的行政人員或編輯而言可說是福音啊!

其他好用功能

其他功能中,我覺得最實用的功能莫過於檢視的部分。Gaaiho Doc有幾種檢視方式,各有妙用。

F9瀏覽

按下F9後,上面的功能表單會暫時消失,然而左側的功能表單會留著,當你仍需要瀏覽書籤,但需要檢視更多PDF頁面的內容時會很好用。


Ctrl+7:閱讀模式

閱讀模式可以透過兩種方式開啟,一是在「檢視」>「文件檢視」>「閱讀模式」中開啟,另一是直接使用快速鍵Ctrl+7。

按下後,側邊欄位會隱藏,而上面欄位則會僅剩首排,可以透過ESC解除。這同樣可以讓瀏覽面積更大,不過由於左邊功能列都消失,因此我在使用上比較少用。

購買、使用教學與最新優惠

PDF文電通官網:https://www.gaaiho.com/index.php/zh-tw/

若對PDF文電通有興趣,可以在官網下載專業版,先試用一個月試試看,PDF文電通5專業版試用下載連結:https://store.gaaiho.com/download/suite.aspx

此外,若是對PDF有各種疑問或想知道各種編輯技巧,棣南公司也有架設PDFHome教學網,可以參見內文學習PDF的基礎知識與編輯方式等:https://www.pdfhome.com/

目前PDF文電通5專業版正在難得特價中,到1/10前,只要輸入優惠碼都有永久授權!可以直接進入首頁,便會有相關優惠提示喔!



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文字作品推廣量子科學的方式探討」演講及一些參與感想


於今年11月左右,我被量子電腦協會的人拉去吃飯,那時才知道台灣有量子電腦協會,而他們希望可以找到推廣量子觀念、科學的相關方法,並於協會的年會中討論。

雖然我自己不算什麼大大,不過基於自己本身是物理系出身,又有文字專業,能在這活動上分享一些所學所見我也滿樂意的,當然我也希望可以多接觸業界人士,所以吃完飯後便正式決定要參與。

活動於昨天(2021.12.25)舉辦,最後被定名為「台灣量子電腦暨資訊科技協會年會及量子教育、軟體應用紀元宇宙創意論壇」。我參與的那一節活動名稱為「共同創作經驗、各式體裁(輕小說/科學史/遊戲劇本/音樂)的發展機會」。

我們那節是由胡又天主持,我跟月亮熊分別就創作者與編輯的角度來討論科學與創作之間的關係。

在我們之前有周美玲導演分享他想拍攝的量子科幻影集,李伍薰分享他的「3.5系列」相關創作;在那之後還有黃詣跟梁世佑分別從遊戲編劇及研究者角度探討科幻、量子科學於遊戲中的幫助。

整體而言,那場下午確實聽到滿多一線大眾作品創作者對科幻的想法,應該是這趟去年會最有趣的收穫。

我這次PPT是純文字的,雖然演講稿跟實際講述內容有點差別,大體上脈絡是相同的。若有人想看看要如何以文字作科普作品,這是我目前的一點思考。


「文字作品推廣量子科學的方式探討」演講稿


各位好,我是許宸碩,目前擔任晨星出版社編輯,本身也有在寫科幻小說,由於我是物理系畢業後讀台灣文學研究所,所以我想我應該能擔任某種中介的角色。我將在此分享「文字作品推廣量子科學的方式探討」。

在此我會分享三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是知識內容的基本推廣方式,基本上,我們要推廣任何事物,都必須先引發受眾的興趣,量子科學也不例外。引發興趣後,我們才能推廣我們要講的知識。

接著就是要怎麼引發興趣。在文字創作中,我們大體上會把文體分成兩種:「非虛構」與「虛構」,兩者有不同引發興趣的方式。以科學相關來說,所謂的非虛構就是指科普和科學史,這兩者若能相輔相成,威力還能加倍;虛構則是指科幻與科學史作品,也就是純粹的幻想小說,或者依據真人真事改編。

最後我會講創作者需要的支援,這是我以創作者的角度思索,認為「要是有這東西對我的科幻小說創作會很有幫助」。在此我提出三項,等等詳細說明。


非虛構:科普

科普可以引發大家主要興趣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看到一些有趣的現象,或者特殊的概念、實際的應用。比如大家一開始可能不知道超導體能幹嘛,但漂浮青蛙的圖片會引發他們的興趣,而利用超導體進行核磁共振或磁浮列車則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的一部份;或者薛丁格的貓,雖然大家不一定理解疊加態的科學意義,但因為這說法的流行,已經知道不同疊加態可能的呈現方式以及與日常的衝突。



非虛構:科學史

再來說到科學史,科學史能引發興趣的原因,自然是因為人的故事。讀者不一定懂科學,但懂人的行為。綜觀量子科學,基本上至少就早期而言,量子科學可以說是一部科學家的發現史,你看我們有這麼多方程式與原理都冠以科學家之名,如包立、薛丁格、海森堡、狄拉克,也別忘記ERP其實是三名科學家啊!

這些科學家背後往往有自己的故事,在這裡我以一些著名科學家作為例子,如日本第一名諾貝爾物理學家湯川秀樹,當時日本有一堆核科學研究設施被美國拆掉,科學家心在淌血,意志消沉,是湯川秀樹得獎鼓勵了他們。或者奧本海默,一名偉大的核科學家,卻因為參與曼哈頓計畫而後悔半輩子。或者如狄拉克,他發現狄拉克方程式,預測正子,如今我們都知道正子的存在了,但在當時,要不是理論導出來,他還無法想像其存在。

最後,我們甚至可以來到台灣科學史的可能性,藉由講述台灣科學家的貢獻與背後的故事,使讀者知道我們的科學家有多厲害、多有貢獻。


虛構:科幻

接下來來到虛構作品,首先當然是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能引起興趣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故事有趣。讀者能認同理面人物的性格、他們想做什麼的目的,以及他們為了達到目的所做的各種行為。

那科學或科技要扮演怎樣的角色,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我自己認為,它必須融入基礎世界觀當中,或者成為小說劇情的重要關鍵。

在此以我之前獲得文化部創作補助的小說《微型黑洞》舉例,只是跟各位說聲抱歉,這本書還沒出,我還在努力修稿中。總之,這篇小說的關鍵是台大的粒子加速器,一開始這台加速器由荒勝文策教授建造,戰後由物理系初代系主任戴運軌修復。我的小說設定,這台粒子加速器因為因緣巧合製造出「微型黑洞」,引發某種時空效應,帶他回到1947年二二八爆發前。這本質上是一篇歷史或政治小說,但這科幻的設定應該能引發讀者對台大粒子加速器的好奇。


虛構:科學史改編作品

除了科幻小說,科學家的真實人生中常常有不少戲劇性。我前面已經舉過滿多例子了,我們可以透過改編他們的故事,或將科學事件的經過改編,增強故事性,變成能面對大眾的文字作品。

在此我舉圖靈為例,雖然他不是量子科學家,但這例子有助於說明。他開創了電腦的研究,卻因為身為同志被迫害而自殺,他的故事被翻拍為電影《模仿遊戲》,是當年能見度極高的電影之一。但電影畢竟是電影,他有些地方不符合圖靈的一生,只是作為故事,我們是可以接受的。


知識的推廣原則:效應、原則、原理與假說

無論是虛構或非虛構,若要做科普,那重點就是在引發讀者興趣後,讓他們了解相關知識。

只是,量子力學知識其實相當艱深,我自己認為可以優先推廣的主要是效應、原則、原理與假說。

效應,也就是現象,是實驗上可以見到的。因為可以見證,所以容易理解。

原則、原理、假說大多尚未牽扯到方程式的敘述,因此在理解難度上會比方程式低。

比如效應或現象的部分,我們可以先看雙狹縫實驗。他是我們可以親眼見證的現象,接下來他說明的原理:波粒二項性,也是概念性而非方程式,因此較好理解。


知識的推廣原則:避免事項

然而,方程式在理解上就相當困難,因為偏微分方程式的解基本上很複雜的函數,至少是大學程度的東西,我幾年沒用都忘光光了,更何況根本不會偏微分方程式的大眾。如果真的需要講解方程式,那我會建議要講背後的基本原理,讓讀者比較容易理解。

比如薛丁格方程式,薛丁格方程式三項可能會讓讀者敬而遠之,但若說明這張圖基本上是一個能量守恆,第一項動能,第二項位能,第三項總能量,這樣讀者就比較能聽懂。接著,我們再來講薛丁格方程式跟古典物理學的不同:波函數,這樣讀者就比較能理解薛丁格的革新之處及貢獻。


創作者需要的支援1:知識的整理

創作者需要的是知識的整理,讓他們可以將相關概念運用在創作中。用這觀點來看,我認為創作者需要得有三個東西。

第一個是系統性整理量子科學相關的效應、原則、原理、假說。前面說到,這四個東西是較容易理解的,因此若能以時間或字母順序對他們做一個系統性的整理,創作者不僅能在其中看到有趣的發想,作為創作的基礎,倘若要跟科學家做專業上的討論,也能以此作為共識基礎。

再來是量子科學名家整理,這些人的故事不僅方便作科學史的參考,讓人理解量子科學的發展,創作者也能在作品中安插量子科學家的姓名,並在文末附註這些科學家生平,有興趣的讀者自然會找相關資料來看。


創作者需要的支援2:應用場景

最後,則是要知道這些科學變成科技後,運用在哪些場景。

在當代實際應用上,如半導體、太陽能發電都是量子力學的主要舞台,且與我們的生活或未來息息相關。

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量子科學的未來應用場景,目前如量子電腦、量子通訊等新興領域中,這些科技可能會對世界帶來哪些變革?基本上大家都想知道這些變革是什麼,但如果科學家可以先提出一個基本的應用,那創作者自然能在基本應用上加上創意,延伸出各種有趣的使用。

比如受體模擬,那未來我們會不會有辦法模擬出人造病毒?世界上會不會有恐怖組織用這種人造病毒製造新瘟疫,為了宗教或奇怪的目的?


希望上述內容分享能讓大家稍微知道文字內容推廣量子科學的各種方法,以及科學家能做的支援,謝謝大家。 

2021年10月31日 星期日

平常時刻的魔幻體驗:讀楊智傑《野狗與青空》

楊智傑是出道相當早且近年來頗受到矚目的青年詩人之一,雖然在2012年,他便出版第一本詩集《深深》,不過近年來受到注目的原因,主要仍是他第二本詩集《小寧》(2019.03)將政治與抒情結合相當好;相對而言,他同年出版的第三本詩集《野狗與青空》(2019.11,以下簡稱《野狗》)似乎關注度不那麼高,但我讀完《野狗》後,發覺這本詩集大有可觀之處。

要理解《野狗》這本詩集,還是得先從《小寧》說起。《小寧》時常以敘事者我向「你」(小寧)傾訴的你我體抒情,使讀者容易帶入敘事者我的情感,又透過詩句之間的敘事,在一段段的詩句中推演情節,使人理解這首詩背後指涉的情境與議題,同時在詩的抒情、良好且容易入門的讀者閱讀效果,以及詩人本身想處理的議題性取得一艱困而接近完美的平衡點。楊智傑迴避了前輩寫政治詩時的失手,沒有使詩淪為口號,使其美感與感動人心的能力都消失,這是《小寧》受歡迎的原因,也是它傑出之處。

有趣的是,《野狗》的美學可說是與《小寧》完全相反。在敘事角度上,《野狗》大多使用第三人稱,即便使用第一人稱也極少有敘事者我向「你」傾訴的角度,這使得敘事者與讀者保持著相當的距離,也使抒情成分降低;再者,《野狗》中每首詩的段落之間大抵上少有邏輯上的連結,更不用說情節的推演,而是靠著排比與詩的音樂性維持連結;最後,在《小寧》許多詩中展現的議題性,到了《野狗》中也幾乎消失。

要理解《野狗》的詩作是不能靠社會脈絡的,也因此其理解難度比《小寧》高上不少,如楊智傑在後記中所言:「這是本屬於極少數人的詩集。可以說,幾乎是僅屬於你我的一本詩集。」我認為《野狗》的美感有一詞可以形容:「無理而妙」。洛夫曾經說道:「從中國古典詩中,學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所謂的『無理而妙』的觀念……就是表面上看起來不合常理,它扭曲了事物之間正常的關係,從一個散文的眼光來看,就是不通。詩的表現方法,是要突破人為的關係,超越知性的邏輯。」 (註)

當然,洛夫講的是他與其他創世紀同仁的超現實主義詩作,那些晦澀難懂、語句繁複的詩作與楊智傑的詩有很大的不同。《野狗》內詩作在文字上的一大特色是語句簡單,大多詩約20行內,少有長詩,詩句也沒有複雜的文法、特殊的長句或罕用字,而僅是名詞的排列、形容詞接名詞,或者名詞接動詞。奇特的是,詩人讓性質不同的詞彙接在一起,便能使詩句產生閱讀上的奇特詩意,正如洛夫所言,「扭曲了事物之間正常的關係」。

為何楊智傑會選擇在《野狗》內使用這樣的方式來寫詩?他在後記中寫道:「第二本詩集《小寧》完成時,身體內大多數聲音告別了我,像一座乾淨的廢墟。」聲音在此或許是指涉屬於《小寧》的敘事方式。然而,直到有一次楊佳嫻老師邀請楊智傑去清大演講,他講著自己的創作經驗,我才比較知道理解《野狗》的方式。當時楊智傑講的詩是〈紅葉〉:


葉脈——回音的大雪停止
肉體的街上
放棄心的旅者深入秋夜

菌類的聽覺:山谷優雅擴張。

四頁草虛構年輪,黎明是眼睛的早市
手風琴
光芒片片的蝴蝶

風之心,起火的硫磺
溫泉的下午
落在手臂上的水滴,一個男孩
在父親死去的黃昏洗頭
明月當空,行走的衣服下是肉身的蟲

戀愛的僧侶
內心的符文靜靜發亮


那時楊智傑演講的詳細字句我已經記不清楚了,但他提到,這首詩是他在紅葉見到的景象,他看到一些風景,他有種特殊的感覺,於是那些感覺化為字句,寫成了詩。

這首詩如前述所言,沒有什麼情節推演,每一段就像是蒙太奇電影的一個片段閃逝,要理解這樣的詩,我們應該以一種幅輳式(converging)的方式來組合這些片段,將個別片段排列,試圖聚集找出中心,只是這裡的中心並非特定意義的詮釋,而是與敘事者站在同一個中心,重新體驗這些詩句背後的、平常時刻的魔幻體驗。

