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8日 星期日

2021共生音樂節短講稿:〈京都、台大到加拿大:我的二二八寫作奧德賽〉

 2021年2月28日(星期日),我應共生音樂節的邀請,在凱達格蘭大道上演講。在這份演講之前,我寫了一份演講稿,雖然最後講的東西跟演講稿有點落差,不過我想這份演講稿還是可以分享一下,希望能讓大家有點收穫。

以下為演講稿正文。

--

1. 自介與短講目的

大家好,我是許宸碩,目前是清大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今天受到共生音樂節邀請前來短講,是我相當大的榮幸。不過我來到這裡,不是因為我的研究生身份,而是因為我本身也是一位創作者,寫過幾篇二二八相關的作品,今天我來到這裡,主要是想分享我寫這些作品的創作經驗,以及這段經驗帶來的想法。


2. 以二二八創作的契機

我第一篇與二二八有關的小說是大學時寫的,當時有些作家出版一些與台灣歷史、政治相關的小說,如甘耀明《殺鬼》、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的》。大概是在那種氛圍下,我也漸漸想使用歷史題材創作小說。後來,我寫了一篇與二二八有關的短篇小說。雖然那篇短篇如今看來有很多不成熟的缺點,無論如何,當時那篇小說獲得了我一開始寫作時很少獲得的正面評價,這讓我開始認真思考以歷史題材創作小說這回事。

我其實不記得國高中時的課本是怎麼講述二二八事件了,以前我的認知是政府貪腐、物價高漲導致人民反抗,演變成全台灣的暴動,最後國民黨從中國派大軍過來鎮壓台灣人民。當時我的理解和昨天柯文哲臉書上講的228版本並沒有差多少,但對當時的我而言,這只是歷史事件,彷彿以前的三國志之類,原本我對二二八並沒有什麼切身感。而我第一篇二二八小說,便是在這種背景知識下,僅僅多看了幾遍維基百科而寫成的。後來當我對二二八的歷史背景越來越熟悉之後,我回頭看那篇小說,我發現雖然有些事我碰巧寫對了,但有更多是寫錯的。

我大學原本念的是物理系,那時我幾乎是自己摸索怎麼接觸史料的,從來沒有接受過系統性的訓練,後來因為想轉換人生跑道,去報考清大台文所,竟然意外上榜了。在那之後,我的人生轉往另一個我沒想過的方向,研究所時的修課訓練,不僅鍛鍊了我找史料、讀史料、論述的能力,我也逐漸釐清自己想創作、可以創作的方向。

在我念碩士的這幾年,我的作品產量不算太多,但與二二八的相關創作就有兩篇,而且對我來說都很重要。就時間上的前後順序來說,第一篇叫《微型黑洞》,這是一篇長篇小說,獲得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是我人生第一個獲得的全國性大型文學獎,它不僅給我補助金,更使我肯定自己的創作方向;第二篇叫〈林家人的奧德賽〉,收錄在二二八基金會去年出版的《1947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這一篇是非虛構作品,描述林宗義與二二八的故事,〈林家人的奧德賽〉讓我有機會參與二二八基金會的活動,而且我過去是寫小說的,非虛構寫作的寫法讓我重新反思歷史與創作之間的關係,而這故事的出版,也讓我覺得自己真的有為二二八做一些事情,我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喚醒青年讀者對二二八的關注。

我其實有給今天的短講訂一個標題,叫「京都、台大到加拿大:我的二二八寫作奧德賽」,而《微型黑洞》就是京都到台大,〈林家人的奧德賽〉就是從台灣到加拿大。以下我將講一下這兩篇作品的誕生背景,以及我創作時的一些心得。


3. 《微型黑洞》

先從《微型黑洞》講起,這篇長篇小說獲得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現在叫文化部青年創作獎勵)。獲得這補助的方式是,你要寫一個創作計畫,小說、散文、詩或其他文類的創作計畫都可以,但它鼓勵類型小說為主。就小說而言,你還要附上超過5000字的試寫。我當時交上創作計畫與一萬多字的小說序章。不過,從獲得補助開始到真正寫完,我還是花了將近兩年,因為這本小說需要的史料眾多,而且我在撰寫時還得工作與寫論文,導致最後用一個非常粗糙的方式寫完這本十萬字的小說,目前還沒時間細修,投稿出版社。不過今年我碩論快寫完了,如果一切順利,希望明年的二二八前,這本小說可以順利出版,呼應明年作為二二八的75週年。

《微型黑洞》這篇小說的靈感其實來自於我研究所時修的科學史課程,這門課跟台文所無關,純粹因為我一些私人因素而修課。這門課的期末報告必須以科學史為主題,撰寫自己的研究,而作為一名清大物理系畢業的研究生,我挑選的自然是台灣物理史,而且清大最著名的就是它的原子爐,我自然更關注台灣物理史中的早期核科學研究。

一般人並不知道,台灣早期的物理史跟遠在日本的京都大學有各種藕斷絲連的關係,更準確來說,是二戰前的京都帝國大學。在此,我會提到三名京都帝國大學物理系系友,一名日本人,一名中國人,還有一名台灣人,分別是荒勝文策、戴運軌以及陳能通。

荒勝文策是京都帝國大學物理系畢業的物理學家,畢業後留學歐洲,跟愛因斯坦、拉塞福等人研究。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開學,聘請他擔任物理講座教授,後來證明台大眼光獨到。

1932年,英國劍橋大學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台粒子加速器,粒子加速器是一種透過電壓加速帶電粒子的機器,為什麼要這樣做?主要是因為科學家想要研究原子內部,但原子太小,裡面的作用力太強,我們不可能像是用顯微鏡研究細胞一般把原子拆開來,於是科學家想到,如果用電壓加速帶電粒子撞擊原子,把原子撞散,不就能知道原子核的內部結構嗎?同時這些帶電粒子在轉彎時還會放出輻射,這些輻射可以拿來做各種研究。

荒勝文策知道英國劍橋大學製造這種劃時代的核科學研究工具後,便決定聯合台北帝國大學物理講座的助理跟學校的技工,動用講座所有可動用的經費,依照期刊上的描述,將這台加速器製造出來。他只花了兩年時間就製造出來了。要知道,當時全世界物理學界看到劍橋大學的研究後,都在搶著製造新的加速器,日本國內也不例外,結果最先造出來的,並不是手中握著豐富資源的日本內地中央科學家,而是位於邊陲殖民地的青年科學家。荒勝文策的表現被日本國內科學界看在眼裡,他很快就被母校京都帝國大學聘回去了,之後教出如昭永振一郎、湯川秀樹等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順帶一題,他回到京都時,也把台大那台加速器的核心拔走了,而繼任物理講座的教授並沒有繼續做加速器實驗,而是在山上研究宇宙射線。

