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PDF文電通5專業版心得:台灣研發專業PDF編輯器,Adobe Acrobat的最佳替代品

PDF文電通5專業版(Gaaiho)」(以下簡稱PDF文電通)是台灣軟體公司「棣南」(棣:ㄉㄧˋ)研發的PDF編輯軟體,我目前使用約一個月,先說結論,這套軟體挺適合學生、文書工作者與文史工作者,以功能而言,它也不算是一套很貴的軟體,以下說明我的接觸契機、軟體基本介紹與使用情境。

與PDF文電通的接觸: PDF文電通閱讀器

我開始接觸PDF文電通是一個多月前的事情。當時,我想要找一款能在PDF加上書籤的PDF軟體,然而這類軟體要不就是需要付費,要不就是需要把資料傳到網路上,要不就是中國製造,而我並不想把我手上的檔案暴露給別人看。

在網路上詢問朋友有無推薦的PDF編輯軟體,有人說他們公司是使用PDF文電通,是台灣軟體公司研發的PDF編輯軟體。雖然原價4900元實在不算便宜,不過跟原價超過兩萬元的Adobe Acrobat Pro相比實在不貴(更何況Acrobat現在還只能訂閱制,一個月要至少420元啊);此外以專業軟體而言,微軟Office個人版也要4290元,因此相對而言文電通原價其實並不算太高。

只是,即便我認同這售價合理,這價格對當時的我而言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我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找一下PDF文電通有無免費的PDF閱覽器,想不到真的找到了,是「PDF文電通閱讀器」,可在此下載:https://www.gaaiho.com/index.php/zh-tw/products/reader/pdf-reader-pc/overview 

這應該是市面上免費的PDF閱讀器中最好用的,光是可以編輯書籤就贏過九成九的PDF閱讀器了,透過書籤整理PDF內容,可以讓內容一目了然,更何況是台灣製造,不需擔心資安問題。

我就這樣成為了它的愛用者,並在粉專發了一篇簡單的推薦文。想不到之後PDF文電通的研發公司棣南便聯繫我,詢問能否給我一套免費的PDF文電通讓我使用,並撰寫心得,於是你們便看到這篇貼文的誕生了。

PDF文電通5專業版:基本介紹

PDF文電通的英文叫「Gaaiho」,這詞源自於Amis(阿美族語)的您好:「nga’ay ho。」由這取名方式,也可以看出這套軟體的臺灣特色。

PDF文電通專業版由兩個程式組成:

  1. Gaaiho Doc:全功能的PDF編輯器,也是瀏覽PDF檔案的主要程式,除了一般PDF閱讀器能做的的註解、簽名,也可以針對個別PDF做文字、頁面裁切、插入、合併等編輯動作,甚至能比較兩個類似PDF檔案的不同之處。
  2. Gaaiho PDF Converter:可以將多個檔案個別或合併轉成PDF,或將PDF檔案轉換成其他格式(如Word、PowerPoint等)。另外,也能選擇數個檔案後按滑鼠右鍵,將不同格式的檔案轉換或合併為PDF檔。

透過上述兩個程式,便能將許多資料轉為PDF,不僅可以避免格式跑掉,也能將多種檔案格式的資料以PDF這種統一格式、同一檔案的方式整理得條理有序。以下我會針對身為「學生」與「文字、文史工作者」這兩種使用情境,說明我使用PDF文電通的方式。

學生的使用情境

使用情境一:掃描資料裁切與標記書籤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文科研究生,那你應該也會跟我面臨一樣的情況——許多資料尚未電子化。這些資料可以是以前的期刊,可以是絕版幾十年的書。有些書還可以透過圖書館借閱,但期刊是無法借閱的,要不就是當場閱讀,要不就是掃描或拍照留存電子檔。

掃描是保存資料比較好的方式,因為解析度較高也較清晰,但掃描常常會面對兩個問題:

  1. 掃描頁面的黑邊
  2. 掃描資料橫跨好幾個章節,不易閱讀。

比如以這篇PDF為例,可以看見明顯的黑邊,並且點開「書籤」時沒有任何標記,因此我無法知道目前篇章是什麼。

然而,PDF文電通可以輕鬆解決這兩個問題。

頁面黑邊是因為掃描區域沒有設定好所導致的,但只要透過Gaaiho Doc「文件」>「裁切」,調整上下左右要裁切多少,並且選定要裁切的頁數,便可以一次處理好所有掃描資料。同時,若是幾份資料合併且大小不同時,也能確認裁切頁面大小、調整邊界,讓頁面大小一致。


裁切完後,頁面黑邊便會消失!不過「裁切」功能僅是將可見範圍縮小。只要把裁切邊界調回0,就可以把裁切掉的地方再重新變回來。

接下來,只要到左半邊點選新增書籤,便能在不同頁面上加上書籤。當瀏覽資料需要在許多頁面來回檢視時,書籤功能便會相當好用。
當然,書籤功能其實在免費的「PDF文電通閱讀器」便已經有了。不過Gaaiho Doc不僅能編輯書籤,還能直接編輯PDF檔案本身,調動頁面前後順序,刪除沒掃描好的頁面、插入重新掃描的頁面等,自然在整理資料上更有優勢。

使用情境二:多資料合併

上述方式適用於資料僅有單一來源(如同一本書、雜誌)時,然而,文科研究生常遇到一種情況,那就是我們要掃描同一種刊物的許多期。這些文章雖然散布在不同期數,但都屬於同一雜誌,這些掃描檔時常是一篇文章就有一個檔案,在瀏覽時就要點開一堆PDF檔案,看起來總是有些凌亂。

這時,Gaaiho PDF Converter便派上用場!

你可以直接開啟Gaaiho PDF Converter程式,不過有個更直覺的方法可以一次合併多個檔案,也就是選取檔案後,透過右鍵來合併檔案:


你可以看到右鍵不僅有合併功能,也能轉換特定檔案為PDF檔之類。不過在整理資料方面,當然是複數檔案合併最方便。按下「合併為一個PDF」>「預設設定」後,便會打開Gaaiho PDF Converter。Converter可以用「選項」選擇讓檔名變成PDF內的書籤。更多詳細設定可以點下方的齒輪。

合併檔案不僅可以合併PDF,也可以合併圖片、Word檔、PDF檔等多種文件格式。如果你舉辦活動,有活動實體相片,又有相關書面報告或資料,要放在同一份文件;或者要做考察與踏查,去特定地方拍照,又想把這些相片跟文獻合併在同一份文件時,這個混合各類檔案合併的功能便相當好用。只要注意檔案的前後順序,合併後的頁面便會有正確的次序,在整理上會方便許多。

順帶一提,Gaaiho PDF Converter也可以批次將檔案轉換為PDF,或反過來將PDF轉換為各式檔案喔!

使用情境三:論文加密與浮水印

當初我寫完碩士論文後,還面臨最後一道關卡:論文加密。

不知道其他學校是如何執行的,清大對論文加密的條件是,必須要鎖住複製、編輯等功能,只能讓讀者下載瀏覽與列印。

若使用微軟Word將檔案轉成PDF,雖然可以直接鎖密碼,但會讓讀者必須輸入密碼才能瀏覽PDF檔。因此比較正確的作法是將Word轉成PDF後,再以PDF編輯軟體鎖住。

然而不幸的是,在我讀研究所的最後一年,正好遇到我們學校採購的Adobe Acrobat到期,就算是學校的公用電腦也沒辦法使用Acrobat,所以這最後一道簡單手續我遲遲無法完成。

這時,Gaaiho Doc可以輕易做到這點。只要到「安全性」>「安全性面板」,在「互動式」內便能依照自己需求替文件加密:

除了加密,學校通常也會要求論文要有浮水印,這也可以使用「文件」>「組合」>「浮水印」中輕易達成。

文字、文史工作者

接下來,我出社會後,從事的工作還是文字行業(編輯)。編輯同樣需要資料整理以及PDF裁切功能(比如有時需要把印刷用的PDF檔裁掉出血做後續編輯)。不過在這些功能之中,我認為對編輯工作及文字工作者而言的殺手鐧是「版本比較」。

使用情境:校稿

版本比較功能位於「進階」>「文件處理」>「版本比較」。這功能可以讓你比對兩篇內容很像、僅有數個字改動的PDF檔。這在什麼情況最常發生呢?自然是校稿。

作為一名編輯,在拿到作者或翻譯者給予的初稿後,自然要先潤過,讓行文通順、使用名詞一致,不過在這之中,自然還是時常有名詞使用錯誤或詞語不通順的情形,這時候就需要一、二、三校。只是有時校完稿,美編改完內文,你卻很難快速看出美編有沒有修正所有錯誤。

這時,版本比較功能就相當好用。他會比對內文,直接指出修改之處,讓你可以快速看見有沒有校正。

比如我將之前邀稿的文章輸出為PDF來比較,只要在Gaaiho Doc同時開啟這兩個PDF檔,就可以用「版本比較」功能來選擇這兩個檔案比對。


比對後,Gaaiho Doc會創造一個新的PDF檔,以左右頁面呈現原始與新版本的修改之處,而第一頁是整體比較資訊:

內文比較會呈現如下:

透過版本比較,可以輕易看出兩個類似版本PDF的差別,對時常需處理邀稿的行政人員或編輯而言可說是福音啊!

其他好用功能

其他功能中,我覺得最實用的功能莫過於檢視的部分。Gaaiho Doc有幾種檢視方式,各有妙用。

F9瀏覽

按下F9後,上面的功能表單會暫時消失,然而左側的功能表單會留著,當你仍需要瀏覽書籤,但需要檢視更多PDF頁面的內容時會很好用。


Ctrl+7:閱讀模式

閱讀模式可以透過兩種方式開啟,一是在「檢視」>「文件檢視」>「閱讀模式」中開啟,另一是直接使用快速鍵Ctrl+7。

按下後,側邊欄位會隱藏,而上面欄位則會僅剩首排,可以透過ESC解除。這同樣可以讓瀏覽面積更大,不過由於左邊功能列都消失,因此我在使用上比較少用。

購買、使用教學與最新優惠

PDF文電通官網:https://www.gaaiho.com/index.php/zh-tw/

若對PDF文電通有興趣,可以在官網下載專業版,先試用一個月試試看,PDF文電通5專業版試用下載連結:https://store.gaaiho.com/download/suite.aspx

此外,若是對PDF有各種疑問或想知道各種編輯技巧,棣南公司也有架設PDFHome教學網,可以參見內文學習PDF的基礎知識與編輯方式等:https://www.pdfhome.com/

目前PDF文電通5專業版正在難得特價中,到1/10前,只要輸入優惠碼都有永久授權!可以直接進入首頁,便會有相關優惠提示喔!



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文字作品推廣量子科學的方式探討」演講及一些參與感想


於今年11月左右,我被量子電腦協會的人拉去吃飯,那時才知道台灣有量子電腦協會,而他們希望可以找到推廣量子觀念、科學的相關方法,並於協會的年會中討論。

雖然我自己不算什麼大大,不過基於自己本身是物理系出身,又有文字專業,能在這活動上分享一些所學所見我也滿樂意的,當然我也希望可以多接觸業界人士,所以吃完飯後便正式決定要參與。

活動於昨天(2021.12.25)舉辦,最後被定名為「台灣量子電腦暨資訊科技協會年會及量子教育、軟體應用紀元宇宙創意論壇」。我參與的那一節活動名稱為「共同創作經驗、各式體裁(輕小說/科學史/遊戲劇本/音樂)的發展機會」。