比如第二段:「菌類的聽覺:山谷優雅擴張。」菌類生長於地底,甚至能遍佈整座森林,詩人僅用一句「聽覺」,就讓我們聽到風吹拂時的林濤,從一點擴張到整座森林乃至整個山谷。而在紅葉這地方,他還感受到了更多的魔幻時刻,遍佈在此詩的各段,等著我們去想像、深掘。

在《小寧》中,詩人展現詩如何與現實的痛苦對話,使其扣人心弦;而在《野狗》中,詩人展現詩如何引領人超越現實,看到平常生活中難以看見的魔幻體驗。只有當人心清澈如「乾淨的廢墟」時,我們才能從殘骸想像出最美的詩意。

最驚人的是,這兩本完成度極高的詩集,都出自同一人之手。

註: 艾農,〈詩的跨世紀對話:從現代到古典,從本土到世界——洛夫V.S李瑞騰〉,《創世紀》第118期(1999.03),頁56-57。引自解昆樺,《臺灣現代詩典律的建構與推移:以創世紀詩社與笠詩社為觀察核心》(臺北縣:鷹漢文化,2004.07),頁207。

 

原刊載於《歪仔歪詩刊》No.19(2021年10月),可在此購買:https://www.ruten.com.tw/item/show?22143771927847=

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Vortex Multix 80% (TKL)拾光白軸 鍵盤開箱


最近收到了Vortex最新的鍵盤Multix,雖然是對方贈送的,但用了幾個禮拜,還真的覺得這把鍵盤很值得推薦,這篇文就是要來推坑這把鍵盤的~


一、Vortex向來只出小鍵盤,沒想到這次出80%鍵盤了


Vortex一直是以小鍵盤為主的公司,大部分鍵盤屬於60%(僅有打字區)、65%(打字區+方向鍵與PgUp, PgDn, Home, End)、75%(65%加上ESC、F1-F12),這也是我喜歡他們的原因,我喜歡自定義功能強大的小鍵盤,畢竟我的桌面空間不大,加上小鍵盤這種東西習慣後就回不去了,當你不需要動手腕就可以按到方向鍵後,你怎麼還能忍受將手移去右邊按方向鍵及數字鍵呢?

不過,Vortex雖然在國外有相當高的評價,在台灣卻僅有一小部分的人知道他們的好,小鍵盤終究是小眾。直到最近,Vortex才開始推出主流的TKL(80%)鍵盤Multix。今年八月時,他們開始於他們的社團展開Multix系列的團購。Multix是他們第一把80%鍵盤,依照他們釋出的圖片及部分訊息來看,他們之後也很可能會在推出100%鍵盤。

這發展不禁讓人想到另一把同樣以小鍵盤為主的臺灣公司Mistel,以往他們僅在特定的網路商店販售鍵盤,但在推出X-VIII系列的100%鍵盤後,終於進軍硬派、PcParty等實體通路,不僅較容易購買,更提高了他們的能見度。畢竟台灣用100%鍵盤的人還是佔多數。

不知是不是看到Mistel的改變,抑或是想要開始試圖攻佔主流市場,Vortex這次終於開始來做80%鍵盤Mistel。雖然我因為經濟緣故並沒有購買(而且我其實對他們之後可能推出的Hellcat或Race3 Type-C版更有興趣),但卻意外受贈一把,所以這篇文才會就此誕生。

不過,雖然是拿人手軟,但真心認為這把鍵盤不錯,它在許多小細節上都處理很好,最近幾天把它擺在辦公室當作日用鍵盤,使用起來確實相當愉快。當然不避諱來說還是有缺點,以下將簡單分析。


二、外在細節:鍵盤蓋、鍵盤線、底座與指示燈

第一點必須稱讚Multix的地方是它有鍵盤蓋(如開頭第一張圖),方便平常放置時防止灰塵進入。



再來是它的鍵線分離設計,鍵線分離,也就是連接鍵盤與電腦的線可以拆下,方便攜帶與更替。從這裡就可以開始看出Vortex的用心。Vortex鍵盤都是鍵線分離,只是以前鍵盤上的接口使用的是Micro USB,而最近幾年他們推出的新鍵盤幾乎都是使用Type-C了,這把也不例外,因此這把鍵盤因此有附上一條Type-C to A的連接線,可說與時俱進。

就底座方面,他們有設計三向出線,所以鍵盤可以從左、中、右方出線,在布置線的位置時更加方便一些。


另外也附上三段腳架,可以依照自己喜好調整鍵盤傾斜角度。這些部分雖然基本,但也是看鍵盤廠有沒有用心的小細節。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隨鍵盤顏色不同給予不同配色的鍵盤線,所以我拿到一條白色的鍵盤線,還附有綁帶方便收納。他們也有附額外的鍵帽、拔鍵器與換軸的鎳子,讓你想更改鍵帽配色或換軸時可以更改。


在指示燈位置方面,他們將Capslock與Scroll Lock的指示燈設置在Insert、Home與Home、PgUp之間,這個設置位置的好處是指示燈不會被按鍵遮住,所以要確認目前鍵盤有沒有按到,你不需要調整自己視角便能看到。


另外,在「六塊肌」與方向鍵之間有個隱形的Vortex漩渦標誌,採用陰刻設計且沒有填色,我個人覺得這低調的標誌方式還滿有質感,雖然我更傾向把Logo刻在側面,比較不會弄髒XD


三、手感:鍵帽與軸

接著開始來到使用的部分,鍵盤的手感大多由幾個要素決定:傾斜角度、有無手托、鍵帽高度、軸。

傾斜角度由腳架決定,手托則是需要自己購買,而鍵帽高度與軸便是鍵盤廠的用心所在,而在這方面而言,Vortex向來是出色的,尤其是他們超過3000元的高價鍵盤方面。

先從鍵帽開始說起吧,Vortex這次推出的黑白兩款鍵帽都很好看,配色我個人都挺喜歡,不過比起配色,更重要的是材質、表面處理與高度。

Multix鍵帽高度為Cherry高度。基本上,我喜愛Cherry高度勝過一般OEM高度,因為Cherry高度比較矮,手指在鍵帽上移動起來更順暢(而更矮的DSA我也打得很順手,事實上我平常慣用的鍵帽之一就是Vortex以前出過的實驗性產品:DSA熱昇華鍵帽)。

鍵帽材質使用PBT,製作方式採取二射。不過我覺得最神奇的是,採用PBT二射的鍵帽其實不算少,但不知是高度問題或者是表面處理方式,Vortex的二射Cherry高鍵帽表面有點磨砂質感(讓手指增加摩擦力),手指敲擊的手感特別出色。(我手上還有Ducky或其他的PBT鍵帽,這是真心話)。

就軸方面,我這把使用的軸是Gateron的拾光白軸。Vortex這次大膽的決定之一,就是不用Cherry軸,而是使用Gateron軸。Cherry軸雖然一向是耐操品質保證,但近年來時常有彈簧聲的問題,手感也比不上一些預潤過的軸(彈簧先擦過蠟或矽油)。

Gateron是中國軸廠中相當用心的一間,我以前曾有一把Gateron白軸鍵盤,白軸特色是觸發克數極輕的線性軸(Cherry紅軸彈簧為45g,而白軸僅30g),對其軟綿綿的手感念念不忘。這次Gateron推出一系列Pro軸,都採取預潤,而拾光白正是這系列軸中觸發克數最輕的線性軸,可說是原來白軸的進化版。

拾光白還有另一特點,是打起來相當安靜,明明是一把線性軸,它在觸底時卻不會如紅軸般發出響亮的咖咖聲(塑膠之間撞擊的聲音),那是一種更小的碰撞聲,而且手感也不會像靜音紅軸般像是打在橡膠環上讓人手指不適應(至少我手指不適應)。也使這軸相當適合拿來辦公。

另外,機械鍵盤在使用上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大鍵的處理。所謂大鍵,是指需要使用平衡桿或假軸的按鍵,因為這些鍵通常寬度超過兩顆鍵帽寬(2u),如果只按一邊的話容易傾斜,此時便需要在底下裝設平衡桿或假軸,讓你對其中一邊施力時,另一邊也會一起落下,達成平衡。

大鍵的調教時常是廉價機械鍵盤與昂貴機械鍵盤最大的差異所在,雖然近年來各家鍵盤廠越來越注重大鍵的處理,但Vortex很早就注意這一塊,至少我經手過的幾把Vortex鍵盤,大鍵都很好打。Multix當然也不例外。雖然超過3000元的鍵盤,大多數鍵盤玩家還是想到Filco與Leopold,但我個人認為Vortex Multix並不輸F和L,並且有許多這兩間鍵盤廠沒有的用心所在。

不過,拾光白軸仍有缺點,它手感極為輕盈,手指幾乎擦過便能觸發,因此打字可以相當省力,且安靜而適合辦公;但同時也相當容易誤觸甚至不小心觸發兩次。如果不是特別喜歡輕手線性軸,或者不喜歡誤觸的話,建議選其他的軸會比較好。


四、Multix外殼與PCB

Multix是一款沒有用螺絲固定的鍵盤,不過我自己是拆不下這外殼,但有其他人有拆成功。基本上,這把鍵盤的特色之一是有使用熱插拔軸套件,軸可以使用他專用的鎳子(有附贈)拔下更換。所以如果想體驗更多元的手感,或者替特定幾顆軸客製化採用不同手感,就可以直接更換,不需要任何焊接技術。

另外,根據其他人的開箱文,Multix似乎有相當多靜音設計,包含靜音棉,以及PCB與鍵盤殼之間的膠條等,這或許也是這把鍵盤如此安靜的另一原因。而這些靜音機構也讓鍵盤手感有種穩重感。


五、隱藏功能:Mistel的巨集

這把鍵盤和過往Vortex的鍵盤相比,最特殊的地方應該是少了Pn鍵,因此在設定巨集上的邏輯和以往可能不同。Vortex在說明書上僅有寫到基本的組合鍵,Fn+特定按鍵可以啟用不同功能(比較特殊的是可以調整螢幕亮度,這功能好用)。不過他們在說明書上並沒有寫到如何設定巨集,目前也尚未公布在官網。實際公布後,我應該會再寫一些簡單感想。

 

文末順便附上Vortex相關社群連結:

官方網站:https://www.vortexkeyboard.com.tw/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Vortexkeyboards/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vortexkeyboard/

Twitter:https://twitter.com/Vortexkeyboards

台灣官方社團,可以在這裡看到第一手的Vortex鍵盤資訊: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99786607738734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OPUS龍脈常歌 簡易心得(有雷)

 


我一直是SIGONO遊戲公司的死忠粉絲,之前玩過《OPUS地球計畫》與《OPUS靈魂之橋》後(詳細心得請見此:https://writerstand1234.blogspot.com/2018/04/opus.html),聽聞SIGINO準備出第三作「龍脈常歌」,便深深期待,發售後也很快就刷卡了,不過直到這次雙十連假才有時間好好來玩一下。

若有玩過前兩作的朋友,對《龍脈常歌》的進步應該頗有感覺。SIGONO的強項向來是音樂與劇本,相較而言畫面與遊戲性便比較弱,然而這次《龍脈常歌》不僅保留他們的強項,也針對弱項做出加強,不僅人物更細緻、畫面更美麗,各種遊戲要素也相較前作豐富許多。

另外純粹就對白與遊戲內文字的部分,說實在《靈魂之橋》我還覺得有些對白寫起來有點尷尬,不過到《龍脈常歌》,對白更能彰顯每個角色性格,也順暢許多,整體文字水平有進步不少。

破完後還有些要素沒拿到有點可惜,但上班後實在比較忙,可能沒辦法再去拿要素了,以下簡述一下劇情給我的感覺。


(以下有雷)


就劇情上,《龍脈常歌》無疑是SIGONO三款遊戲中最複雜的,大體上,李莫追逐家族榮譽、艾妲追逐師傅的腳步,然而他們發現,要追逐這些,都必須經由追逐龍脈而得,因而逐漸得知萬道神話時代所發生的事情。

就人物塑造而言,主要角色李莫、艾妲我覺得塑造地挺有說服力,他們各有各的個性、目標,基本上不會做出不符合個性的事情,而在個性設計上,OPUS之前似乎為了推動劇情或製造衝突,人物時常有些扁平,然而這次李莫跟艾妲的層次感好上不少,他們會因為彼此的關係而更改目標,這也讓人物變得更立體。

在劇情結構上,創世神話的終點與遊戲的終點在地理與劇情結構上都互相呼應。后土之墓的所在,花盛開的所在,也是艾妲與李莫追尋的終點。只是某方面而言我覺得艾妲這角色可惜了,艾妲在第四章最後所做的決定其實是很有說服力,除了我覺得他的「追尋」還是追尋師傅沒有改變,這點有點可惜,我個人其實比較希望他和李莫最後一起離開,六十六年後一起回到黑龍,一起種花,讓紅與花海一同埋葬……不過這樣走的劇情純粹是私心。

整體而言,主線劇情結構相當完整,最後結尾搭配圖片與音樂真的很有力。其實《龍脈常歌》裡面許多劇情我們差不多都能預測怎麼走,但偏偏搭配音樂與畫面的表現,你就是會哭,我不得不承認最後當我與李莫一同看到花海時,我哭到爆炸…

說一個題外話,《龍脈常歌》在發售前其實曾經寄出各種通知信,讓獲得通知的人能預先知道龍脈常歌的各種資訊,其中包含一封解答萬道時代語言的密碼信。雖然那密碼信沒有直接解答,不過我還是有自己破譯過(並不是很難),而且遊戲中之後也給了翻譯方法。