台灣物理與京都帝國大學的第二個關連是戴運軌,他在1928年從京都帝國大學物理系畢業,之後回中國,在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等大學任教。戴運軌雖然不以研究出名,不過行政能力和教學能力都很好,他寫的物理學課本是1930年代中國全國通行的高中物理課本。戰後,他因為了解物理,又會講日文,受教育部要求來台,擔任第一屆台大物理系主任,之後中央大學在台復校時,他也擔任第一屆校長,所以如果是中央大學的校友,可能有些人會知道戴校長。

戴運軌在台大物理系時,最重要的成就是重建了荒勝文策的加速器,一切自1946年開始,他把中國那邊的事情處理好後,前來台大,之後跟技工及留在台大的日本籍教授討論後,才發現原來荒勝文策竟然造了這麼不得了的東西,於是決定要將這台加速器再次重建,缺少的零件就想辦法自己製造。

在重建過程中,他們遇到二二八事件,二二八對台大影響也很大,除了有不少學生參與,最有名的是當時在台大任教的林茂生教授失蹤,此外,在台大的日本籍師生在二二八後也陸續因為各種政治因素而被遣返回日本,不過協助加速器重建的技工與教授們例外。最後,加速器在1948年時重建完成,重新運作後,戴運軌說是當時「中國」境內首次的加速器實驗。傅斯年擔任台大校長時,也曾特別跑去台大二號館,看那台加速器的運作。

京都大學與台灣物理相關的第三個人叫陳能通,他是台灣人。他們家是基督徒世家,1928年,陳能通同樣也在京都帝國大學物理系畢業,對,和戴運軌同一年。返台後在淡水中學校、長榮中學等學校擔任老師,不過這些教會中學在二戰時也被政府接管。戰後,長老教會收回這些教會學校的經營權,林茂生代理五間教會學校的校長,而陳能通先和林茂生搭配,擔任淡江中學教務主任。1946年,林茂生卸下淡江中學校長職位,交棒給陳能通。陳能通努力勸學,在混亂的戰後初期仍積極招生。不過,二二八時,他與林茂生一樣,被莫名帶走,直到現在還沒有看到屍體。吳三連基金會的《淡水河域二二八》,便是以陳能通作為封面。

講到林茂生,可能大家就比較熟悉了,他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是台灣第一名文科博士,還是少數不留學日本而是美國的知識份子。在日本時代,他可以說過得鬱鬱寡歡,而戰後他相當積極以知識份子的身份參與社會,擔任民報社長與台大文學院代理院長。有鑑於政府當時有意對台灣報業進行清算,二二八時,台灣報業人士失蹤、枉死者眾多,有不少人認為民報社長的職位是林茂生被莫名帶走、失蹤的重要原因。

我在這些史料中看到了巧合,陳能通與林茂生曾經在淡江中學擔任校長與教務主任,戴運軌與林茂生是台大的同事,他們多少有些互動記錄,比如一起開會之類的簽字;然而,戴運軌與陳能通同樣都是1928年在京都帝國大學畢業的,他們之間認不認識?我猜測,他們是認識的,但我翻到的史料中並沒有任何他們互動的相關記載,所以我決定虛構他們的友誼,期望以這視角,重新探討戰後初期外省人與本省人之間的互動。而我決定動用的另一個小說特權,則是加入科幻要素。

這科幻要素來自加速器,加速器可以製造很多東西,比如新竹的台灣光子源可以製造同步輻射光源,使研究人員得以研究蛋白質繞射結構,這可以拿來研究病毒結構或疫苗之類;歐洲的LHC加速器甚至可以製造反物質,這是丹布朗《天使與魔鬼》中的一個重要劇情環節。而還有一種說法,說LHC操作的能量很大,大到這些粒子對撞時可能會因為將大量能量集中於很小的地方,而製造出「微型黑洞」,甚至有人擔心這微型黑洞會不會變大,吞噬整個加速器,乃至於造成地球災難。基本上這件事很難發生,霍金認為黑洞會將自己的能量輻射出去,也就是所謂霍金輻射,而微型黑洞這麼小,他們一下子就把自己的能量輻射殆盡了,根本沒有機會吞噬世界。

但科幻小說嘛,有點不合物理的幻想設定也是很正常的,我就寫下,戴運軌因為一些原因,前往日本和荒勝文策請教改進加速器功率的方法,結果改造完後,這台加速器製造出了微型黑洞,將戴運軌從1950年送回1947年二二八前夕。

假設你是戴運軌,你回到三年前,對即將發生的巨大悲劇有隱隱的瞭解,而且知道朋友陳能通就是受難者之一時,你會怎麼做?而當你告知好友陳能通有關災難的消息,因為同樣的物理系背景,他決定相信你,但也希望林茂生平安時,他又會怎麼做?

小說就這樣開始了。


4. 〈林家人的奧德賽〉,《1947之後:二二八(非)日常備忘錄》

《微型黑洞》寫完計畫投出的時間大約是2017年11月,2018年2月左右,前衛出版社主編鄭清鴻問我,藍士博打算執行一個寫作計畫,召集一批青年學者、文史工作者、小說家等,一起來寫二二八的故事,我有沒有興趣共同參與。

這種許多人一起針對特定歷史議題的寫作在當時很流行,代表作是《終戰那一天》。終戰那一天是台大台文所的蘇碩斌教授召集一批台文所研究者寫成,討論二戰結束那天時,不同社會位置的人發生的故事,每週討論要書寫的內容安排及書寫方式,最後再分配給大家撰寫終戰那天的故事集合,基本上是採取非虛構寫作的方式,透過組織既有的史料來說故事,而不增加虛構要素。

那本書的成功確實成為整個二二八寫作計畫的參考方向。不過即便《終戰那一天》很成功,這個二二八寫作計畫也沒有一定要以非虛構寫作的方式執行,畢竟對我們來說,重要的不是使用的手法,而是二二八議題的推廣。

就題材而言,參與二二八寫作計畫的大家都滿有默契的,針對2/27查緝私煙事件,到三、四月國民黨的清鄉,如今已經有很多研究與論述,也是大眾吵架的焦點。然而,真正有在關心這些事件的人,會知道當時國民黨及軍隊造成的屠殺及知識份子有系統性的失蹤是可怕的悲劇,但更大的悲劇是人民、知識份子消失、死亡之後,倖存者們的創傷、恐懼,這恐懼撕裂了社會,使政治犯及其家屬孤立無援,也使其他人不敢對政府有不同意見。