我們那節是由胡又天主持,我跟月亮熊分別就創作者與編輯的角度來討論科學與創作之間的關係。

在我們之前有周美玲導演分享他想拍攝的量子科幻影集,李伍薰分享他的「3.5系列」相關創作;在那之後還有黃詣跟梁世佑分別從遊戲編劇及研究者角度探討科幻、量子科學於遊戲中的幫助。

整體而言,那場下午確實聽到滿多一線大眾作品創作者對科幻的想法,應該是這趟去年會最有趣的收穫。

我這次PPT是純文字的,雖然演講稿跟實際講述內容有點差別,大體上脈絡是相同的。若有人想看看要如何以文字作科普作品,這是我目前的一點思考。


「文字作品推廣量子科學的方式探討」演講稿


各位好,我是許宸碩,目前擔任晨星出版社編輯,本身也有在寫科幻小說,由於我是物理系畢業後讀台灣文學研究所,所以我想我應該能擔任某種中介的角色。我將在此分享「文字作品推廣量子科學的方式探討」。

在此我會分享三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是知識內容的基本推廣方式,基本上,我們要推廣任何事物,都必須先引發受眾的興趣,量子科學也不例外。引發興趣後,我們才能推廣我們要講的知識。

接著就是要怎麼引發興趣。在文字創作中,我們大體上會把文體分成兩種:「非虛構」與「虛構」,兩者有不同引發興趣的方式。以科學相關來說,所謂的非虛構就是指科普和科學史,這兩者若能相輔相成,威力還能加倍;虛構則是指科幻與科學史作品,也就是純粹的幻想小說,或者依據真人真事改編。

最後我會講創作者需要的支援,這是我以創作者的角度思索,認為「要是有這東西對我的科幻小說創作會很有幫助」。在此我提出三項,等等詳細說明。


非虛構:科普

科普可以引發大家主要興趣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看到一些有趣的現象,或者特殊的概念、實際的應用。比如大家一開始可能不知道超導體能幹嘛,但漂浮青蛙的圖片會引發他們的興趣,而利用超導體進行核磁共振或磁浮列車則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的一部份;或者薛丁格的貓,雖然大家不一定理解疊加態的科學意義,但因為這說法的流行,已經知道不同疊加態可能的呈現方式以及與日常的衝突。



非虛構:科學史

再來說到科學史,科學史能引發興趣的原因,自然是因為人的故事。讀者不一定懂科學,但懂人的行為。綜觀量子科學,基本上至少就早期而言,量子科學可以說是一部科學家的發現史,你看我們有這麼多方程式與原理都冠以科學家之名,如包立、薛丁格、海森堡、狄拉克,也別忘記ERP其實是三名科學家啊!

這些科學家背後往往有自己的故事,在這裡我以一些著名科學家作為例子,如日本第一名諾貝爾物理學家湯川秀樹,當時日本有一堆核科學研究設施被美國拆掉,科學家心在淌血,意志消沉,是湯川秀樹得獎鼓勵了他們。或者奧本海默,一名偉大的核科學家,卻因為參與曼哈頓計畫而後悔半輩子。或者如狄拉克,他發現狄拉克方程式,預測正子,如今我們都知道正子的存在了,但在當時,要不是理論導出來,他還無法想像其存在。

最後,我們甚至可以來到台灣科學史的可能性,藉由講述台灣科學家的貢獻與背後的故事,使讀者知道我們的科學家有多厲害、多有貢獻。


虛構:科幻

接下來來到虛構作品,首先當然是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能引起興趣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故事有趣。讀者能認同理面人物的性格、他們想做什麼的目的,以及他們為了達到目的所做的各種行為。

那科學或科技要扮演怎樣的角色,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我自己認為,它必須融入基礎世界觀當中,或者成為小說劇情的重要關鍵。