只是就算有翻譯方法,我可能還是會看網路上有沒有人把相關神話劇情都翻譯出來,要不然我應該沒力氣去翻譯……但滿想知道創世神話到底發生什麼事的。

2021年9月25日 星期六

《綠色牢籠》簡易心得


(影像引自綠色牢籠官方臉書

 《綠色牢籠 》是一部一波三折的紀錄片,上映不久就馬上遇到疫情,直到最近才重新上映。作為週五下班後的紓壓,我就陪女友一起來看這部紀錄片了(雖然我知道這選擇很奇妙)。

在這之前,我幾乎完全沒有看這部片的任何預告片,完全就是衝著「綠色牢籠」這主題而看的。之前在寫王添灯南洋之行的相關文章,他在提及邦加島(今印尼所屬島嶼之一,位於爪哇旁)的文港時,也提到這島上充滿錫礦,因此荷蘭人與許多中國礦工簽約,而那些約的勞動條件接近賣身契,他對此的感慨竟然是認為這群礦工的悲慘命運與 #西表 礦工們差不多。

我本來就對日本時代的臺灣人活動多少有興趣,看到王添灯這史料,讓我對這主題更感興趣了,因此才會趁著這次重新上映,陪女友一起去台中的威秀來看。

以下簡單列幾點心得:


一、 和觀賞預期很不同

我原本以為《綠色牢籠》會是一部引用許多歷史影像,請教許多專家,講述西表島過去礦坑歷史的紀錄片,結果全片看完以後,他給我的感覺反而很像藝術片……

他裡面有許多拍攝空景、意象與長鏡頭的片段,有拍出大自然那種雄偉又帶有囚禁的感覺,相關史料講述反而極少,結果變成我都在看橋間良子阿嬤的生活,他成了西表島最後一個台灣人,擁有一段不幸的過去,整座島嶼彷彿停留在八、九零年代。兔子說得對,某方面而言,西表島對良子阿嬤也是一座綠色牢籠,當他十歲隨著家人來到這座島後,命運便已經綁定在此,無從離開……


二、台語的保存

等《筆談物語》寫完,也許再投一兩個文學獎與補助(別忘記文化部與台北文學獎啊),就要開始來修《微型黑洞》。《微型黑洞》其實是一篇書寫二二八的小說,雖然我勉強算是會寫台語(主要寫漢字),但今天看橋間阿嬤講話時,我才發現我錯了。

橋間阿嬤講的台語比較接近以前人講的台語。基本上我是能聽懂七八成的。她台語的不同之處有兩個,一個是部分詞彙的用法。比如「兩個月」會說「兩月日」,這講法我有在文獻看過,但現在年輕人受華語影響,就算講台語也是講「兩個(Kò)月」,當然「兩個月」是正確的講法,但「兩月日」確實是一種只有在台語才會出現的講法。

另一個是日語的混雜,橋間阿嬤本身就會講日語(畢竟能在西表島住這麼久,怎麼可能不會講日語),她連台語都混雜很多日語,除了專有名詞以外,甚至連日常講話的語尾也會加「でしょう」,「する」,只能慶幸以前還學過一年的大家說日本語,所以大致上而言聽得出哪些部分是日語,以及可能想表達什麼意思。

在聽到她講日語時,突然就想起《悲情城市》裡,陳松勇握著許多人的手講「どうも」而不是「多謝」或「感謝」,我才意識到那是我再怎樣也寫不出來的,屬於70多年前那混雜日語的台語。

只能盡力修,但不可能還原,這大概是我們這一代想處理歷史題材時在語言上的困境。


三、老朽的見證

延續著上一點,橋間阿嬤是一個「老朽的見證」,她見證了西表礦坑的歷史,見證了台灣人在西表島的歷史,而如今她已老朽,她的語言與記憶也隨著肉體一同老朽。紀錄片拍了很多橋間阿嬤老朽的身體,彷彿是要強調,過去西表島的礦坑歷史我們已經幾乎拍不到了,我們如今能看見的,只有橋間阿嬤了。

然而悲傷的是,阿嬤幾乎也不大談這片的主題:西表島的礦坑史,而僅僅談她的過去。僅有在幾個微小的片段,我們才看到她與過去的連接,以及他父親的證言。或許真的是能使用的資料不多,所以這部片最後才會變成這樣類似藝術片的性質吧。


四、節奏有點奇妙

這部片大致上是在橋間阿嬤的自白與生活、Louis的生活、西表島的礦坑史三者之中來來去去,而且我覺得三者的穿插之間沒什麼邏輯,如果真要說什麼邏輯,有點類似兔子講的,就是覺得好像這幕已經講到有點沒話可講時才換幕……

總結而言,這部片給我的感覺很複雜,如果當成紀錄片來看,我會有點失望,但如果當成藝術片來看,那這部片反而是有一些特點的,加上語言保存與歷史見證的面向,這部片還是有其價值。


PS:這部片的配樂不知道為什麼很像哥吉拉,搭配綠色牢籠裡那粗大的紅樹林樹木,頗有壓迫感,但我不確定這是不是這配樂最初的目的……

2021年8月19日 星期四

有關斯卡羅引發的「大眾」與「純文學」討論

理論上來說我應該要在下班之後的空檔趕快把拾藏的東西寫一寫,但最近看到斯卡羅以及引發的討論後,有些言論著實讓我傻眼,想說和自己的專業有點關係,還是寫篇文來記錄一下。

先自我揭露一下,作為曾經投過幾屆角川輕小說大賞(雖然都沒上,大學時真的太弱……),拿過幾個文學獎和創作補助,出過幾本科幻小說合集,當初碩論差點要做科幻小說,最後碩論主題也都是社群網站上被廣泛傳播的詩與詩人,我想我應該勉強算是純文學和大眾小說都有沾上邊,也自認對兩邊都算是有點瞭解。

目前網路上討論斯卡羅時有分兩個視角,一個是就劇情而言,斯卡羅非常脆弱(朱宥勳);另一個是說斯卡羅是大眾作品或台灣本土作品,不應該用這種角度來評(推特很多台派都有類似觀點,就粉專而言如莫羽靜也是這種觀點)。

我這裡只想談莫羽靜的說法,我引用一段他最近評論朱宥勳的貼文:「這類評論最大的問題,就是用純文學的視角來評斷商業作品,強調劇情緊湊性,MacGuffin的存在和對劇情的推進與否,每個人物角色與MacGuffin的關聯性,人物的塑造與互動,還有進一步,能否傳達文學價值觀。 意即能否產生 「文以載道」」

先不說朱宥勳根本就沒有談到麥高芬(MacGuffin),莫羽靜這篇貼文最大的問題,是他急著想給朱宥勳貼上一個「純文學」標籤,給斯卡羅貼上「大眾」的標籤,但他談論這兩者的差別時,顯然完全搞不懂其中內涵。

從敘事結構而言,最容易理解的敘事結構永遠是時間上的線性結構單一敘事,換句話說就是講一個人從一開始做了什麼,到最後有沒有達到目的,但因為有時這種敘事方式會有點無聊,另一種常見的作法是一開始將場景設定在高潮前的某個片刻,吸引讀者/觀眾看下去,接著才從頭說起。

而最吸引人的方式則是為角色製造動機、行動與懸念,也就是讓角色有一件想達到的事、一個難以被破壞的核心價值觀,以及他面對某些挑戰或在某些情境下他會怎麼做,這些作法又引發什麼後果,環環相扣。

若從劇情來說,從「敘事結構」與「吸引人的方式」,大致上就能切出「純文學」與「大眾作品」的兩端光譜,要注意的是純文學與大眾作品並非二分的存在,雖然極端作品不少,但多數作品只是偏向光譜的其中一端。

為何光譜可以這樣切?這和預設讀者有關。純文學的預設讀者是菁英或者大眾。雖然每種文類(詩、散文、小說等)情況不同,但大抵上,純文學作者會預設菁英讀者是願意、甚至樂意接受被作品挑戰的,因此在此前提上,他們會在手法上做各種創新,意象與劇情結構有隱隱的串連,非線性敘事(蒙太奇),處理我們平常生活或許面對但很少去深入思考的道理。

相對而言,大眾作品面對的是大眾,在這個注意力渙散的當代,他們必需要能時刻抓緊讀者/觀眾的注意力,因此劇情結構上需要容易理解,而角色動機需一貫,劇情需有連貫性且環環相扣,這樣才能讓讀者繼續看下去。

因此,以這角度重新觀看朱宥勳的評論方式,他根本就是站在大眾作品那邊的,反而莫羽靜的講法:「像《轉生蜘蛛》、《無職轉生》、《地錯》這幾個都延伸大量輕改作品,但你回頭去看他本身輕小說的部分,《轉生蜘蛛》一堆非線性敘事,沒有MacGuffin,就是看女主在那邊遊戲式練功,敘事視角一下第三人稱、一下女主人稱、一下又路人人稱,這拿去給教授看,不被甩在臉上我才輸你,《無職轉生》也有這個狀況,《地錯》這種天公仔囝劇情更是小說大忌,瑪莉蘇最狂的例子,大概就《轉生史萊姆》吧,這些用純文學的標準看待,就是一堆不入流的垃圾。」

不,你才在講這些大眾作品垃圾吧!

我自己看《斯卡羅》是和租屋處室友邊吃飯邊聊天邊看的,所以目前我沒辦法很認真去分析(需要再重看一次),但我必須說,光是斯卡羅第一集開了四、五條劇情線,這點就已經違反了敘事結構的容易理解了。

還記得敘事結構最容易理解的是什麼形式嗎?「線性結構單一敘事」,不單一也就算了,雙線還能接受(要注意一集只有一小時啊),斯卡羅一開始有幾個不連貫的場景(敘事線的開頭)?自己算算看吧……

莫羽靜原文: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InkStory/posts/593830141980542
朱宥勳文章:https://www.facebook.com/chuck158207/posts/4968394203176674



2021年7月10日 星期六

太豪Tai-Hao 冰湖(Blue Glacial Lake)Cubic鍵帽開箱

最近收到太豪新出的冰湖(Blue Glacial Lake)鍵帽,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組鍵帽真的是越看越喜歡。

太豪冰湖是Cubic Profile的單色配色鍵帽,先從Profile說起,這種Profile的鍵帽在高度上跟OEM差不多,表面處理較有磨砂感,手指摩擦表面時的觸感不錯。在高度上,這款鍵盤的打感接近ABS的OEM鍵帽,不過因為有不錯的表面處理,因此打感會較一般的雷雕上漆鍵帽好上不少,加上鍵帽邊緣方正銳利,印字較粗,因此視覺上比一般OEM鍵帽更加好看。

就配色而言,我之前買過幾款Cubic Profile的鍵帽,Cubic Profile一開始出的配色比較保守一些,大多是走復古風,以灰白或粉紅、粉藍配白色為主,鮮豔的Jukebox其實風格也還是偏向復古,不過近年來有出過不少配色不錯的鍵帽,除了Jukebox,我自己很喜歡的其中一套是黎明破曉(Midnight Dawn)。

不過最近太豪開始改變路線,在Cubic Profile上推出一些非雙色組合的單色配色,例如黑鍵白字(White on Black, WoB)及白鍵黑字(Black on White, BoW),這種最基本色的鍵帽看似普通,但搭配Cubic Profile的方鍵帽及較粗的字體設計下,反而變得簡潔耐看,相當不錯。

這次的冰湖也是這種單色鍵帽,不過相較於BoW或WoB這種黑白分明的鍵帽,這次的冰湖是以淡藍底搭配白字,這種接近色調的配色方式自然不是為了方便字體辨識,而是為了某種優雅。搭配其附贈的紙卡,更能讓使用者理解如此選色的原因。


某方面而言,這應該是太豪最近最大膽的舉動,而這樣的配色確實達到效果,冰湖的鍵帽確實如其名,在炎炎夏日中給人一種清爽感,看起來低調卻不失優雅。

另外,太豪Cubic Profile最近走增補鍵帽越來越多的路線,基本上各尺寸鍵盤幾乎都可以找到適合的增補鍵帽,而且還有送鐵絲拔鍵器也相當有誠意。如果要說唯一一點需要改進的,大概就是能不能多一顆1.25u的Fn鍵呢XD

以下為包裝內容,這組冰湖或許是因為鍵數較多(包含增補有150),因此使用的盒子較過去的Cubic Profile更大,正面有燙金,背面有太豪相關資訊與「Made in Taiwan」的標記:



盒子內有三層,值得一提的是連拔鍵器都有兩種,白色拔鍵器好看,鐵線拔鍵器實用:




最後來兩張近照,我的載體是Vortex Tab60,不過我私心認為這套應該放在白色鍵盤上會更好看~



最後附上購買連結:https://shop.tai-hao.com/products/abs-104-t01bg101

#鍵帽 #鍵盤  #太豪 #keyboard #keycap #TaiHao 

2021年6月19日 星期六

五峰的地方感

之前在讀人文地理學的書籍時,有提到一個概念叫「地方感」,大體上而言可說是當人與地方互動後,會對地方有不同於空間的感覺。說起來,由於我家從臺北到屏東都有親戚,所以我對台灣許多地方都有地方感,而新竹大概是僅次於宜蘭,地方感最深刻的地方。

最近論文完結,也上傳到系統了,只差還書、將論文送到圖書館和口委信箱,辦離校,很想帶兔子去新竹各地走走,卻因為疫情而難以出門。

我想去的最後一個地點是五峰,在光復路上往東走,會到五峰鄉,再進去會有張學良和三毛故居,或許過去就有司馬庫斯(但那裡太深山了,我沒去過)。我去過張學良和三毛故居兩次,是騎腳踏車,那是大學時期,我參加了自行車社騎車攻武嶺的活動,這種活動不可能一次爬上去,需要先鍛鍊體力,那時應該是大一,早上六點從清大騎車出發,近中午前下山;還有一次下來時遇到下雨,在一個原住民阿婆經營的、附卡拉OK的路邊攤休息躲雨,喝點飲料、唱了首卡拉OK。

如果沒有疫情,我應該會帶兔子好好去那裡看一看,當作是離開這座城市前對這裡的最後一次記憶,讓他產生類似於我的、對於此處的地方感。但因為疫情,這一切沒辦法實現,以後離開新竹,不知道還要多久才有機會再去了。

該死的疫情。 

2021年6月3日 星期四

Windows10如何同時錄電腦系統聲音與自己的聲音

會寫這篇文是因為最近接了個訪談工作(人生第一次啊),由於現在疫情期間,因此基本上是以電訪為主,我原本想說用手機打Line後用Cube ARC錄音對話,結果Cube ARC怎麼錄都沒辦法,於是決定改變方針,用電腦打Line過去,並且想辦法同時錄下對方與自己的聲音。


最簡單的方式是用喇叭放出對方聲音,用電腦麥克風同時錄喇叭放出的對方聲音與自己聲音,但這樣會太吵。我想做的是錄下電腦系統發出的聲音(Line裡面對方打過來、在我電腦放出的聲音),並同時錄下從我耳機麥克風收的音。


1. 在Win10右下角喇叭按右鍵,開啟「音效」(或從控制台開啟也可以)


2. 切換到「錄製」,先看有沒有「立體聲混音」,若沒有則用右鍵打勾「顯示已停用的裝置」然後將它啟用



3. 在「外接麥克風」(或看你使用的錄音設備是什麼)按下「內容」,開啟「接聽」,打勾「聆聽此裝置」。


4. 在Win10右下角喇叭按右鍵選擇「開啟音效設定」,輸入裝置選擇「立體聲混音」



現在,就算使用Win10內建、最陽春的語音錄音機,也可以同時錄電腦系統的聲音與外接麥克風的錄音了,唯一的缺點是你會聽到自己的聲音在耳機中傳出有點微妙。


錄完通話後記得要把這些設定都改回來啊! 