我在《微型黑洞》中收集不少林茂生的資料,不過林茂生的悲劇已經為人所知,但要怎樣才能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林茂生的失蹤?這時,我發現這些林茂生的資料,很多都是林宗義提供的,他是林茂生的兒子。我想這是個切入點,就去查他的資料,結果一查才發現林宗義大有來頭,他大學時留學東京,念精神醫學,是早期精神科的權威,對精神分裂的研究有劃時代的貢獻,而他不僅是戰後台大醫院第一屆精神科主任,更曾經擔任過世界衛生組織精神衛生部門的主任,卸任後移居美國,之後定居於加拿大,這也是我標題中「台灣到加拿大」的意思。

林宗義曾經對世界衛生組織這麼有貢獻,結果SARS時我們被國際拋棄,武漢肺炎時我們想幫忙,中國也阻擋我們幫助世界,真的是讓人很悲痛。

回到林宗義吧,林宗義有一本傳記,叫做《A Lin Odyssey》,直接翻作中文叫做《林家人的奧德賽》,這也是這篇作品名稱的由來,可說是呼應林宗義一家從日本、台灣、瑞士、美國到加拿大的遙遠旅程。不過這本書只在美國出版,我沒機會翻過,算是撰寫這篇作品時的可惜之處。

在林茂生失蹤後,林宗義的大哥原本就體弱多病,很快就去世了;祖母也因為林茂生的失蹤而悲傷難過,最後鬱悶而終,林家在一年內死三代人。且許多林茂生的親友不敢幫助他們,使林家在社會上孤立無援,林宗義的弟弟也沒辦法再讀書下去,只能輟學工作。這是林宗義一生最大的悲痛之一。

幾年後,他們家經濟情況終於比較好轉,但林宗義女兒在學校因為老師污名化二二八而反駁,結果被老師罵到哭,林宗義害怕自己家人再次受到迫害。所以,當世界衛生組織邀請林宗義到瑞士日內瓦時,林宗義也把自己的家人都帶出國。他怕自己在恐怖的「黑名單」之中,所以有二十年不敢回來台灣。

1987年開始,鄭南榕、陳永興醫師等人開始推動「二二八平反運動」,他們原本想請二二八受難者家屬出面,但許多家屬因為過去被打壓四十年的恐懼,其實並不敢站出來講這件事。之後,陳永興特別飛去加拿大找林宗義,希望林宗義挺身而出。林宗義猶豫許久,最後不僅站出來,還成為推動「二二八平反運動」的重要人物。作為一名精神科醫師,他也診斷、治療其他二二八家屬。這些家屬的精神疾病長達四十年無法好轉,因為社會對政治犯及其家屬向來歧視。他們沒辦法面對自己親人在二二八中消失的痛苦,甚至不敢承認消失、死亡的人是自己家人。

林宗義原本想捐一塊地給「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用來立二二八紀念碑。那塊地是林宗義離開台灣前幾年買的,原本有蓋房子,是林家人在台灣最後幾年時少數有快樂回憶的地方之一,結果他和陳永興去看這塊地時被特務追蹤,他們之後才知道,在林宗義人在國外時,這塊地就被政府公告為公園用地。照理來說這種公告應該是要通知地主的,但當時林宗義人在國外,哪有可能收到公告?更過份的是,林家離開二十年,房子倒了也就算了,政府公告成公園用地,卻只給這塊地放在那裡,使那裡成為樹林,又到現在還不還地。

直到我在短講的這個當下,這塊地都還在政府手上。

林宗義的一生,本身就是傳奇中帶點遺憾的故事。前面說到,這個二二八寫作計畫其實並沒有限制要用非虛構的方式書寫,但最後大家之所以使用這種寫法,我想很可能是因為這些當事人的經歷中,散發著痛苦、毅力與人性的光輝。面對這樣的生命經驗,安插任何虛構都使人不安且感覺多餘。

我看完林宗義的故事後,本來想試著用虛構的方式書寫,比如把林宗義放在一個空白的房間,這房間會重新上映林宗義一生種種的關鍵時刻,而最後他領悟到一些事情,離開了房間,但這種寫法沒有讓故事比較好看,甚至更難看。最後我選擇的還是非虛構寫作,組織史料,構築新的敘事,讓故事本身最動人的地方得以被呈現出來,使人想閱讀下去,並在最後與我有同樣的感慨與憤怒。


5. 創作經驗比較與感慨

《微型黑洞》與〈林家人的奧德賽〉同樣是在史料的基礎上創作,但《微型黑洞》是小說,〈林家人的奧德賽〉是非虛構寫作,兩者面對虛構的態度截然不同。不過有一點是一樣的,這類創作都很怕被史料綁架,怕讀者在閱讀作品時有種在讀課本的感覺,使作品難以吸引人看下去。要如何使用史料,而不為史料所用,是這類創作最重要、但也最困難的重點。

我的作法是,要把人在那個當下的作為及心裡狀態寫出來。

《微型黑洞》故事中的時間點,大致上是1947年2月25到3月8日為主,作為一篇超過十萬字的長篇小說,這篇小說同時面臨史料太多與史料太少的問題。

就史料太多的部分,我必須想辦法瞭解每一天的細節。如今我記憶二二八的方式,大致上是分成幾個時間帶,2/27到2/28事件爆發;3/1-3/4大致上是動亂蔓延到全國,大家開始組織二二八處理委員會,局面逐漸取得控制;3/5-3/8左右,行政長官公署表面上應付民眾與二二八處委會要求,私底下卻請蔣介石派兵來台,而3/8後則是第一波的大屠殺。然而,每一天天氣如何,各地點發生什麼事?我即便看了大概二十幾本史料與研究,依然不敢說自己對那幾天的情況有多少把握,史料這種東西永遠都看不完。

然而,林茂生、戴運軌、陳能通在這幾天去了哪裡?除了林茂生勉強還有林宗義的口述見證以外,戴運軌毫無資料,陳能通資料也很少,這就是史料太少的問題。然而如今,他們人都走了,我不可能知道他們當時人在哪裡,做了什麼。

於是,當我重新構築《微型黑洞》中那個平行世界的二二八時,除了太多與太少的史料以外,我也親自去踏查小說筆下的各場景,如臺北的羅斯福路、二二八紀念公園,想像當時的空間感,搭配史料,重新去思考二二八前後時的臺北可能是什麼模樣,當時的人在二二八處理委員會時可能在想什麼。

時間是很殘忍的,當時發生的一切,早已不可能百分之百重新被人掌握、瞭解,創作能給的只有假設,假設我在那個時間點、那個位置,我會怎麼做?