在此以我之前獲得文化部創作補助的小說《微型黑洞》舉例,只是跟各位說聲抱歉,這本書還沒出,我還在努力修稿中。總之,這篇小說的關鍵是台大的粒子加速器,一開始這台加速器由荒勝文策教授建造,戰後由物理系初代系主任戴運軌修復。我的小說設定,這台粒子加速器因為因緣巧合製造出「微型黑洞」,引發某種時空效應,帶他回到1947年二二八爆發前。這本質上是一篇歷史或政治小說,但這科幻的設定應該能引發讀者對台大粒子加速器的好奇。


虛構:科學史改編作品

除了科幻小說,科學家的真實人生中常常有不少戲劇性。我前面已經舉過滿多例子了,我們可以透過改編他們的故事,或將科學事件的經過改編,增強故事性,變成能面對大眾的文字作品。

在此我舉圖靈為例,雖然他不是量子科學家,但這例子有助於說明。他開創了電腦的研究,卻因為身為同志被迫害而自殺,他的故事被翻拍為電影《模仿遊戲》,是當年能見度極高的電影之一。但電影畢竟是電影,他有些地方不符合圖靈的一生,只是作為故事,我們是可以接受的。


知識的推廣原則:效應、原則、原理與假說

無論是虛構或非虛構,若要做科普,那重點就是在引發讀者興趣後,讓他們了解相關知識。

只是,量子力學知識其實相當艱深,我自己認為可以優先推廣的主要是效應、原則、原理與假說。

效應,也就是現象,是實驗上可以見到的。因為可以見證,所以容易理解。

原則、原理、假說大多尚未牽扯到方程式的敘述,因此在理解難度上會比方程式低。

比如效應或現象的部分,我們可以先看雙狹縫實驗。他是我們可以親眼見證的現象,接下來他說明的原理:波粒二項性,也是概念性而非方程式,因此較好理解。


知識的推廣原則:避免事項

然而,方程式在理解上就相當困難,因為偏微分方程式的解基本上很複雜的函數,至少是大學程度的東西,我幾年沒用都忘光光了,更何況根本不會偏微分方程式的大眾。如果真的需要講解方程式,那我會建議要講背後的基本原理,讓讀者比較容易理解。

比如薛丁格方程式,薛丁格方程式三項可能會讓讀者敬而遠之,但若說明這張圖基本上是一個能量守恆,第一項動能,第二項位能,第三項總能量,這樣讀者就比較能聽懂。接著,我們再來講薛丁格方程式跟古典物理學的不同:波函數,這樣讀者就比較能理解薛丁格的革新之處及貢獻。


創作者需要的支援1:知識的整理

創作者需要的是知識的整理,讓他們可以將相關概念運用在創作中。用這觀點來看,我認為創作者需要得有三個東西。

第一個是系統性整理量子科學相關的效應、原則、原理、假說。前面說到,這四個東西是較容易理解的,因此若能以時間或字母順序對他們做一個系統性的整理,創作者不僅能在其中看到有趣的發想,作為創作的基礎,倘若要跟科學家做專業上的討論,也能以此作為共識基礎。

再來是量子科學名家整理,這些人的故事不僅方便作科學史的參考,讓人理解量子科學的發展,創作者也能在作品中安插量子科學家的姓名,並在文末附註這些科學家生平,有興趣的讀者自然會找相關資料來看。


創作者需要的支援2:應用場景

最後,則是要知道這些科學變成科技後,運用在哪些場景。

在當代實際應用上,如半導體、太陽能發電都是量子力學的主要舞台,且與我們的生活或未來息息相關。

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量子科學的未來應用場景,目前如量子電腦、量子通訊等新興領域中,這些科技可能會對世界帶來哪些變革?基本上大家都想知道這些變革是什麼,但如果科學家可以先提出一個基本的應用,那創作者自然能在基本應用上加上創意,延伸出各種有趣的使用。

比如受體模擬,那未來我們會不會有辦法模擬出人造病毒?世界上會不會有恐怖組織用這種人造病毒製造新瘟疫,為了宗教或奇怪的目的?


希望上述內容分享能讓大家稍微知道文字內容推廣量子科學的各種方法,以及科學家能做的支援,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