2021年4月18日 星期日

讀陳信傑《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


(圖片來自電子書截圖)

最近終於把另一篇小說看完了,是陳信傑《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以下簡稱《柴》),原本是想快點寫心得,無奈許多稿件一篇篇插進來,這篇自己寫爽的稿件也就這樣拖了拖,直到今天才動筆。對我而言,陳信傑這本小說確實別開生面,主要的原因是他在兩個脈絡下展現新意,一是同志文學的脈絡,另一是電玩小說。

同志文學不是我的專門研究範圍,不過以前的經典同志文學大多有悲苦的傾向,如白先勇《孽子》,邱妙津《蒙馬特遺書》等。近幾年來,這樣的傾向減少許多,背後呈現的是同志越來越被社會所接納。而在陳信傑這本《柴》中,同志的存在(尤其是男同志)彷彿喝水一般自然,他們生活,他們做愛,他們相戀或失戀,一如異性戀。或許正因為這樣,啟明出版社宣傳這本書的文案中,並沒有特別強調同志的部分,而是電玩與情慾探索。我覺得這樣的轉向是好的,讓同志文學可以有更多的面貌。

而使這本小說集開啟更多面貌的,還是在於電玩的書寫。雖然對我而言,前幾篇小說如同名作〈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峻堯與明尉〉、〈道路規劃〉、〈子城〉中並沒有很明確的電玩成分在(或者說,電玩的部分並不特別影響劇情),但最後兩篇〈雲蹤〉、〈愛索離群〉在這方面的展現相當明顯,而且使用起來相當高明。

〈雲蹤〉在小說中虛構了一款遊戲《雲蹤奇俠傳》,但其他提及的遊戲基本上都真實存在(對我這老電玩迷來說真是感動),透過七分真三分假的敘述方式,使讀者相信虛構遊戲的存在,而透過以虛構遊戲而非真正存在的遊戲推動劇情,不僅能設計出更能貼近小說需要的遊戲劇情,也不會使現實中真正存在的遊戲在小說中被扭曲,這是我認為其高明之處。

〈愛索離群〉的設計應是參考《動物森友會》,我很喜歡小說同時有現實、幻覺與遊戲內容的寫法,彷彿回到復古的電馭叛客時代,然而比起許多電馭叛客專注於哲學的探討,〈愛索離群〉更專注於人如何面對生命缺憾,而最後某角色的話語讓我覺得相當治癒。

我自己是覺得《柴》這本小說集很有誠意,幾乎每一篇都會想辦法轉換敘事方式與題材,不僅可以看到作者的各種嘗試,且這些作品大多有一定水準。當然,在這些主題背後,還是有類似的核心主題,處理角色面對某種巨大的困境。困境大概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失去愛人、分手,或是面對某些重要親友的死亡,在那殘破的餘生中試圖求生;另一種是尋求愛的道路上犯下悖德之事,而他們要如何面對。小說家製造困局,不一定要給予解答,但陳信傑確實對讀者比較溫柔一些,會讓讀者看到在這些失去、犯錯的道路上,曾經美麗的東西,使讀者不至於被小說劇情打到陷入絕望。

這些小說並非完美,有幾篇收尾確實不夠好,在劇情上不夠完整,或力道不足,但憑著〈愛索離群〉收尾給我的感動,我還是滿願意給這本小說不錯的評價。

不過最後提醒一點,這本小說裡真的充滿各種情慾描寫,如果對這部分比較沒辦法接受的話,還是建議先跳過比較好……

2021年3月13日 星期六

讀栩栩《忐忑》

今天終於讀完栩栩《忐忑》了,讀這本詩集確實是一種享受,也想好好推薦這本詩集,不過,要論述栩栩的好著實不容易。

這有一部分當然是因為我詩學基礎的匱乏,畢竟作為小說創作者,我熟悉的是小說的敘事結構、人物塑造的技巧等。但就我讀現代詩的經驗而言,一首詩的理解難度往往與其敘事性很有關係,包含一個穩定的敘事者,詩中每一段中發生的事件是否有因果關係或足以前後串連,達成完整的敘事結構,結尾能否達成翻轉或高潮等。在這之中處於核心的,自然是「敘事」本身,要有事情被說出,要使讀者進入敘事者的情境,和敘事者一同行動,以行動進入感受,進而抒情。一首詩的敘事性越強,讀者的入門門檻也就越低,因為越符合我們聽故事的習慣(只是故事不是由小說,而是由詩這種文類所說出)。

這套敘事的技藝雖屬於小說,但我一直認為詩的敘事性是很值得被探討的主題,只是自己詩學底子不足,也不知道要找哪些書來看(如果有人有推薦的論述或研究也歡迎推薦)。然而,詩作為一種充滿實驗性與可能性的文類,自然有可能做到「反敘事」或「無敘事」,而且做到這點的難度遠比小說跟散文等以敘事為主的文類低。

反敘事或無敘事的詩,在理解難度上當然會比敘事性的詩來得高,但高多少呢?不一定。畢竟美的產生如此複雜,人們甚至看到某些足以受到震撼或美好的事物本身,便已經產生美的感覺。如同聽5000元的耳機,你再怎麼「木耳」也都能聽出與1000元的差別;你吃3000元的和牛,肉質絕對遠剩100元的夜市牛排。

對我而言,栩栩正是寫出這種感官式的、直覺性的美感,才使人想一再讀下去。純粹以文字來看,栩栩用詞少有罕見字,其詩作段落與段落之間較少有一個敘事者做特定的事想達成特定的目的;但無敘事性,就代表詩人想寫的並不是故事(否則就寫小說就好),而是一種抒情或感受,而栩栩創造感受的能力極為強大,甚至能使人感受到這種感官、直覺式的美感。

這種美感的產生源自於差異,栩栩善於在傳統的抒情、表意脈絡中產生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的效果。要達成這種效果,第一種方式是善選詞彙,如〈失物〉:「乳是鐘乳/吻是虎吻」乳的柔軟與鐘乳的珍貴、堅硬,卻因同樣擁有「乳」字且同樣白晰而能連在一起;吻的溫柔與虎的野蠻,卻也讓虎吻顯得熱情侵略,正與鐘乳的冷靜成為對照。

而第二種方式,則是兩種不同而直覺的美感經驗,也就是如李修慧所言,「在極大與極小間自如來去的功力」。在栩栩的詩中,巨大與細微,永恆與瞬間,孤單與愛,驕傲與卑微,當讀者正進入其中一種感覺時,栩栩總能突然以另一種修辭衝入,使讀者在遲疑之時又獲得某種美感的衝擊。在這裡挑一首較簡單的〈水星〉來呈現:

--

有一種引力
牽曳,拒斥,冥冥之中
帶你去遠方
因為慣性
幾乎無所覺知,我多麼
想再次見到你
天體倉促動身
若即若離的
音訊,在幽暗中,意味
不明如電波接通
旋即失去下落
那只是一個選擇
簡單,永恆
我不再見到你

--

看看這首詩的語句組成,處處充滿矛盾的張力,「牽曳,拒斥」兩種不同的方向同時擺在一句中,「倉促動身」卻又選擇失去下落「簡單,永恆」,明明「因為慣性/幾乎無所覺知,我多麼/想再次見到你」卻又在最後放棄,「我不再見到你」。透過這樣的張力,才能產生如此難以呈現的「忐忑」特質,這不得不說是詩人功力之所在。

第三種,或許我會說是對某種特定次文類的反動,栩栩〈北門——過阿里山線〉令我驚艷,作為老家在竹崎(阿里山山腳的一鄉)的人,我原以為這會是一首寫地景的詩,想不到開頭是:

--

如今那些熟悉的秩序
想必皆告瓦解。天干地支
生生不息的蟲魚
鳥獸,時光隸屬於木質部
(乾燥、熟暖而色近沙金)
剪票口輕輕敞開
任它運走你全部的柴薪

--

這裡的北門指的應是嘉義北門,北門車站是阿里山的起點。然而栩栩不寫北門站到阿里山的景色,而是將人拉至一種新的情境,木頭讓時間的質地近於沙金,這樣的描述不僅使詩不落於寫景抒情的俗套,更讓人看到詩人選詞的強大詩藝。

正如郭哲佑所言,栩栩選字「將字詞聚焦,越界通感,步步擴散」,他使用的詞彙有不少有豐富的文化脈絡,若帶著這樣的背景知識再對栩栩的詩作「解碼」,還能讀出更深層的趣味。

就主題而言,綜觀這本詩集,絕大多數詩作是情詩,並且是描繪那困難的「忐忑」之感,有時愛情堅定,有時拒絕門外,有時又能熟練把玩於掌間,搭配著栩栩的詩藝,給人看到情詩的極限。然而,在這些看似純粹修辭技巧的詩句之下,栩栩的詩帶著女性意識,這樣的女性意識展現在身體描寫上,如前述的〈失物〉或〈曇花現〉:「碗口大的/乳房/倏忽之香」而若以這樣的角度重觀栩栩詩作,可以看到其情詩展現的敘事者主體性,他選擇要去愛或不愛,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正如其同名詩作〈忐忑〉:「告訴我。你的名字/然後你可以走開//這小江山,無詔/不得入」

除了抒情的情詩,栩栩也寫知性、景物與政治,〈親愛的法利賽人〉聲援同志,在結尾時「且讓我們用同一個身體」雙關了餅在基督教中代表耶穌聖體的意涵,也使我感受到某種希望對方能達到痛苦同理的效果;〈再見〉聲援香港、西藏與新疆,簡單而讓人動容。

詩是一種特殊的文類,讀它不一定能享受故事,也不一定有實際的知識收穫,但詩最強大的地方,往往是對於情感的抒發與宣洩。宣洩可以直接,但栩栩選擇迂迴的詩意,卻能讓我直覺感到文字背後的忐忑之心,以及這顆心連著的堅定主體。

能夠看到如此特殊而強大的詩意展現,著實是種享受。

2021年3月11日 星期四

〈雨水(ú-súi)——思念,佇二七〉

雨水了後
彼幾日總是落雨
你送予我的雨傘破矣
我無提去補

我去過
你去過的山谷
喝你的名
只敢喝一聲
驚人聽著
回應我的只有
你的名的回音

後來我只有點香的時
才敢佇心中喝你
求神明保庇
你閣活著
抑是我會使看到
你的死

彼幾日,雨流過傘柄
自我的手滴落
親像離別時陣的
你的面

一生傷長
佇逐个恬靜的暗眠
我會想你
我會想為啥物是你
我會想為啥物
我阻止不了你

一生傷短
用思念
證明你的存在
傷會值得

2021年3月7日 星期日

《戊寅份子:二二八的在場證明》簡易讀後感


會拿到這本《戊寅份子:二二八的在場證明》是個偶然,是今年228當天在共生音樂節演講後工作人員所贈送的。雖然這本書本身也有單獨販售,不過建議可以透過共生音樂節募資購買,可以買到毛巾、口罩套、貼紙、衣服等,我自己也有收到相關贈品,東西都相當精美。

共生音樂節執行到今年已經第九屆了,雖然名為音樂節,但共生音樂節從來都不只是228當天許多樂團的演奏與演講,他們也透過論述,試圖喚醒大家對二二八的關注與認識。比如對我來說,2015年的《走過:尋訪二二八》是我在寫相關小說時的重要參考,這本共生專冊是共生論述組的青年們踏查二二八景點,介紹並寫下自己心得而成。

今年《戊寅份子》的論述策略不同以往,其論述組成員不再是透過一般的論述呼籲大眾關注二二八,而是嘗試非虛構寫作的角度來重新論述二二八。我會將今年的《戊寅份子》當作是《1947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的某種補遺。相較於《1947之後》著重的是對「後二二八」的日常敘事,《戊寅份子》中的論述組成員都試圖回到爆發當下的前後,以文字將自己帶入其中一個經歷過二二八的角色「戊寅份子」(根據書中介紹,「戊寅份子」是情治單位當初監督二二八倖存者及受難者家屬時所使用的代號),也期盼這些文字讓讀者能達到某種切身的體會感,呼應這本書的副標題:「二二八的在場證明」。