老實說,這樣的假設是越矩的,因為我們永遠不可能是他人,也永遠不可能重回那個當下。只是,為了讓同理更容易發生,這裡的同理包含作者對小說人物及那段歷史的同理,以及讀者對小說人物的同理,我認為這樣的假設是必要的。只是,我也必須讓讀者知道,這一切只是假設,虛構必須要能被指認出來,這是面對這段歷史無法避免的責任。我在《微型黑洞》中加入科幻要素,為的就是使故事與歷史現實拉開一段距離。只有當大家都意識到這篇故事是虛構的情況下,我才有辦法用史料與想像,重新構築一個新的、平行世界的二二八,就像菲利普迪克的《高堡奇人》寫二戰美國敗戰後的世界,我才有辦法在這平行世界重新探索這事件思索其中的可能與不可避免。

透過描寫在2/25-3/8每一天在不同地方發生的事件,以及角色對事件的參與和想法,我感覺到二二八是必然發生的,或許不一定在那時間點,或許過程不一定如此,但當時台灣人對長官公署如此憤怒,以致於任何一點不義的事件都可能引發全台灣的抗議,而政府也早就鎖定地方有力人士與知識份子列成黑名單,只待時機一到,就把人殺死或帶走。這篇小說寫到越後來,我的心情就越沉重。

但〈林家人的奧德賽〉是沒辦法這樣寫的,它是非虛構寫作,我永遠都必須與筆下的林宗義保持一段距離,即便有對細節的假設,我也會寫「或許,他當時怎麼想」,且那必須是合理的推論。這種限制會減少我能想像細節的空間,但也就是在這種有限之下,非虛構的力量才會特別大——那是真實才能達成的力量。

而我在寫〈林家人的奧德賽〉時,這故事給我的感覺便與《微型黑洞》截然不同,林宗義聰明而敦厚,充滿毅力與耐心,他不只在專業領域獲得成功,他也帶領很多二二八家屬逐漸與過去的傷痛和解,這是一件困難的工作,而他獲得很大的成果,那給人很大的希望。

然而,他在內湖的土地還在政府手上,造成二二八這場悲劇的人,從上面下令的,到下面執行的,以及政府在這場災難後對人民財產的掠奪,這一切都還沒清算。

我大學剛開始接觸二二八時,還沒細想災難發生之後,人們如何活著,但這幾年,隨著接觸的史料越多,我的想法也越來越清晰。書寫不僅讓我知道更多二二八的事情,重新去思考在那個時空脈絡下的各方反應,同時它造成的創傷不僅止於那個當下,甚至可以說在那之後,漫長無解的創傷才正要展開。我希望自己的書寫能夠讓更多人對這件事產生興趣,進而願意去接觸更多資料,理解事件與它的後續效應。

國家暴力在過去無所不在,所以記憶這些事情才如此重要,陳芳明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的序中提到,記憶是為了不讓歷史重演。然而,許多人,包含影響力巨大的政治人物,對二二八仍然誤解甚至是曲解,而台灣民主到今天三十年,我們看似進步穩定,但看韓國瑜的崛起,中國的假訊息,緬甸的政變,都在在顯示,民主有其脆弱的一面,我們必須從過去的痛苦中,記得民主的價值,並努力捍衛它。

我也相信,台灣的民主價值不應奠基於不義的過去。這些遭受國家暴力對待的受害者,除了受害者本人,沒有人可以要他與加害者和解。直到現在,下令者是誰,執行者是誰,有些仍在五里霧中,有些即便早已知道身份,卻從未獲得懲罰。國家作為加害者,只有進行轉型正義,清算過去的不義,重新伸張真相,才有與受害者和解的可能,如此,台灣的民主價值才得以伸張。

2021年2月26日 星期五

台灣政治、歷史電子書書單:八、世界史與當代政治

最後的書單,則是從世界史到當代政治。《從漢才到和魂》描述日本國學的發展;《蘭船東去》描寫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起源與發展,日本與荷蘭都曾與台灣息息相關,也是我對這兩本書有興趣的原因。

《零年》描述1945年全世界的混亂,《平凡的邪惡》則是漢娜.鄂蘭觀察納粹重要份子艾希曼審判及他自己辯護的重要觀察報告,這兩本書可以讓我們看到戰爭、意識形態等東西對世界及人性的可怕改變。而《全球化的時代》則是《想像的共同體》作者安德森在台灣出版的最新著作,相較於《想像的共同體》在研究現代國家如何被建構、誕生,《全球化的時代》則是對19世紀國際政治的研究,全球各地的反抗殖民者在在地反抗,卻也在全球串連。

《殖民之後?:臺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 》是由相當熟悉中國共產黨史的學者德里克撰寫,他不僅關注過往中國,也關注當代中國相關的局勢;而來到當代台灣,學者吳叡人《受困的思想:台灣重返世界》則是他針對台灣如何與世界接軌發想的相關文章,並有相當深厚的政治學與歷史基礎;而《我的青春,在台灣》可說是與吳叡人的對比,是太陽花學運記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傅榆所寫的自傳,他也在自己的生命中看到台灣政治的動盪。

最後,《2019香港風暴》則為獨立媒體「端傳媒」對香港自2019反送中運動的重要報導記錄。雖然如今來看,中國「國安法」對香港的介入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但透過這些當時的報導精選,我們仍可看到香港人的毅力、對民主的追求,以及中國極權對自由的迫害。

從漢才到和魂:日本國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http://moo.im/a/2aqwDV

蘭船東去:胡椒、渡渡鳥與紅髮人的航海之旅:http://moo.im/a/9nqGSW

零年:1945年,現代世界的夢想與夢碎之路:http://moo.im/a/aovAVY

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http://moo.im/a/4vAKSX

全球化的時代:http://moo.im/a/69ckou

殖民之後?:臺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 :http://moo.im/a/8DEKLX

受困的思想:臺灣重返世界:http://moo.im/a/5gzVYZ

我的青春,在台灣:http://moo.im/a/0fmqsC

2019香港風暴:http://moo.im/a/1ovINV


其他書單:

台灣政治、歷史電子書書單:七、台灣生活史

 歷史研究中除了針對各種大事件、政治的研究之外,還有一種分類叫做「生活史」。台灣針對生活史有不少精彩的著作,《捌零・潮臺北》為「故事StoryStudio」團隊撰寫,描述八零年代快速現代化的臺北,故事團隊向來擅長將歷史事件轉化為有趣的故事,所以我也很期待這本的發揮。《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臺味: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則是從日常飲食的角渡來切入台灣人的飲食習慣變遷,及背後的大歷史脈絡。

