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7日 星期日

《戊寅份子:二二八的在場證明》簡易讀後感


會拿到這本《戊寅份子:二二八的在場證明》是個偶然,是今年228當天在共生音樂節演講後工作人員所贈送的。雖然這本書本身也有單獨販售,不過建議可以透過共生音樂節募資購買,可以買到毛巾、口罩套、貼紙、衣服等,我自己也有收到相關贈品,東西都相當精美。

共生音樂節執行到今年已經第九屆了,雖然名為音樂節,但共生音樂節從來都不只是228當天許多樂團的演奏與演講,他們也透過論述,試圖喚醒大家對二二八的關注與認識。比如對我來說,2015年的《走過:尋訪二二八》是我在寫相關小說時的重要參考,這本共生專冊是共生論述組的青年們踏查二二八景點,介紹並寫下自己心得而成。

今年《戊寅份子》的論述策略不同以往,其論述組成員不再是透過一般的論述呼籲大眾關注二二八,而是嘗試非虛構寫作的角度來重新論述二二八。我會將今年的《戊寅份子》當作是《1947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的某種補遺。相較於《1947之後》著重的是對「後二二八」的日常敘事,《戊寅份子》中的論述組成員都試圖回到爆發當下的前後,以文字將自己帶入其中一個經歷過二二八的角色「戊寅份子」(根據書中介紹,「戊寅份子」是情治單位當初監督二二八倖存者及受難者家屬時所使用的代號),也期盼這些文字讓讀者能達到某種切身的體會感,呼應這本書的副標題:「二二八的在場證明」。

《戊寅份子》關注範圍不僅限於二二八論述中最常被注意到的臺北,而是台中、嘉義、宜蘭等地都有,也讓人看到二二八多元複雜的面相,這應是本書最值得稱許之處。雖然這本書在故事寫作的技巧上透露著生澀感,但我也看見在這些文字背後的論述組成員的努力。這些論述組成員應該大多是大學生,我甚至可以想像這篇書中收錄的作品對許多人來說都是頭一次書寫文學創作,寫小說已經夠難了,寫非虛構更是折磨。我寫一篇林宗義的故事花了我一年多才寫完一萬多字的短篇非虛構創作,而我相信《戊寅份子》能寫的時間絕對比我更短(我甚至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字數限制,我當時寫的時候其實把一萬字的字數限制當作無物)。光是他們在時間限制內願意去讀那些史料,試圖在其中挖掘故事,去嘗試一個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來創作,這件事本身便有其積極意義。

我想讀這本書最好的方式,並不是以嚴格的文學視角來閱讀,而是當作拓展自己的二二八視野來讀。即便我為了創作讀了許多二二八史料,書中提到的部分二二八事件我仍不熟悉,也敬佩這些組員們願意看史料,替這些故事作簡單的提點。也期盼論述組的成員們能以這次的創作經驗為基礎,往後可以創作出更圓潤的歷史相關作品,使台灣許多歷史得以被更多人看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