《戊寅份子》關注範圍不僅限於二二八論述中最常被注意到的臺北,而是台中、嘉義、宜蘭等地都有,也讓人看到二二八多元複雜的面相,這應是本書最值得稱許之處。雖然這本書在故事寫作的技巧上透露著生澀感,但我也看見在這些文字背後的論述組成員的努力。這些論述組成員應該大多是大學生,我甚至可以想像這篇書中收錄的作品對許多人來說都是頭一次書寫文學創作,寫小說已經夠難了,寫非虛構更是折磨。我寫一篇林宗義的故事花了我一年多才寫完一萬多字的短篇非虛構創作,而我相信《戊寅份子》能寫的時間絕對比我更短(我甚至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字數限制,我當時寫的時候其實把一萬字的字數限制當作無物)。光是他們在時間限制內願意去讀那些史料,試圖在其中挖掘故事,去嘗試一個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來創作,這件事本身便有其積極意義。

我想讀這本書最好的方式,並不是以嚴格的文學視角來閱讀,而是當作拓展自己的二二八視野來讀。即便我為了創作讀了許多二二八史料,書中提到的部分二二八事件我仍不熟悉,也敬佩這些組員們願意看史料,替這些故事作簡單的提點。也期盼論述組的成員們能以這次的創作經驗為基礎,往後可以創作出更圓潤的歷史相關作品,使台灣許多歷史得以被更多人看見。

2021年2月28日 星期日

2021共生音樂節短講稿:〈京都、台大到加拿大:我的二二八寫作奧德賽〉

 2021年2月28日(星期日),我應共生音樂節的邀請,在凱達格蘭大道上演講。在這份演講之前,我寫了一份演講稿,雖然最後講的東西跟演講稿有點落差,不過我想這份演講稿還是可以分享一下,希望能讓大家有點收穫。

以下為演講稿正文。

--

1. 自介與短講目的

大家好,我是許宸碩,目前是清大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今天受到共生音樂節邀請前來短講,是我相當大的榮幸。不過我來到這裡,不是因為我的研究生身份,而是因為我本身也是一位創作者,寫過幾篇二二八相關的作品,今天我來到這裡,主要是想分享我寫這些作品的創作經驗,以及這段經驗帶來的想法。


2. 以二二八創作的契機

我第一篇與二二八有關的小說是大學時寫的,當時有些作家出版一些與台灣歷史、政治相關的小說,如甘耀明《殺鬼》、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的》。大概是在那種氛圍下,我也漸漸想使用歷史題材創作小說。後來,我寫了一篇與二二八有關的短篇小說。雖然那篇短篇如今看來有很多不成熟的缺點,無論如何,當時那篇小說獲得了我一開始寫作時很少獲得的正面評價,這讓我開始認真思考以歷史題材創作小說這回事。

我其實不記得國高中時的課本是怎麼講述二二八事件了,以前我的認知是政府貪腐、物價高漲導致人民反抗,演變成全台灣的暴動,最後國民黨從中國派大軍過來鎮壓台灣人民。當時我的理解和昨天柯文哲臉書上講的228版本並沒有差多少,但對當時的我而言,這只是歷史事件,彷彿以前的三國志之類,原本我對二二八並沒有什麼切身感。而我第一篇二二八小說,便是在這種背景知識下,僅僅多看了幾遍維基百科而寫成的。後來當我對二二八的歷史背景越來越熟悉之後,我回頭看那篇小說,我發現雖然有些事我碰巧寫對了,但有更多是寫錯的。

我大學原本念的是物理系,那時我幾乎是自己摸索怎麼接觸史料的,從來沒有接受過系統性的訓練,後來因為想轉換人生跑道,去報考清大台文所,竟然意外上榜了。在那之後,我的人生轉往另一個我沒想過的方向,研究所時的修課訓練,不僅鍛鍊了我找史料、讀史料、論述的能力,我也逐漸釐清自己想創作、可以創作的方向。

在我念碩士的這幾年,我的作品產量不算太多,但與二二八的相關創作就有兩篇,而且對我來說都很重要。就時間上的前後順序來說,第一篇叫《微型黑洞》,這是一篇長篇小說,獲得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是我人生第一個獲得的全國性大型文學獎,它不僅給我補助金,更使我肯定自己的創作方向;第二篇叫〈林家人的奧德賽〉,收錄在二二八基金會去年出版的《1947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這一篇是非虛構作品,描述林宗義與二二八的故事,〈林家人的奧德賽〉讓我有機會參與二二八基金會的活動,而且我過去是寫小說的,非虛構寫作的寫法讓我重新反思歷史與創作之間的關係,而這故事的出版,也讓我覺得自己真的有為二二八做一些事情,我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喚醒青年讀者對二二八的關注。

我其實有給今天的短講訂一個標題,叫「京都、台大到加拿大:我的二二八寫作奧德賽」,而《微型黑洞》就是京都到台大,〈林家人的奧德賽〉就是從台灣到加拿大。以下我將講一下這兩篇作品的誕生背景,以及我創作時的一些心得。


3. 《微型黑洞》

先從《微型黑洞》講起,這篇長篇小說獲得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現在叫文化部青年創作獎勵)。獲得這補助的方式是,你要寫一個創作計畫,小說、散文、詩或其他文類的創作計畫都可以,但它鼓勵類型小說為主。就小說而言,你還要附上超過5000字的試寫。我當時交上創作計畫與一萬多字的小說序章。不過,從獲得補助開始到真正寫完,我還是花了將近兩年,因為這本小說需要的史料眾多,而且我在撰寫時還得工作與寫論文,導致最後用一個非常粗糙的方式寫完這本十萬字的小說,目前還沒時間細修,投稿出版社。不過今年我碩論快寫完了,如果一切順利,希望明年的二二八前,這本小說可以順利出版,呼應明年作為二二八的75週年。

《微型黑洞》這篇小說的靈感其實來自於我研究所時修的科學史課程,這門課跟台文所無關,純粹因為我一些私人因素而修課。這門課的期末報告必須以科學史為主題,撰寫自己的研究,而作為一名清大物理系畢業的研究生,我挑選的自然是台灣物理史,而且清大最著名的就是它的原子爐,我自然更關注台灣物理史中的早期核科學研究。

一般人並不知道,台灣早期的物理史跟遠在日本的京都大學有各種藕斷絲連的關係,更準確來說,是二戰前的京都帝國大學。在此,我會提到三名京都帝國大學物理系系友,一名日本人,一名中國人,還有一名台灣人,分別是荒勝文策、戴運軌以及陳能通。

荒勝文策是京都帝國大學物理系畢業的物理學家,畢業後留學歐洲,跟愛因斯坦、拉塞福等人研究。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開學,聘請他擔任物理講座教授,後來證明台大眼光獨到。

1932年,英國劍橋大學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台粒子加速器,粒子加速器是一種透過電壓加速帶電粒子的機器,為什麼要這樣做?主要是因為科學家想要研究原子內部,但原子太小,裡面的作用力太強,我們不可能像是用顯微鏡研究細胞一般把原子拆開來,於是科學家想到,如果用電壓加速帶電粒子撞擊原子,把原子撞散,不就能知道原子核的內部結構嗎?同時這些帶電粒子在轉彎時還會放出輻射,這些輻射可以拿來做各種研究。

荒勝文策知道英國劍橋大學製造這種劃時代的核科學研究工具後,便決定聯合台北帝國大學物理講座的助理跟學校的技工,動用講座所有可動用的經費,依照期刊上的描述,將這台加速器製造出來。他只花了兩年時間就製造出來了。要知道,當時全世界物理學界看到劍橋大學的研究後,都在搶著製造新的加速器,日本國內也不例外,結果最先造出來的,並不是手中握著豐富資源的日本內地中央科學家,而是位於邊陲殖民地的青年科學家。荒勝文策的表現被日本國內科學界看在眼裡,他很快就被母校京都帝國大學聘回去了,之後教出如昭永振一郎、湯川秀樹等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順帶一題,他回到京都時,也把台大那台加速器的核心拔走了,而繼任物理講座的教授並沒有繼續做加速器實驗,而是在山上研究宇宙射線。

台灣物理與京都帝國大學的第二個關連是戴運軌,他在1928年從京都帝國大學物理系畢業,之後回中國,在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等大學任教。戴運軌雖然不以研究出名,不過行政能力和教學能力都很好,他寫的物理學課本是1930年代中國全國通行的高中物理課本。戰後,他因為了解物理,又會講日文,受教育部要求來台,擔任第一屆台大物理系主任,之後中央大學在台復校時,他也擔任第一屆校長,所以如果是中央大學的校友,可能有些人會知道戴校長。

戴運軌在台大物理系時,最重要的成就是重建了荒勝文策的加速器,一切自1946年開始,他把中國那邊的事情處理好後,前來台大,之後跟技工及留在台大的日本籍教授討論後,才發現原來荒勝文策竟然造了這麼不得了的東西,於是決定要將這台加速器再次重建,缺少的零件就想辦法自己製造。

在重建過程中,他們遇到二二八事件,二二八對台大影響也很大,除了有不少學生參與,最有名的是當時在台大任教的林茂生教授失蹤,此外,在台大的日本籍師生在二二八後也陸續因為各種政治因素而被遣返回日本,不過協助加速器重建的技工與教授們例外。最後,加速器在1948年時重建完成,重新運作後,戴運軌說是當時「中國」境內首次的加速器實驗。傅斯年擔任台大校長時,也曾特別跑去台大二號館,看那台加速器的運作。

京都大學與台灣物理相關的第三個人叫陳能通,他是台灣人。他們家是基督徒世家,1928年,陳能通同樣也在京都帝國大學物理系畢業,對,和戴運軌同一年。返台後在淡水中學校、長榮中學等學校擔任老師,不過這些教會中學在二戰時也被政府接管。戰後,長老教會收回這些教會學校的經營權,林茂生代理五間教會學校的校長,而陳能通先和林茂生搭配,擔任淡江中學教務主任。1946年,林茂生卸下淡江中學校長職位,交棒給陳能通。陳能通努力勸學,在混亂的戰後初期仍積極招生。不過,二二八時,他與林茂生一樣,被莫名帶走,直到現在還沒有看到屍體。吳三連基金會的《淡水河域二二八》,便是以陳能通作為封面。

講到林茂生,可能大家就比較熟悉了,他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是台灣第一名文科博士,還是少數不留學日本而是美國的知識份子。在日本時代,他可以說過得鬱鬱寡歡,而戰後他相當積極以知識份子的身份參與社會,擔任民報社長與台大文學院代理院長。有鑑於政府當時有意對台灣報業進行清算,二二八時,台灣報業人士失蹤、枉死者眾多,有不少人認為民報社長的職位是林茂生被莫名帶走、失蹤的重要原因。

我在這些史料中看到了巧合,陳能通與林茂生曾經在淡江中學擔任校長與教務主任,戴運軌與林茂生是台大的同事,他們多少有些互動記錄,比如一起開會之類的簽字;然而,戴運軌與陳能通同樣都是1928年在京都帝國大學畢業的,他們之間認不認識?我猜測,他們是認識的,但我翻到的史料中並沒有任何他們互動的相關記載,所以我決定虛構他們的友誼,期望以這視角,重新探討戰後初期外省人與本省人之間的互動。而我決定動用的另一個小說特權,則是加入科幻要素。

這科幻要素來自加速器,加速器可以製造很多東西,比如新竹的台灣光子源可以製造同步輻射光源,使研究人員得以研究蛋白質繞射結構,這可以拿來研究病毒結構或疫苗之類;歐洲的LHC加速器甚至可以製造反物質,這是丹布朗《天使與魔鬼》中的一個重要劇情環節。而還有一種說法,說LHC操作的能量很大,大到這些粒子對撞時可能會因為將大量能量集中於很小的地方,而製造出「微型黑洞」,甚至有人擔心這微型黑洞會不會變大,吞噬整個加速器,乃至於造成地球災難。基本上這件事很難發生,霍金認為黑洞會將自己的能量輻射出去,也就是所謂霍金輻射,而微型黑洞這麼小,他們一下子就把自己的能量輻射殆盡了,根本沒有機會吞噬世界。

但科幻小說嘛,有點不合物理的幻想設定也是很正常的,我就寫下,戴運軌因為一些原因,前往日本和荒勝文策請教改進加速器功率的方法,結果改造完後,這台加速器製造出了微型黑洞,將戴運軌從1950年送回1947年二二八前夕。

假設你是戴運軌,你回到三年前,對即將發生的巨大悲劇有隱隱的瞭解,而且知道朋友陳能通就是受難者之一時,你會怎麼做?而當你告知好友陳能通有關災難的消息,因為同樣的物理系背景,他決定相信你,但也希望林茂生平安時,他又會怎麼做?