就娛樂方面,《歌唱台灣》為重要學者陳培豐的最新著作,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可說是我第一次看到學者如何用親切的筆法及紮實的考據來撰寫台灣人思想史的著作,令我對這位學者相當敬佩,《歌唱台灣》則轉而研究台語流行歌,看到這背後的複雜歷史;同樣為台灣音樂史研究的還有熊一蘋《我們的搖滾樂》,研究台灣搖滾樂從1950-80年代的發展史;《毋甘願的電影史》則是寫台灣台語片的歷史,蘇致亨在相關領域一直耕耘許久,讓人重新看到被遺忘的繁華歷史;而《假如我是一支海燕》為林巧棠針對台灣現代舞的碩論改編,描述台灣從殖民時代到當代的現代舞傳承與發展。

捌零・潮臺北:http://moo.im/a/bcioIK

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http://moo.im/a/dlprOQ

臺味: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http://moo.im/a/2krsJZ

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 :http://moo.im/a/3bfAEU

我們的搖滾樂:http://moo.im/a/03hAKZ

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http://moo.im/a/9hxMRW

假如我是一隻海燕:從日治到解嚴,臺灣現代舞的故事:http://moo.im/a/brFOUZ


其他書單:

台灣政治、歷史電子書書單:六、文學與歷史

 作為台文所研究生,我自然也想推薦一些文學與歷史的相關作品,這些作品有文學史,也有以歷史作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其中《百年降生》是好幾名台文系所相關的教授、研究生與畢業生共同在報紙上刊載三年專欄,1900-2000每年一篇,撰寫相關的文學史小作品,是這幾本書中橫跨年份最大者。

瀟湘神《殖民地之旅》與台文館策劃的《文豪曾經來過:佐藤春夫與百年前的臺灣》可以放在一起看。佐藤春夫是日本時代來過台灣的日本文人中最有名的一位,他的殖民地相關作品也替他打響了名號,這也是台文館之所以策劃「文豪曾經來過」展覽的原因,這本書不只收錄展覽相關史料,更有佐藤春夫殖民地文學代表作〈女誡扇奇譚〉的翻譯;而瀟湘神《殖民地之旅》可說是對佐藤春夫這趟「殖民地之旅」及相關文學作品的覆寫,他重新走過佐藤春夫走過的地點,對其文學作品中的殖民者視角做出批判,且不僅批判佐藤春夫,也批判對當地文化不尊重的當權者。這本抒情、批判並論的散文是瀟湘神犀利又華麗的知識與道德關懷展現。

相較於瀟湘神以散文直面歷史的方式,楊双子《台灣漫遊錄》則以虛構的1930年代旅行為出發點,書寫台灣與日本的少女的情誼與交鋒,以及日本時代的各地景點、美食,千萬不要半夜讀這本書,要不然你會很餓!

《時間不感症者》是徐禎苓的散文集,標題引自劉吶鷗的著作。劉吶鷗是台灣人,最後卻成名於上海,拍電影、寫小說,最後客死他鄉,卻也引發了上海「新感覺派」的文學潮流。劉吶鷗也是徐禎苓的研究專業之一,她循著劉吶鷗的軌跡開始新的旅途,在1930年代與當代之間來回對話。

將時間拉到戰後,《春山文藝賴香吟專輯:國家與小寫的人》真的是我看過最不像文學雜誌的文學雜誌,它刊載賴香吟最新的小說〈清治先生〉,以及許多名家替賴香吟撰寫的評論與論述,光是這一期就可以讓人看到文學、政治、記憶等之間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而且更重要的是,賴香吟小說真的好看,她的小說如淡淡的高湯,細嚐能嚐到深深的底韻,將白色恐怖時只想活著的普通人的心裡描寫很好。

而《時光悠悠美麗島》則是唐香燕作品,唐香燕是陳忠信之妻,陳忠信曾在《美麗島雜誌》工作,之後便因為美麗島事件而被逮捕。唐香燕因為這關係,與黨外雜誌交流密切,這本《時光悠悠美麗島》正是她回憶這段歷史與人交流的種種。從她的筆下,我們便能看到在白色恐怖時代的她的生命歷程,以及她與黨外雜誌人士的回憶。而後者也是構築當時文壇的重要部分。

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http://moo.im/a/jnwyQT

殖民地之旅:http://moo.im/a/6hiqEH

文豪曾經來過:佐藤春夫與百年前的臺灣:http://moo.im/a/13gtwO

臺灣漫遊錄:http://moo.im/a/69grCL

時間不感症者:http://moo.im/a/oswGKW

春山文藝賴香吟專輯:國家與小寫的人:http://moo.im/a/1ekoRX

時光悠悠美麗島:http://moo.im/a/7kqyIK


其他書單:

台灣政治、歷史電子書書單:五、個人史

有時,歷史必須體現在個人上,才能使人更有感觸。《王添灯紀念輯》中的王添灯是《人民導報》社長與台灣參議員,時常批評執政者,因而在二二八時被人抓走,最後被活活燒死。他的仗義直言與行動力令人感慨,而在他去世將近五十年後,有吳三連基金會出版這本紀念輯;同為二二八消失的還有新竹檢察官王育霖,《期待明天的人:二二八消失的檢察官王育霖》因而也可以從二二八的脈絡上來閱讀。

王育德是王育霖弟弟,更是在日本推動台獨運動的重要知識份子,《台灣:苦悶的歷史》是很多留學生的台獨意識啟蒙,其自傳《王育德自傳暨補記:台灣獨立運動啟蒙者》因而相當重要;同在日本推動台獨運動的還有史明,《史明回憶錄》、《史明口述史》都是歐吉桑流傳他的精神給我們的重要禮物。

高玉樹是戒嚴時代極少數無黨籍選上台北市長的重要人物;而《宮前町九十番地》為陳柔縉耗時十二年所做的張超英傳記。張超英曾擔任台灣外交官,熟悉日本的他對台灣外交有諸多貢獻,這兩本書都在寫戒嚴時代特殊的政治人物,因而值得一讀。

然而,在台灣歷史上,雖然有推動黨外政治運動較有成就者,但也有許多人推動政治運動而被迫害而入獄,備受虐待。《我們只能歌唱:蔡焜霖的生命故事》中,蔡焜霖因為參加讀書會而被迫入獄十年,還曾待過綠島,但他之後卻在廣告業重新起身,先後還創辦過《王子》、《儂儂》兩份雜誌;《活著說出真相:蔡寬裕先生訪談錄》的蔡寬裕更是驚人,他是1960年代發生在泰源監獄的台獨事件「泰源事件」中唯一倖存的主謀。

最後兩本書《我的臺南:一青妙的府城紀行》及《溫暖的記憶,從這裡出發:一青妙的臺灣東海岸》,我想推薦的原因主要是一青妙這人,一青妙是基隆顏家的後代,而顏家在日本時代是「五大家族」之一,產業以北台灣礦業為主。一青妙後來在日本當藝人。她一邊回憶家族史與自己的台灣人緣分,一邊寫著紀行,雖然我還沒看過,但確實引發了我的興趣。

