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8日 星期二

《筷:怪談競演奇物語》:競演又合作的接龍創作

 


其實我在三年前就已經買了獨步文化出版的《筷:怪談競演奇物語》,甚至都讀完了一次。不過直到今年,我才因緣際會重新翻開這本書,重新看完,看著自己寫道一半的舊心得,決定放下重新另起爐灶。

台灣在前幾年相當流行集體創作,如《華麗島軼聞:鍵》(小說接龍)或《終戰那一天》(非虛構創作)等,甚至是我自己參與過的《1947之後》(以非虛構創作為主),或可都被視作此潮流下誕生的著作。而海穹出版社也以「3.5系列」、「捷運X殭屍」系列及「眾神水族箱」系列,讓台灣奇科幻創作者以同一主題各自發揮。

要如何評論這樣的集體創作?這或許得先回歸集體創作的方式,比如同一主題的非虛構創作,大家會先針對主題討論每個人可以負責切入的面向與撰寫方式;而同一主題的短篇小說集則更像是每個人在同一命題下的各自發揮、競爭彼此的創意與技藝。相對而言,接龍這創作方式的最特殊之處,在於小說家之間既有技藝的競爭,也有設定的合作。第一棒的小說家負有給予命題的責任,後續的作家則要依照自己的棒次,透過故事新增或收束設定,且故事本身也要有不輸前人的精彩。

純論精彩程度,《筷》幾乎是這一波集體創作的作品當中品質最好的一本,原因無他,因為每一棒的創作者全都是有實力的創作者,每一篇故事都頗有可觀處。不過,在同等程度的精彩背後,三地(日本、台灣、香港)的創作者們也呈現相當不同的樣貌。

日本的三津田信三〈筷子大人〉以大量民俗學知識支撐,描繪一齣令人驚悚的怪談,尤其是最後的恐怖結尾令人餘悸猶存。
而台灣的薛西斯〈珊瑚之骨〉與瀟湘神〈鱷魚之夢〉在我看來,不僅是劇情上的翻轉精彩,更精彩之處在於人際情感之間的衝突與和解。
香港的夜透紫〈咒網之魚〉與陳浩基〈亥豕魯魚〉,則以鮮明的角色刻畫與明快的節奏推進劇情,並在故事中後段翻轉前面一致的調性。

另外值得一提的點是,本書閱讀起來的感覺很好。這源自於前面所說的故事調性的交錯,在第一棒的〈筷子大人〉給予讀者大量壓力後,下一篇〈珊瑚之骨〉則讓人感動落淚;接下來〈咒網之魚〉探究人性的惡意與最後的驚恐,再來〈鱷魚之夢〉則面對過去的錯誤並與之和解。驚人的是,在〈鱷魚之夢〉幾乎將故事中所有設定都收束後,〈亥豕魯魚〉居然還能突破新局,以奇幻喜劇的方式讓人耳目一新。

我不大確定這種故事交錯的調性是有意為之或無意達成,無論如何,這樣的安排相當不錯。如果想看這類接龍故事可以寫到多好看,我想《筷》這本書值得一試。

喜歡的話可以用以下連結在Readmoo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