小說就這樣開始了。


4. 〈林家人的奧德賽〉,《1947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

《微型黑洞》寫完計畫投出的時間大約是2017年11月,2018年2月左右,前衛出版社主編鄭清鴻問我,藍士博打算執行一個寫作計畫,召集一批青年學者、文史工作者、小說家等,一起來寫二二八的故事,我有沒有興趣共同參與。

這種許多人一起針對特定歷史議題的寫作在當時很流行,代表作是《終戰那一天》。終戰那一天是台大台文所的蘇碩斌教授召集一批台文所研究者寫成,討論二戰結束那天時,不同社會位置的人發生的故事,每週討論要書寫的內容安排及書寫方式,最後再分配給大家撰寫終戰那天的故事集合,基本上是採取非虛構寫作的方式,透過組織既有的史料來說故事,而不增加虛構要素。

那本書的成功確實成為整個二二八寫作計畫的參考方向。不過即便《終戰那一天》很成功,這個二二八寫作計畫也沒有一定要以非虛構寫作的方式執行,畢竟對我們來說,重要的不是使用的手法,而是二二八議題的推廣。

就題材而言,參與二二八寫作計畫的大家都滿有默契的,針對2/27查緝私煙事件,到三、四月國民黨的清鄉,如今已經有很多研究與論述,也是大眾吵架的焦點。然而,真正有在關心這些事件的人,會知道當時國民黨及軍隊造成的屠殺及知識份子有系統性的失蹤是可怕的悲劇,但更大的悲劇是人民、知識份子消失、死亡之後,倖存者們的創傷、恐懼,這恐懼撕裂了社會,使政治犯及其家屬孤立無援,也使其他人不敢對政府有不同意見。

我在《微型黑洞》中收集不少林茂生的資料,不過林茂生的悲劇已經為人所知,但要怎樣才能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林茂生的失蹤?這時,我發現這些林茂生的資料,很多都是林宗義提供的,他是林茂生的兒子。我想這是個切入點,就去查他的資料,結果一查才發現林宗義大有來頭,他大學時留學東京,念精神醫學,是早期精神科的權威,對精神分裂的研究有劃時代的貢獻,而他不僅是戰後台大醫院第一屆精神科主任,更曾經擔任過世界衛生組織精神衛生部門的主任,卸任後移居美國,之後定居於加拿大,這也是我標題中「台灣到加拿大」的意思。

林宗義曾經對世界衛生組織這麼有貢獻,結果SARS時我們被國際拋棄,武漢肺炎時我們想幫忙,中國也阻擋我們幫助世界,真的是讓人很悲痛。

回到林宗義吧,林宗義有一本傳記,叫做《A Lin Odyssey》,直接翻作中文叫做《林家人的奧德賽》,這也是這篇作品名稱的由來,可說是呼應林宗義一家從日本、台灣、瑞士、美國到加拿大的遙遠旅程。不過這本書只在美國出版,我沒機會翻過,算是撰寫這篇作品時的可惜之處。

在林茂生失蹤後,林宗義的大哥原本就體弱多病,很快就去世了;祖母也因為林茂生的失蹤而悲傷難過,最後鬱悶而終,林家在一年內死三代人。且許多林茂生的親友不敢幫助他們,使林家在社會上孤立無援,林宗義的弟弟也沒辦法再讀書下去,只能輟學工作。這是林宗義一生最大的悲痛之一。

幾年後,他們家經濟情況終於比較好轉,但林宗義女兒在學校因為老師污名化二二八而反駁,結果被老師罵到哭,林宗義害怕自己家人再次受到迫害。所以,當世界衛生組織邀請林宗義到瑞士日內瓦時,林宗義也把自己的家人都帶出國。他怕自己在恐怖的「黑名單」之中,所以有二十年不敢回來台灣。

1987年開始,鄭南榕、陳永興醫師等人開始推動「二二八平反運動」,他們原本想請二二八受難者家屬出面,但許多家屬因為過去被打壓四十年的恐懼,其實並不敢站出來講這件事。之後,陳永興特別飛去加拿大找林宗義,希望林宗義挺身而出。林宗義猶豫許久,最後不僅站出來,還成為推動「二二八平反運動」的重要人物。作為一名精神科醫師,他也診斷、治療其他二二八家屬。這些家屬的精神疾病長達四十年無法好轉,因為社會對政治犯及其家屬向來歧視。他們沒辦法面對自己親人在二二八中消失的痛苦,甚至不敢承認消失、死亡的人是自己家人。

林宗義原本想捐一塊地給「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用來立二二八紀念碑。那塊地是林宗義離開台灣前幾年買的,原本有蓋房子,是林家人在台灣最後幾年時少數有快樂回憶的地方之一,結果他和陳永興去看這塊地時被特務追蹤,他們之後才知道,在林宗義人在國外時,這塊地就被政府公告為公園用地。照理來說這種公告應該是要通知地主的,但當時林宗義人在國外,哪有可能收到公告?更過份的是,林家離開二十年,房子倒了也就算了,政府公告成公園用地,卻只給這塊地放在那裡,使那裡成為樹林,又到現在還不還地。

直到我在短講的這個當下,這塊地都還在政府手上。

林宗義的一生,本身就是傳奇中帶點遺憾的故事。前面說到,這個二二八寫作計畫其實並沒有限制要用非虛構的方式書寫,但最後大家之所以使用這種寫法,我想很可能是因為這些當事人的經歷中,散發著痛苦、毅力與人性的光輝。面對這樣的生命經驗,安插任何虛構都使人不安且感覺多餘。

我看完林宗義的故事後,本來想試著用虛構的方式書寫,比如把林宗義放在一個空白的房間,這房間會重新上映林宗義一生種種的關鍵時刻,而最後他領悟到一些事情,離開了房間,但這種寫法沒有讓故事比較好看,甚至更難看。最後我選擇的還是非虛構寫作,組織史料,構築新的敘事,讓故事本身最動人的地方得以被呈現出來,使人想閱讀下去,並在最後與我有同樣的感慨與憤怒。


5. 創作經驗比較與感慨

《微型黑洞》與〈林家人的奧德賽〉同樣是在史料的基礎上創作,但《微型黑洞》是小說,〈林家人的奧德賽〉是非虛構寫作,兩者面對虛構的態度截然不同。不過有一點是一樣的,這類創作都很怕被史料綁架,怕讀者在閱讀作品時有種在讀課本的感覺,使作品難以吸引人看下去。要如何使用史料,而不為史料所用,是這類創作最重要、但也最困難的重點。

我的作法是,要把人在那個當下的作為及心裡狀態寫出來。

《微型黑洞》故事中的時間點,大致上是1947年2月25到3月8日為主,作為一篇超過十萬字的長篇小說,這篇小說同時面臨史料太多與史料太少的問題。

就史料太多的部分,我必須想辦法瞭解每一天的細節。如今我記憶二二八的方式,大致上是分成幾個時間帶,2/27到2/28事件爆發;3/1-3/4大致上是動亂蔓延到全國,大家開始組織二二八處理委員會,局面逐漸取得控制;3/5-3/8左右,行政長官公署表面上應付民眾與二二八處委會要求,私底下卻請蔣介石派兵來台,而3/8後則是第一波的大屠殺。然而,每一天天氣如何,各地點發生什麼事?我即便看了大概二十幾本史料與研究,依然不敢說自己對那幾天的情況有多少把握,史料這種東西永遠都看不完。

然而,林茂生、戴運軌、陳能通在這幾天去了哪裡?除了林茂生勉強還有林宗義的口述見證以外,戴運軌毫無資料,陳能通資料也很少,這就是史料太少的問題。然而如今,他們人都走了,我不可能知道他們當時人在哪裡,做了什麼。

於是,當我重新構築《微型黑洞》中那個平行世界的二二八時,除了太多與太少的史料以外,我也親自去踏查小說筆下的各場景,如臺北的羅斯福路、二二八紀念公園,想像當時的空間感,搭配史料,重新去思考二二八前後時的臺北可能是什麼模樣,當時的人在二二八處理委員會時可能在想什麼。

時間是很殘忍的,當時發生的一切,早已不可能百分之百重新被人掌握、瞭解,創作能給的只有假設,假設我在那個時間點、那個位置,我會怎麼做?

老實說,這樣的假設是越矩的,因為我們永遠不可能是他人,也永遠不可能重回那個當下。只是,為了讓同理更容易發生,這裡的同理包含作者對小說人物及那段歷史的同理,以及讀者對小說人物的同理,我認為這樣的假設是必要的。只是,我也必須讓讀者知道,這一切只是假設,虛構必須要能被指認出來,這是面對這段歷史無法避免的責任。我在《微型黑洞》中加入科幻要素,為的就是使故事與歷史現實拉開一段距離。只有當大家都意識到這篇故事是虛構的情況下,我才有辦法用史料與想像,重新構築一個新的、平行世界的二二八,就像菲利普迪克的《高堡奇人》寫二戰美國敗戰後的世界,我才有辦法在這平行世界重新探索這事件思索其中的可能與不可避免。

透過描寫在2/25-3/8每一天在不同地方發生的事件,以及角色對事件的參與和想法,我感覺到二二八是必然發生的,或許不一定在那時間點,或許過程不一定如此,但當時台灣人對長官公署如此憤怒,以致於任何一點不義的事件都可能引發全台灣的抗議,而政府也早就鎖定地方有力人士與知識份子列成黑名單,只待時機一到,就把人殺死或帶走。這篇小說寫到越後來,我的心情就越沉重。

但〈林家人的奧德賽〉是沒辦法這樣寫的,它是非虛構寫作,我永遠都必須與筆下的林宗義保持一段距離,即便有對細節的假設,我也會寫「或許,他當時怎麼想」,且那必須是合理的推論。這種限制會減少我能想像細節的空間,但也就是在這種有限之下,非虛構的力量才會特別大——那是真實才能達成的力量。

而我在寫〈林家人的奧德賽〉時,這故事給我的感覺便與《微型黑洞》截然不同,林宗義聰明而敦厚,充滿毅力與耐心,他不只在專業領域獲得成功,他也帶領很多二二八家屬逐漸與過去的傷痛和解,這是一件困難的工作,而他獲得很大的成果,那給人很大的希望。

然而,他在內湖的土地還在政府手上,造成二二八這場悲劇的人,從上面下令的,到下面執行的,以及政府在這場災難後對人民財產的掠奪,這一切都還沒清算。

我大學剛開始接觸二二八時,還沒細想災難發生之後,人們如何活著,但這幾年,隨著接觸的史料越多,我的想法也越來越清晰。書寫不僅讓我知道更多二二八的事情,重新去思考在那個時空脈絡下的各方反應,同時它造成的創傷不僅止於那個當下,甚至可以說在那之後,漫長無解的創傷才正要展開。我希望自己的書寫能夠讓更多人對這件事產生興趣,進而願意去接觸更多資料,理解事件與它的後續效應。

國家暴力在過去無所不在,所以記憶這些事情才如此重要,陳芳明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的序中提到,記憶是為了不讓歷史重演。然而,許多人,包含影響力巨大的政治人物,對二二八仍然誤解甚至是曲解,而台灣民主到今天三十年,我們看似進步穩定,但看韓國瑜的崛起,中國的假訊息,緬甸的政變,都在在顯示,民主有其脆弱的一面,我們必須從過去的痛苦中,記得民主的價值,並努力捍衛它。

我也相信,台灣的民主價值不應奠基於不義的過去。這些遭受國家暴力對待的受害者,除了受害者本人,沒有人可以要他與加害者和解。直到現在,下令者是誰,執行者是誰,有些仍在五里霧中,有些即便早已知道身份,卻從未獲得懲罰。國家作為加害者,只有進行轉型正義,清算過去的不義,重新伸張真相,才有與受害者和解的可能,如此,台灣的民主價值才得以伸張。

2021年2月26日 星期五

台灣政治、歷史電子書書單:八、世界史與當代政治

最後的書單,則是從世界史到當代政治。《從漢才到和魂》描述日本國學的發展;《蘭船東去》描寫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起源與發展,日本與荷蘭都曾與台灣息息相關,也是我對這兩本書有興趣的原因。

《零年》描述1945年全世界的混亂,《平凡的邪惡》則是漢娜.鄂蘭觀察納粹重要份子艾希曼審判及他自己辯護的重要觀察報告,這兩本書可以讓我們看到戰爭、意識形態等東西對世界及人性的可怕改變。而《全球化的時代》則是《想像的共同體》作者安德森在台灣出版的最新著作,相較於《想像的共同體》在研究現代國家如何被建構、誕生,《全球化的時代》則是對19世紀國際政治的研究,全球各地的反抗殖民者在在地反抗,卻也在全球串連。

《殖民之後?:臺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 》是由相當熟悉中國共產黨史的學者德里克撰寫,他不僅關注過往中國,也關注當代中國相關的局勢;而來到當代台灣,學者吳叡人《受困的思想:台灣重返世界》則是他針對台灣如何與世界接軌發想的相關文章,並有相當深厚的政治學與歷史基礎;而《我的青春,在台灣》可說是與吳叡人的對比,是太陽花學運記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傅榆所寫的自傳,他也在自己的生命中看到台灣政治的動盪。

最後,《2019香港風暴》則為獨立媒體「端傳媒」對香港自2019反送中運動的重要報導記錄。雖然如今來看,中國「國安法」對香港的介入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但透過這些當時的報導精選,我們仍可看到香港人的毅力、對民主的追求,以及中國極權對自由的迫害。

從漢才到和魂:日本國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http://moo.im/a/2aqwDV

蘭船東去:胡椒、渡渡鳥與紅髮人的航海之旅:http://moo.im/a/9nqGSW

零年:1945年,現代世界的夢想與夢碎之路:http://moo.im/a/aovAVY

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http://moo.im/a/4vAKSX

全球化的時代:http://moo.im/a/69ckou

殖民之後?:臺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 :http://moo.im/a/8DEKLX

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http://moo.im/a/5gzVYZ

我的青春,在台灣:http://moo.im/a/0fmqsC

2019香港風暴:http://moo.im/a/1ovINV


其他書單:

台灣政治、歷史電子書書單:七、台灣生活史

 歷史研究中除了針對各種大事件、政治的研究之外,還有一種分類叫做「生活史」。台灣針對生活史有不少精彩的著作,《捌零・潮臺北》為「故事StoryStudio」團隊撰寫,描述八零年代快速現代化的臺北,故事團隊向來擅長將歷史事件轉化為有趣的故事,所以我也很期待這本的發揮。《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臺味: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則是從日常飲食的角渡來切入台灣人的飲食習慣變遷,及背後的大歷史脈絡。

就娛樂方面,《歌唱台灣》為重要學者陳培豐的最新著作,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可說是我第一次看到學者如何用親切的筆法及紮實的考據來撰寫台灣人思想史的著作,令我對這位學者相當敬佩,《歌唱台灣》則轉而研究台語流行歌,看到這背後的複雜歷史;同樣為台灣音樂史研究的還有熊一蘋《我們的搖滾樂》,研究台灣搖滾樂從1950-80年代的發展史;《毋甘願的電影史》則是寫台灣台語片的歷史,蘇致亨在相關領域一直耕耘許久,讓人重新看到被遺忘的繁華歷史;而《假如我是一支海燕》為林巧棠針對台灣現代舞的碩論改編,描述台灣從殖民時代到當代的現代舞傳承與發展。

捌零・潮臺北:http://moo.im/a/bcioIK

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http://moo.im/a/dlprOQ

臺味: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http://moo.im/a/2krsJZ

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 :http://moo.im/a/3bfAEU

我們的搖滾樂:http://moo.im/a/03hAKZ

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http://moo.im/a/9hxMRW

假如我是一隻海燕:從日治到解嚴,臺灣現代舞的故事:http://moo.im/a/brFOUZ


其他書單:

台灣政治、歷史電子書書單:六、文學與歷史

 作為台文所研究生,我自然也想推薦一些文學與歷史的相關作品,這些作品有文學史,也有以歷史作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其中《百年降生》是好幾名台文系所相關的教授、研究生與畢業生共同在報紙上刊載三年專欄,1900-2000每年一篇,撰寫相關的文學史小作品,是這幾本書中橫跨年份最大者。

瀟湘神《殖民地之旅》與台文館策劃的《文豪曾經來過:佐藤春夫與百年前的臺灣》可以放在一起看。佐藤春夫是日本時代來過台灣的日本文人中最有名的一位,他的殖民地相關作品也替他打響了名號,這也是台文館之所以策劃「文豪曾經來過」展覽的原因,這本書不只收錄展覽相關史料,更有佐藤春夫殖民地文學代表作〈女誡扇奇譚〉的翻譯;而瀟湘神《殖民地之旅》可說是對佐藤春夫這趟「殖民地之旅」及相關文學作品的覆寫,他重新走過佐藤春夫走過的地點,對其文學作品中的殖民者視角做出批判,且不僅批判佐藤春夫,也批判對當地文化不尊重的當權者。這本抒情、批判並論的散文是瀟湘神犀利又華麗的知識與道德關懷展現。

相較於瀟湘神以散文直面歷史的方式,楊双子《台灣漫遊錄》則以虛構的1930年代旅行為出發點,書寫台灣與日本的少女的情誼與交鋒,以及日本時代的各地景點、美食,千萬不要半夜讀這本書,要不然你會很餓!