王添灯紀念輯:http://moo.im/a/34mosE

期待明天的人:二二八消失的檢察官王育霖:http://moo.im/a/4flxFP

王育德自傳暨補記:台灣獨立運動啟蒙者:http://moo.im/a/fxzCJZ

史明回憶錄:http://moo.im/a/0izHMT

史明口述史:http://moo.im/a/0457EU

高玉樹回憶錄:玉樹臨風步步高:http://moo.im/a/imxIOR

宮前町九十番地(紀念新版):http://moo.im/a/356oqT

活著說出真相:蔡寬裕先生訪談錄:http://moo.im/a/2gkpFK

我們只能歌唱:蔡焜霖的生命故事:http://moo.im/a/6fAGHZ

我的臺南:一青妙的府城紀行:http://moo.im/a/brBRTX

溫暖的記憶,從這裡出發:一青妙的臺灣東海岸:http://moo.im/a/1dCIQV

其他書單:

台灣政治、歷史電子書書單:四、日本時代

 針對日本時代的書,有日本人撰寫、攝影的一手史料,也有台灣人口述、採訪、論述的相關史料與研究。就日本人撰寫的部分,最重要的當然就是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可以看到一名學者如何耗盡一生心力將台灣的相關文化史寫下來。

《山、雲與番人》是人類學家鹿野忠雄的隨筆集,記載他在192、30年代爬山、與原住民交流的經過,可以看到我們不曾想像過的日本時代台灣山野,更能讓人看到鹿野忠雄這人奇特的性格,而對他最後的失蹤更加感慨;其翻譯者楊南郡先生同樣也是傳奇,不僅通日文,也對山岳與原住民同樣熟悉,他翻譯這本書時也加了很多相片與註解,讓我們更能理解當時背景;《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為鳥居龍藏的針對原住民的寫真與記錄,同樣為楊南郡翻譯。

《太魯閣蕃討伐寫真帖》與《霧社討伐寫真帖》是日本時代,總督府針對原住民進行軍事攻擊時的相關寫真,老實說Readmoo上面滿多各種日本時代的寫真帖,對老相片有興趣的人都可以買一下看看。

日本對台灣的殖民帶來諸多改變,比如《灣生回家》提到的東部殖民村與灣生議題。雖然《灣生回家》書籍當初有造假嫌疑,但《未竟的殖民》可是針對日本在台移民村及灣生的紮實研究,如果對這段歷史有興趣,可以來翻翻看;《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是一本我很意外會出電子書的書籍,但出了很爽,他寫下台灣在日本時代興建的各式神社,而神社祭祀的神也時常與各種產業有關,於是也一併記錄相關台灣產業。如今有很多神社都被改建成忠烈祠,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人們可以來看看這些神社的演變。

而台灣人如何在這樣的改變中生存?《全島總罷工》是蔣闊宇的論文,雖然我對蔣闊宇的印象是詩人,不過他確實也是社會運動者,這本書記載著日本時代蓬勃發展的左派運動與工運,也體現他看待社會運動的方式;《終戰那一天》是台大台文所教授蘇碩斌召集一批學生的成果,撰寫戰爭期不同位置的人在終戰前後的故事。《再見海南島》也可以放在終戰的脈絡來看,看到台籍日本兵的回憶。

而我們看待日本時代的方式也不該只將台灣看做台灣,台灣是日本殖民地之一,自然與周遭地方有相當交流,《被國境撕裂的人們:與那國台灣往來記》與《臺灣沖繩交流史論集》都提示了這一點。與那島國是台灣東邊屬於沖繩的島嶼,屬於沖繩的一部分,離台灣相當近,戰後卻因為所屬國家的不同,使其中的人們被迫分離,而針對台灣、沖繩的相關學術論述也有電子書出版。

臺灣文化志【全新審定版】(全三卷):http://moo.im/a/0nozGP

山、雲與蕃人:http://moo.im/a/joACHU

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http://moo.im/a/49akrV

太魯閣蕃討伐寫真帖:http://moo.im/a/mpAJVW

霧社討伐寫真帖:http://moo.im/a/2atESV

未竟的殖民:日本在臺移民村:http://moo.im/a/59rsPQ

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http://moo.im/a/1iBGMS

全島總罷工:殖民地臺灣工運史:http://moo.im/a/cfjkLO

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http://moo.im/a/8mouRX

再見海南島:臺籍日本兵張子涇太平洋終戰回憶錄:http://moo.im/a/4absLZ

被國境撕裂的人們:與那國台灣往來記:http://moo.im/a/glsvMT

臺灣沖繩交流史論集:http://moo.im/a/269qsJ


其他書單:

台灣政治、歷史電子書書單:三、台灣歷史論述

 列在這裡的是對台灣歷史的相關論述為主,有一些我沒想到竟然有出電子書。《被出賣的臺灣》由柯喬治所寫,他是二二八時被派駐在台灣的美國外交官,親眼見證二二八的混亂,並寫下他觀察到的台灣政治情況,以及在中美國際情勢下的悲哀現實。這本書是戒嚴時代許多人對台獨運動的啟蒙。

《台灣:苦悶的歷史》作者為王育德,是台語的語言學專家,不過他更有名的身份,則是在二二八消失的檢察官王育霖的弟弟。王育德在哥哥過世後,留學日本研究台語,更推動台灣民主運動。這本《台灣:苦悶的歷史》是他撰寫的台灣史,也是讓很多海外台灣人對台獨運動覺醒的重要書籍。

《簡明台灣人四百年史》是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的濃縮版。史明應該不需多言,海外台獨運動重要人士,而他撰寫的台灣史同樣也是當時台獨運動者重要的參考書。

《戰爭與分界》則是我在讀研究所時唸到的,要理解台灣、韓國等殖民地在戰爭時被動員的各種不得已,這本是很不錯的學術著作。

被出賣的台灣:http://moo.im/a/cfmBFS

台灣:苦悶的歷史:http://moo.im/a/acmuPU

簡明台灣人四百年史:圖文精華版:http://moo.im/a/47cyDL

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http://moo.im/a/18nqrX


其他書單:

台灣政治、歷史電子書書單:二、台灣民主運動

 這部分的相關書單主要是對台灣民主運動的探討,其中前三本《自覺與認同--1950~1990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見證關鍵時刻‧高雄事件-「台灣之音」錄音紀錄選輯(華語)》都是吳三連基金會早期便出版的書。

就前兩本來說,我們可以看到海外台灣人對台灣獨立運動的推動直到當代都還沒停止,最有名的應該是目前在美國運作的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 FAPA),這是在美國遊說議員支持台灣的遊說團體,由海外推動台獨運動者設立,而台灣共和國則是廖文毅兄弟設立的、在日本運作的臺灣獨立運動。第三本的「高雄事件」,也就是「美麗島事件」,其重要性不需我再多說,而「台灣之音」可說是表達當時媒體、民眾對高雄事件的意見。