《時間不感症者》是徐禎苓的散文集,標題引自劉吶鷗的著作。劉吶鷗是台灣人,最後卻成名於上海,拍電影、寫小說,最後客死他鄉,卻也引發了上海「新感覺派」的文學潮流。劉吶鷗也是徐禎苓的研究專業之一,她循著劉吶鷗的軌跡開始新的旅途,在1930年代與當代之間來回對話。

將時間拉到戰後,《春山文藝賴香吟專輯:國家與小寫的人》真的是我看過最不像文學雜誌的文學雜誌,它刊載賴香吟最新的小說〈清治先生〉,以及許多名家替賴香吟撰寫的評論與論述,光是這一期就可以讓人看到文學、政治、記憶等之間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而且更重要的是,賴香吟小說真的好看,她的小說如淡淡的高湯,細嚐能嚐到深深的底韻,將白色恐怖時只想活著的普通人的心裡描寫很好。

而《時光悠悠美麗島》則是唐香燕作品,唐香燕是陳忠信之妻,陳忠信曾在《美麗島雜誌》工作,之後便因為美麗島事件而被逮捕。唐香燕因為這關係,與黨外雜誌交流密切,這本《時光悠悠美麗島》正是她回憶這段歷史與人交流的種種。從她的筆下,我們便能看到在白色恐怖時代的她的生命歷程,以及她與黨外雜誌人士的回憶。而後者也是構築當時文壇的重要部分。

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http://moo.im/a/jnwyQT

殖民地之旅:http://moo.im/a/6hiqEH

文豪曾經來過:佐藤春夫與百年前的臺灣:http://moo.im/a/13gtwO

臺灣漫遊錄:http://moo.im/a/69grCL

時間不感症者:http://moo.im/a/oswGKW

春山文藝賴香吟專輯:國家與小寫的人:http://moo.im/a/1ekoRX

時光悠悠美麗島:http://moo.im/a/7kqyIK


其他書單:

台灣政治、歷史電子書書單:五、個人史

有時,歷史必須體現在個人上,才能使人更有感觸。《王添灯紀念輯》中的王添灯是《人民導報》社長與台灣參議員,時常批評執政者,因而在二二八時被人抓走,最後被活活燒死。他的仗義直言與行動力令人感慨,而在他去世將近五十年後,有吳三連基金會出版這本紀念輯;同為二二八消失的還有新竹檢察官王育霖,《期待明天的人:二二八消失的檢察官王育霖》因而也可以從二二八的脈絡上來閱讀。

王育德是王育霖弟弟,更是在日本推動台獨運動的重要知識份子,《台灣:苦悶的歷史》是很多留學生的台獨意識啟蒙,其自傳《王育德自傳暨補記:台灣獨立運動啟蒙者》因而相當重要;同在日本推動台獨運動的還有史明,《史明回憶錄》、《史明口述史》都是歐吉桑流傳他的精神給我們的重要禮物。

高玉樹是戒嚴時代極少數無黨籍選上台北市長的重要人物;而《宮前町九十番地》為陳柔縉耗時十二年所做的張超英傳記。張超英曾擔任台灣外交官,熟悉日本的他對台灣外交有諸多貢獻,這兩本書都在寫戒嚴時代特殊的政治人物,因而值得一讀。

然而,在台灣歷史上,雖然有推動黨外政治運動較有成就者,但也有許多人推動政治運動而被迫害而入獄,備受虐待。《我們只能歌唱:蔡焜霖的生命故事》中,蔡焜霖因為參加讀書會而被迫入獄十年,還曾待過綠島,但他之後卻在廣告業重新起身,先後還創辦過《王子》、《儂儂》兩份雜誌;《活著說出真相:蔡寬裕先生訪談錄》的蔡寬裕更是驚人,他是1960年代發生在泰源監獄的台獨事件「泰源事件」中唯一倖存的主謀。

最後兩本書《我的臺南:一青妙的府城紀行》及《溫暖的記憶,從這裡出發:一青妙的臺灣東海岸》,我想推薦的原因主要是一青妙這人,一青妙是基隆顏家的後代,而顏家在日本時代是「五大家族」之一,產業以北台灣礦業為主。一青妙後來在日本當藝人。她一邊回憶家族史與自己的台灣人緣分,一邊寫著紀行,雖然我還沒看過,但確實引發了我的興趣。

王添灯紀念輯:http://moo.im/a/34mosE

期待明天的人:二二八消失的檢察官王育霖:http://moo.im/a/4flxFP

王育德自傳暨補記:台灣獨立運動啟蒙者:http://moo.im/a/fxzCJZ

史明回憶錄:http://moo.im/a/0izHMT

史明口述史:http://moo.im/a/0457EU

高玉樹回憶錄:玉樹臨風步步高:http://moo.im/a/imxIOR

宮前町九十番地(紀念新版):http://moo.im/a/356oqT

活著說出真相:蔡寬裕先生訪談錄:http://moo.im/a/2gkpFK

我們只能歌唱:蔡焜霖的生命故事:http://moo.im/a/6fAGHZ

我的臺南:一青妙的府城紀行:http://moo.im/a/brBRTX

溫暖的記憶,從這裡出發:一青妙的臺灣東海岸:http://moo.im/a/1dCIQV

其他書單:

台灣政治、歷史電子書書單:四、日本時代

 針對日本時代的書,有日本人撰寫、攝影的一手史料,也有台灣人口述、採訪、論述的相關史料與研究。就日本人撰寫的部分,最重要的當然就是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可以看到一名學者如何耗盡一生心力將台灣的相關文化史寫下來。

《山、雲與番人》是人類學家鹿野忠雄的隨筆集,記載他在192、30年代爬山、與原住民交流的經過,可以看到我們不曾想像過的日本時代台灣山野,更能讓人看到鹿野忠雄這人奇特的性格,而對他最後的失蹤更加感慨;其翻譯者楊南郡先生同樣也是傳奇,不僅通日文,也對山岳與原住民同樣熟悉,他翻譯這本書時也加了很多相片與註解,讓我們更能理解當時背景;《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為鳥居龍藏的針對原住民的寫真與記錄,同樣為楊南郡翻譯。

《太魯閣蕃討伐寫真帖》與《霧社討伐寫真帖》是日本時代,總督府針對原住民進行軍事攻擊時的相關寫真,老實說Readmoo上面滿多各種日本時代的寫真帖,對老相片有興趣的人都可以買一下看看。

日本對台灣的殖民帶來諸多改變,比如《灣生回家》提到的東部殖民村與灣生議題。雖然《灣生回家》書籍當初有造假嫌疑,但《未竟的殖民》可是針對日本在台移民村及灣生的紮實研究,如果對這段歷史有興趣,可以來翻翻看;《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是一本我很意外會出電子書的書籍,但出了很爽,他寫下台灣在日本時代興建的各式神社,而神社祭祀的神也時常與各種產業有關,於是也一併記錄相關台灣產業。如今有很多神社都被改建成忠烈祠,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人們可以來看看這些神社的演變。

而台灣人如何在這樣的改變中生存?《全島總罷工》是蔣闊宇的論文,雖然我對蔣闊宇的印象是詩人,不過他確實也是社會運動者,這本書記載著日本時代蓬勃發展的左派運動與工運,也體現他看待社會運動的方式;《終戰那一天》是台大台文所教授蘇碩斌召集一批學生的成果,撰寫戰爭期不同位置的人在終戰前後的故事。《再見海南島》也可以放在終戰的脈絡來看,看到台籍日本兵的回憶。

而我們看待日本時代的方式也不該只將台灣看做台灣,台灣是日本殖民地之一,自然與周遭地方有相當交流,《被國境撕裂的人們:與那國台灣往來記》與《臺灣沖繩交流史論集》都提示了這一點。與那島國是台灣東邊屬於沖繩的島嶼,屬於沖繩的一部分,離台灣相當近,戰後卻因為所屬國家的不同,使其中的人們被迫分離,而針對台灣、沖繩的相關學術論述也有電子書出版。

臺灣文化志【全新審定版】(全三卷):http://moo.im/a/0nozGP

山、雲與蕃人:http://moo.im/a/joACHU

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http://moo.im/a/49akrV

太魯閣蕃討伐寫真帖:http://moo.im/a/mpAJVW

霧社討伐寫真帖:http://moo.im/a/2atESV

未竟的殖民:日本在臺移民村:http://moo.im/a/59rsPQ

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http://moo.im/a/1iBGMS

全島總罷工:殖民地臺灣工運史:http://moo.im/a/cfjkLO

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http://moo.im/a/8mouRX

再見海南島:臺籍日本兵張子涇太平洋終戰回憶錄:http://moo.im/a/4absLZ

被國境撕裂的人們:與那國台灣往來記:http://moo.im/a/glsvMT

臺灣沖繩交流史論集:http://moo.im/a/269qsJ


其他書單:

台灣政治、歷史電子書書單:三、台灣歷史論述

 列在這裡的是對台灣歷史的相關論述為主,有一些我沒想到竟然有出電子書。《被出賣的臺灣》由柯喬治所寫,他是二二八時被派駐在台灣的美國外交官,親眼見證二二八的混亂,並寫下他觀察到的台灣政治情況,以及在中美國際情勢下的悲哀現實。這本書是戒嚴時代許多人對台獨運動的啟蒙。

《台灣:苦悶的歷史》作者為王育德,是台語的語言學專家,不過他更有名的身份,則是在二二八消失的檢察官王育霖的弟弟。王育德在哥哥過世後,留學日本研究台語,更推動台灣民主運動。這本《台灣:苦悶的歷史》是他撰寫的台灣史,也是讓很多海外台灣人對台獨運動覺醒的重要書籍。

《簡明台灣人四百年史》是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的濃縮版。史明應該不需多言,海外台獨運動重要人士,而他撰寫的台灣史同樣也是當時台獨運動者重要的參考書。

《戰爭與分界》則是我在讀研究所時唸到的,要理解台灣、韓國等殖民地在戰爭時被動員的各種不得已,這本是很不錯的學術著作。

被出賣的台灣:http://moo.im/a/cfmBFS

台灣:苦悶的歷史:http://moo.im/a/acmuPU

簡明台灣人四百年史:圖文精華版:http://moo.im/a/47cyDL

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http://moo.im/a/18nqrX


其他書單:

台灣政治、歷史電子書書單:二、台灣民主運動

 這部分的相關書單主要是對台灣民主運動的探討,其中前三本《自覺與認同--1950~1990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見證關鍵時刻‧高雄事件-「台灣之音」錄音紀錄選輯(華語)》都是吳三連基金會早期便出版的書。

就前兩本來說,我們可以看到海外台灣人對台灣獨立運動的推動直到當代都還沒停止,最有名的應該是目前在美國運作的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 FAPA),這是在美國遊說議員支持台灣的遊說團體,由海外推動台獨運動者設立,而台灣共和國則是廖文毅兄弟設立的、在日本運作的臺灣獨立運動。第三本的「高雄事件」,也就是「美麗島事件」,其重要性不需我再多說,而「台灣之音」可說是表達當時媒體、民眾對高雄事件的意見。

第四、五本《自治之夢》、《台灣之春》之前以「百年追求」三卷書的方式出版,不過當時並沒有電子書,雖然現在不知道為什麼沒有第二卷(或者我有遺漏?如果有人知道情況是怎麼回事可以私訊我嗎),但這兩本仍然是入門台灣這百年來民主運動的重要著作;民主運動不僅是民間的追求,也有政府對過去的反省,《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是自1987年解嚴至今,出版的第一份轉型正義相關報告,由「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出版,記載台灣轉型正義的脈絡及如今成果,以及未竟之業。

《台灣最好的時刻》由吳乃德撰寫,吳乃德是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學者,對台灣威權政治與民主運動有相當研究(雖然大家現在最知道他的原因是因為他有個很帥的兒子吳怡農)。對民主運動有相當研究、又經歷過戒嚴時代的人,如何去寫那個民主運動蓬勃的年代,正是這本書最吸引人之處。

《這裡不是一條船 ─ 新國家運動三十週年紀念專書》與《本刊文責一律由總編輯鄭南榕負責》可以放在一起看,「新國家運動」為鄭南榕推動的政治運動,希望住在台灣的人們人不要再把台灣當成暫居的船,而是應當建設的新國家,直到達成最後的目的:台灣獨立。而《本刊文責一律由總編輯鄭南榕負責》則是他在《自由時代》雜誌上撰寫的編輯室報告文選,可以直接看到他如何對雜誌讀者闡述他的政治理想。也因此,《美麗島後的禁書》、《解嚴之前的禁書》這兩本書也相當適合放在這裡,搭配著老是被禁的《自由時代》。

最後一本《長歌行過美麗島》為唐香燕撰寫。唐香燕本來只是普通人,但他的先生叫陳忠信,是八零年代重要的黨外運動推手,曾在《美麗島雜誌》當編輯,被捕入獄。唐香燕自己嚐盡人情冷暖,也與八零年代許多民主運動、文壇的人相當熟悉,這本書基本上就是寫她過去從普通到崎嶇的經歷。我雖然沒直接看過這本,但讀過另一本《時光悠悠美麗島》,唐香燕是會寫的,因此也先推薦這本《長歌行過美麗島》給大家。

自覺與認同--1950~1990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http://moo.im/a/3ghkFX

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http://moo.im/a/26epuY

見證關鍵時刻‧高雄事件-「台灣之音」錄音紀錄選輯(華語):http://moo.im/a/39czMY

自治之夢(原名《百年追求卷一.自治的夢想》):http://moo.im/a/ablwxA

台灣之春(原名《百年追求卷三.民主的浪潮》):http://moo.im/a/nBFOST

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http://moo.im/a/derxQX

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http://moo.im/a/02hsDS

這裡不是一條船 ─ 新國家運動三十週年紀念專書:http://moo.im/a/3lorJM

本刊文責一律由總編輯鄭南榕負責:http://moo.im/a/jruKOR

美麗島後的禁書:http://moo.im/a/8ciDEK

解嚴之前的禁書:http://moo.im/a/4imOQX

長歌行過美麗島:http://moo.im/a/5akrQS


其他書單:

台灣政治、歷史電子書書單:一、二二八與白色恐怖

Readmoo意外地有滿多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相關的基本史料,這些史料主要是八零年代末期到九零年代時,張炎憲、胡慧玲等學者採訪各地二二八與白色恐怖受難者,之後再由吳三連基金會出版而成,而吳三連基金會幾乎把這些相關史料電子化了(簡直感動)。看過這些第一手的口述史料,你會知道,二二八並不是以「三月清鄉」的屠殺作為結束,那些倖存者的悲劇才剛開始。他們即便對二二八本身沒特別記憶,但這事件卻造成他們生命永久的創傷。

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沒電子化著實使人遺憾,這是二二八四十週年時,在美國發表的二二八相關論文的集結,這幾乎是台灣學者對二二八第一次有系統性的探討。還好,吳三連基金會出版的《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有出版,這本書收錄不少直到今日看來還是相當有趣的論文,比如英國淡水領事館看待二二八的角度,或者是同為二二八遺族及精神醫學權威的林宗義醫師,如何提出理論來診斷二二八遺族的精神狀態,以及如何以承認、紀念方式來治療這種國家造成的創傷。

此外,陳翠蓮教授2017年出版的《重構二二八》,是近年來對二二八事件論述頗有新見的論述,二二八並不只是一件官逼民反,之後官方鎮壓的運動,在這背後還有國民黨派系運作、對本省籍菁英有系統性的屠殺,以及美國與國際因素不介入的原因探討,非常值得推薦。

而白先勇《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算是補足「另一方」對此事件的觀點(雖然我沒看)。此名單中最後一本的《紀念之外:二二八事件.創傷與性別差異的美學》則是針對二二八創傷、論述與相關藝術作品的反省探討,也是以另一種角度來重探二二八。


嘉義驛前二二八(嘉義地區):http://moo.im/a/kpHKYZ

嘉雲平野二二八(嘉義地區):http://moo.im/a/ioyGRT

嘉義北回二二八(嘉義地區):http://moo.im/a/mstPTU

諸羅山城二二八(嘉義地區):http://moo.im/a/2hpuGI

台北南港二二八(台北地區):http://moo.im/a/AFLOQZ

台北都會二二八(台北地區):http://moo.im/a/7pvxDM

淡水河域二二八(台北地區):http://moo.im/a/alpxFX

新竹風城二二八(新竹地區):http://moo.im/a/ciruyL

花蓮鳳林二二八(花蓮地區):http://moo.im/a/5opxST

基隆雨港二二八(基隆地區):http://moo.im/a/356oHR

悲情車站二二八(基隆地區):http://moo.im/a/126qET

噶瑪蘭二二八(宜蘭地區):http://moo.im/a/8wxJKM

風中的哭泣–50年代新竹白色恐怖政治案件(上、下):http://moo.im/a/7cjkvw

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http://moo.im/a/6mMNOV

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http://moo.im/a/5BGJNQ

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http://moo.im/a/cvyAIN

紀念之外:二二八事件.創傷與性別差異的美學:http://moo.im/a/fpDEGW


--

其他書單:

其他書單:


台灣政治、歷史電子書書單:前言

 最近因為朋友剛加入Readmoo會員,我決定整理一下有在注意的電子書書單給他參考,但這種工作既然做了,當然也開放給大家參考比較划算。作為一名文科研究生兼電子書愛好者,我自己比較關注的領域以台灣歷史、政治與當代為主,此外台灣生活史也在我的關注範圍內。基本上這份電子書單是我用Readmoo AP方式分享,如果你們看了這些書單後有興趣,歡迎透過這些連結點擊購買,我會有少少的分潤~

以下將簡介這些書單,雖然我沒有到每本書都看過,不過至少還可以寫出一些推薦的理由,若大家看了這些理由後覺得有興趣,不僅歡迎買書,也歡迎推薦給朋友~


2021年2月20日 星期六

末日台北的想像方式:薛西斯《K.I.N.G 天災對策室》心得

(書封來自電子書截圖)

若是有在注意台灣大眾小說與輕小說的相關獎項,應該很早就會注意到薛西斯這名字,不過說來慚愧,我是到《筷:怪談競演奇物語》才第一次接觸他的作品,而他的表現也令人印象深刻。而K.I.N.G 天災對策室》也受到周遭朋友的一致推薦,不過我還是過了半年,最近幾天才終於看完這本小說。看完後的感想至少有一點跟朋友類似,就是這本非常值得推薦。


要怎麼談這本書的好呢?這其實不是件簡單的事,不是這本書不好,不,這本書可說是教科書示範等級的長篇小說,幾乎所有的技巧都爐火純青,正因為太好了所以反而難談。我想先從這本書主要的場景「末日後的台北」開始,來談一下這本書的厲害之處。


在一般大眾娛樂中,末日永遠都發生在美國或日本,這自然是因為這些作品主要在美日出版、製作為主。那麼,末日發生在台灣又會怎樣?儘管台灣是天災之島,颱風地震乃至最近的欠水對我們來說都是家常便飯,但在我有限的閱讀經驗中,近十年的大眾小說中,劇情上發生台灣發生末日時,大多和核災綁在一起。《零地點》為其一,另一本我想提出來比較的,是同為「角川輕小說大賞」出身的《浩瀚之錫》(薛西斯也獲得過角川輕小說大賞)。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浩瀚之錫》,就當年角川輕小說大賞出身的作品來說,《浩瀚之錫》出了六集,可以說是裡面受到最好待遇者。這當然有一部分是因為作者逸清本身便是頗有底子的小說家,但不可否認的是,《浩瀚之錫》世界觀架構廣大,相當有野心,足以延伸出六集的篇幅。


當然,《浩瀚之錫》本身也有不少問題,不過這裡只提一點,小說中有一幕提到矗立的101大樓,但這篇小說在前面幾乎都在描寫一個反烏托邦的故事,幾乎很難想像跟台灣有任何關連,這突如其來的101著實讓人感到突兀。


那個末日台北,看起來實在不像我們認知的臺灣的一部分。


當然,這有一部分來自以前台灣的輕小說家/大眾小說家與讀者對台灣題材的不熟悉,哈利波特、魔戒、日系輕小說主導了當時台灣的奇科幻小說書市,而當台灣小說家想撰寫輕小說與大眾小說時,便面臨兩個困境,一是如何在這樣的典律(canon)中將台灣特色移植上去,當然,早期仍然有些與本土化的大眾小說,如蝴蝶《禁咒師》、星子《太歲》或九把刀的「都市恐怖病」系列,但還有另一個困境:讀者買不買單?事實上,慣於閱讀國外翻譯小說的讀者,當時對本土書籍並不大買單。


(有興趣者可以聽一下楊双子與瀟湘神的直播對談,或許可以對本土類型創作與本土化的困難有更深的認識)


不過,近幾年來,這樣的趨勢似乎有些轉變,除了前輩作家們在轉變,新出道的大眾小說家開始在考據上更加細膩,也更追求小說質感,使本土元素與類型小說結合得相當好,儼然成為新的趨勢,楊双子《花開時節》、《台灣漫遊錄》,瀟湘神「言語道斷系列」(《臺北城裡妖魔跋扈》、《帝國大學赤雨騷亂》)乃至最近台北地方工作室的「說妖」系列小說(瀟湘神、長安、天野撰寫)都是相當好的示範。我比較沒接觸台灣推理,不過近幾年台灣推理也有不少有新意的作品,如《乩童警探》系列就是我注意一段時間但還沒買的小說,但光看題材我就挺有興趣。

 

不過這些小說大多數是與歷史、民俗等元素結合,相對而言,與科幻元素結合、描寫場景為未來的小說則較為少見,而如何在科幻小說中安置台灣元素而不使人感到突兀,薛西斯使用了一個漂亮的空間設定:讓一半的臺北陷入末日,另一半沒有就可以了。那沒有陷入末日的「陸地都市」就是我們熟悉的都市,而當我們沿著空橋來到架在水面上的「空橋都市」時,我們便輕易進入有點不熟悉又能看到熟悉元素的新臺北。而藉由角色生活於新都市的經驗,又讓我們漸漸融入小說中那充滿天災的世界當中。

 

《天災對策室》帶出設定的方式完全沒有新手常想一股腦拋出設定的生澀,相反的,薛西斯深知只要給予基本的、推進劇情所需的資訊即可,而要做到這點,除了要擅長寫對話,薛西斯也善用敘事角色與距離的切換,哪時要側寫角色與事件,讓讀者以該角色的視角來看事情發展或過去發生的事件;哪時要著重內心獨白與描寫光的意象,掌握資訊量的多寡與節奏感,薛西斯可說拿捏極好,讓讀者想繼續往下翻下去。

 

此外,薛西斯相當會刻畫角色,藉由「王的能力」的設定與每個人的出身背景,薛西斯善於賦予角色一個必須完成的執念,也擅長在不同的執念之間互相權衡,使角色做出看似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的轉折。

 

更重要的是,這本小說給我一種「野心感」,彷彿想要示範一下「台灣背景的大眾小說應該要這麼寫」,不僅把在地感跟奇科幻題材做出相當好的結合,更把所有能做到位的東西全都做到位,且設定廣闊,具有很多延伸的潛能。


這本小說中還有一些伏筆尚未解開,看起來應該是有機會出第二集,這系列今後會如何發展,著實令人期待。

2021年2月16日 星期二

OneNote子彈筆記實施心得:七、搭配Outlook Task/Microsoft to do進行每日行程安排

 OneNote2016的獨特功能之一,是和Outlook Task與Microsoft to do有一定整合。只要在一段字前面按下「常用」>「標籤」>「Outlook工作」,便能創立含有該文字的Outlook Task:



通常我只會用到「今天」(Ctrl+Shift+1),以及「明天」(Ctrl+Shift+2)這兩種旗幟,而如果是在遠一點的,我通常會創「無日期」(Ctrl+Shift+5)後再到Outlook或Microsoft To Do中調整。而其顯現出來的效果便會像這樣:
旗幟表示這是待做事項,而如果做完了事情,只要在旗幟上點一下便會打勾,代表這件事做完了。

那如果沒做完的事情呢?便使用「拖延」,對旗幟按一下右鍵移除,之後將該子彈移到隔天,並在前面多加一個拖延符號「>」。比如圖中便可以看到,我的「子彈日記實施心得」已經拖延一天,而論文腳註確認則是已經拖延四天,而「重新開始運動及記錄體重」以及「用子彈筆記記帳」則是已經完成。

每天晚上將自己沒做完的筆記去除旗幟(有做完的就讓那個勾勾保留在那裡即可),用拖延的方式加入到隔天的筆記中,等早上(或午夜12點一過)時,便可打開自己的子彈筆記日誌,將今天要做的子彈以這種方式加入到Outlook Task或Microsoft to do中。

在OneNote2016新增的Outlook工作可以在兩個地方調整,如果你有Microsoft Outlook,推薦你直接在Outlook中調整。Outlook有四項主項目:信件、日曆、聯絡人、工作,在「工作」中便會顯現OneNote這裡新增的Outlook Task。

你還可以使用Outlook中的分類(Color Category)替今日的子彈筆記及每日規劃等做顏色分類,事項會更加一目了然。

如果你沒有Outlook,也別擔心,這裡建議你先同步你的筆記(Shift+F9)
如果你沒有Microsoft to do ,可以先到官方網站下載,Microsoft to do同樣是跨平台同步的記事軟體,是我現在每天確認待辦事項的主要程式:https://todo.microsoft.com/tasks/zh-tw/

Microsoft to do 中的待辦事項,基本上和Outlook Task是互通的,兩邊也都是雲端同步的,只是有時同步不是這麼快時,可以使用手動同步來確保兩邊都處於最新狀態。

下載Microsoft to do後登入自己帳號,然後按一下Ctrl+R同步,應該很快就可以在「已計畫」或「Task」中看到自己新增的筆記

點下筆記後,你會看到裡面出現一段超連結,只要點下該連結,就會開啟OneNote並自動出現該頁面的該段:


這些條目也會在「我的一天」右上角的「建議」中出現,可以將這些條目加入至「我的一天」頁面後調整順序。同時,這些調整順序的條目也會在手機版及網頁版的Microsoft to do 中同步

透過OneNote與Outlook Task/Microsoft to do的連動,便能規劃未來幾天要做什麼,以及今天該做什麼。而看到子彈前的「>」越多,就好好考慮要趕快把這件事做完,或乾脆取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