第四、五本《自治之夢》、《台灣之春》之前以「百年追求」三卷書的方式出版,不過當時並沒有電子書,雖然現在不知道為什麼沒有第二卷(或者我有遺漏?如果有人知道情況是怎麼回事可以私訊我嗎),但這兩本仍然是入門台灣這百年來民主運動的重要著作;民主運動不僅是民間的追求,也有政府對過去的反省,《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是自1987年解嚴至今,出版的第一份轉型正義相關報告,由「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出版,記載台灣轉型正義的脈絡及如今成果,以及未竟之業。

《台灣最好的時刻》由吳乃德撰寫,吳乃德是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學者,對台灣威權政治與民主運動有相當研究(雖然大家現在最知道他的原因是因為他有個很帥的兒子吳怡農)。對民主運動有相當研究、又經歷過戒嚴時代的人,如何去寫那個民主運動蓬勃的年代,正是這本書最吸引人之處。

《這裡不是一條船 ─ 新國家運動三十週年紀念專書》與《本刊文責一律由總編輯鄭南榕負責》可以放在一起看,「新國家運動」為鄭南榕推動的政治運動,希望住在台灣的人們人不要再把台灣當成暫居的船,而是應當建設的新國家,直到達成最後的目的:台灣獨立。而《本刊文責一律由總編輯鄭南榕負責》則是他在《自由時代》雜誌上撰寫的編輯室報告文選,可以直接看到他如何對雜誌讀者闡述他的政治理想。也因此,《美麗島後的禁書》、《解嚴之前的禁書》這兩本書也相當適合放在這裡,搭配著老是被禁的《自由時代》。

最後一本《長歌行過美麗島》為唐香燕撰寫。唐香燕本來只是普通人,但他的先生叫陳忠信,是八零年代重要的黨外運動推手,曾在《美麗島雜誌》當編輯,被捕入獄。唐香燕自己嚐盡人情冷暖,也與八零年代許多民主運動、文壇的人相當熟悉,這本書基本上就是寫她過去從普通到崎嶇的經歷。我雖然沒直接看過這本,但讀過另一本《時光悠悠美麗島》,唐香燕是會寫的,因此也先推薦這本《長歌行過美麗島》給大家。

自覺與認同--1950~1990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http://moo.im/a/3ghkFX

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http://moo.im/a/26epuY

見證關鍵時刻‧高雄事件-「台灣之音」錄音紀錄選輯(華語):http://moo.im/a/39czMY

自治之夢(原名《百年追求卷一.自治的夢想》):http://moo.im/a/ablwxA

台灣之春(原名《百年追求卷三.民主的浪潮》):http://moo.im/a/nBFOST

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http://moo.im/a/derxQX

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http://moo.im/a/02hsDS

這裡不是一條船 ─ 新國家運動三十週年紀念專書:http://moo.im/a/3lorJM

本刊文責一律由總編輯鄭南榕負責:http://moo.im/a/jruKOR

美麗島後的禁書:http://moo.im/a/8ciDEK

解嚴之前的禁書:http://moo.im/a/4imOQX

長歌行過美麗島:http://moo.im/a/5akrQS


其他書單:

台灣政治、歷史電子書書單:一、二二八與白色恐怖

Readmoo意外地有滿多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相關的基本史料,這些史料主要是八零年代末期到九零年代時,張炎憲、胡慧玲等學者採訪各地二二八與白色恐怖受難者,之後再由吳三連基金會出版而成,而吳三連基金會幾乎把這些相關史料電子化了(簡直感動)。看過這些第一手的口述史料,你會知道,二二八並不是以「三月清鄉」的屠殺作為結束,那些倖存者的悲劇才剛開始。他們即便對二二八本身沒特別記憶,但這事件卻造成他們生命永久的創傷。

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沒電子化著實使人遺憾,這是二二八四十週年時,在美國發表的二二八相關論文的集結,這幾乎是台灣學者對二二八第一次有系統性的探討。還好,吳三連基金會出版的《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有出版,這本書收錄不少直到今日看來還是相當有趣的論文,比如英國淡水領事館看待二二八的角度,或者是同為二二八遺族及精神醫學權威的林宗義醫師,如何提出理論來診斷二二八遺族的精神狀態,以及如何以承認、紀念方式來治療這種國家造成的創傷。

此外,陳翠蓮教授2017年出版的《重構二二八》,是近年來對二二八事件論述頗有新見的論述,二二八並不只是一件官逼民反,之後官方鎮壓的運動,在這背後還有國民黨派系運作、對本省籍菁英有系統性的屠殺,以及美國與國際因素不介入的原因探討,非常值得推薦。

而白先勇《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算是補足「另一方」對此事件的觀點(雖然我沒看)。此名單中最後一本的《紀念之外:二二八事件.創傷與性別差異的美學》則是針對二二八創傷、論述與相關藝術作品的反省探討,也是以另一種角度來重探二二八。


嘉義驛前二二八(嘉義地區):http://moo.im/a/kpHKYZ

嘉雲平野二二八(嘉義地區):http://moo.im/a/ioyGRT

嘉義北回二二八(嘉義地區):http://moo.im/a/mstPTU

諸羅山城二二八(嘉義地區):http://moo.im/a/2hpuGI

台北南港二二八(台北地區):http://moo.im/a/AFLOQZ

台北都會二二八(台北地區):http://moo.im/a/7pvxDM

淡水河域二二八(台北地區):http://moo.im/a/alpxFX

新竹風城二二八(新竹地區):http://moo.im/a/ciruyL

花蓮鳳林二二八(花蓮地區):http://moo.im/a/5opxST

基隆雨港二二八(基隆地區):http://moo.im/a/356oHR

悲情車站二二八(基隆地區):http://moo.im/a/126qET

噶瑪蘭二二八(宜蘭地區):http://moo.im/a/8wxJKM

風中的哭泣–50年代新竹白色恐怖政治案件(上、下):http://moo.im/a/7cjkvw

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http://moo.im/a/6mMNOV

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http://moo.im/a/5BGJNQ

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http://moo.im/a/cvyAIN

紀念之外:二二八事件.創傷與性別差異的美學:http://moo.im/a/fpDEGW


--

其他書單:

其他書單:


台灣政治、歷史電子書書單:前言

 最近因為朋友剛加入Readmoo會員,我決定整理一下有在注意的電子書書單給他參考,但這種工作既然做了,當然也開放給大家參考比較划算。作為一名文科研究生兼電子書愛好者,我自己比較關注的領域以台灣歷史、政治與當代為主,此外台灣生活史也在我的關注範圍內。基本上這份電子書單是我用Readmoo AP方式分享,如果你們看了這些書單後有興趣,歡迎透過這些連結點擊購買,我會有少少的分潤~

以下將簡介這些書單,雖然我沒有到每本書都看過,不過至少還可以寫出一些推薦的理由,若大家看了這些理由後覺得有興趣,不僅歡迎買書,也歡迎推薦給朋友~


2021年2月20日 星期六

末日台北的想像方式:薛西斯《K.I.N.G 天災對策室》心得

(書封來自電子書截圖)

若是有在注意台灣大眾小說與輕小說的相關獎項,應該很早就會注意到薛西斯這名字,不過說來慚愧,我是到《筷:怪談競演奇物語》才第一次接觸他的作品,而他的表現也令人印象深刻。而K.I.N.G 天災對策室》也受到周遭朋友的一致推薦,不過我還是過了半年,最近幾天才終於看完這本小說。看完後的感想至少有一點跟朋友類似,就是這本非常值得推薦。


要怎麼談這本書的好呢?這其實不是件簡單的事,不是這本書不好,不,這本書可說是教科書示範等級的長篇小說,幾乎所有的技巧都爐火純青,正因為太好了所以反而難談。我想先從這本書主要的場景「末日後的台北」開始,來談一下這本書的厲害之處。


在一般大眾娛樂中,末日永遠都發生在美國或日本,這自然是因為這些作品主要在美日出版、製作為主。那麼,末日發生在台灣又會怎樣?儘管台灣是天災之島,颱風地震乃至最近的欠水對我們來說都是家常便飯,但在我有限的閱讀經驗中,近十年的大眾小說中,劇情上發生台灣發生末日時,大多和核災綁在一起。《零地點》為其一,另一本我想提出來比較的,是同為「角川輕小說大賞」出身的《浩瀚之錫》(薛西斯也獲得過角川輕小說大賞)。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浩瀚之錫》,就當年角川輕小說大賞出身的作品來說,《浩瀚之錫》出了六集,可以說是裡面受到最好待遇者。這當然有一部分是因為作者逸清本身便是頗有底子的小說家,但不可否認的是,《浩瀚之錫》世界觀架構廣大,相當有野心,足以延伸出六集的篇幅。


當然,《浩瀚之錫》本身也有不少問題,不過這裡只提一點,小說中有一幕提到矗立的101大樓,但這篇小說在前面幾乎都在描寫一個反烏托邦的故事,幾乎很難想像跟台灣有任何關連,這突如其來的101著實讓人感到突兀。


那個末日台北,看起來實在不像我們認知的臺灣的一部分。


當然,這有一部分來自以前台灣的輕小說家/大眾小說家與讀者對台灣題材的不熟悉,哈利波特、魔戒、日系輕小說主導了當時台灣的奇科幻小說書市,而當台灣小說家想撰寫輕小說與大眾小說時,便面臨兩個困境,一是如何在這樣的典律(canon)中將台灣特色移植上去,當然,早期仍然有些與本土化的大眾小說,如蝴蝶《禁咒師》、星子《太歲》或九把刀的「都市恐怖病」系列,但還有另一個困境:讀者買不買單?事實上,慣於閱讀國外翻譯小說的讀者,當時對本土書籍並不大買單。


(有興趣者可以聽一下楊双子與瀟湘神的直播對談,或許可以對本土類型創作與本土化的困難有更深的認識)


不過,近幾年來,這樣的趨勢似乎有些轉變,除了前輩作家們在轉變,新出道的大眾小說家開始在考據上更加細膩,也更追求小說質感,使本土元素與類型小說結合得相當好,儼然成為新的趨勢,楊双子《花開時節》、《台灣漫遊錄》,瀟湘神「言語道斷系列」(《臺北城裡妖魔跋扈》、《帝國大學赤雨騷亂》)乃至最近台北地方工作室的「說妖」系列小說(瀟湘神、長安、天野撰寫)都是相當好的示範。我比較沒接觸台灣推理,不過近幾年台灣推理也有不少有新意的作品,如《乩童警探》系列就是我注意一段時間但還沒買的小說,但光看題材我就挺有興趣。

 

不過這些小說大多數是與歷史、民俗等元素結合,相對而言,與科幻元素結合、描寫場景為未來的小說則較為少見,而如何在科幻小說中安置台灣元素而不使人感到突兀,薛西斯使用了一個漂亮的空間設定:讓一半的臺北陷入末日,另一半沒有就可以了。那沒有陷入末日的「陸地都市」就是我們熟悉的都市,而當我們沿著空橋來到架在水面上的「空橋都市」時,我們便輕易進入有點不熟悉又能看到熟悉元素的新臺北。而藉由角色生活於新都市的經驗,又讓我們漸漸融入小說中那充滿天災的世界當中。

 

《天災對策室》帶出設定的方式完全沒有新手常想一股腦拋出設定的生澀,相反的,薛西斯深知只要給予基本的、推進劇情所需的資訊即可,而要做到這點,除了要擅長寫對話,薛西斯也善用敘事角色與距離的切換,哪時要側寫角色與事件,讓讀者以該角色的視角來看事情發展或過去發生的事件;哪時要著重內心獨白與描寫光的意象,掌握資訊量的多寡與節奏感,薛西斯可說拿捏極好,讓讀者想繼續往下翻下去。

 

此外,薛西斯相當會刻畫角色,藉由「王的能力」的設定與每個人的出身背景,薛西斯善於賦予角色一個必須完成的執念,也擅長在不同的執念之間互相權衡,使角色做出看似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的轉折。

 

更重要的是,這本小說給我一種「野心感」,彷彿想要示範一下「台灣背景的大眾小說應該要這麼寫」,不僅把在地感跟奇科幻題材做出相當好的結合,更把所有能做到位的東西全都做到位,且設定廣闊,具有很多延伸的潛能。


這本小說中還有一些伏筆尚未解開,看起來應該是有機會出第二集,這系列今後會如何發展,著實令人期待。

2021年2月16日 星期二

OneNote子彈筆記實施心得:七、搭配Outlook Task/Microsoft to do進行每日行程安排

 OneNote2016的獨特功能之一,是和Outlook Task與Microsoft to do有一定整合。只要在一段字前面按下「常用」>「標籤」>「Outlook工作」,便能創立含有該文字的Outlook Task:



通常我只會用到「今天」(Ctrl+Shift+1),以及「明天」(Ctrl+Shift+2)這兩種旗幟,而如果是在遠一點的,我通常會創「無日期」(Ctrl+Shift+5)後再到Outlook或Microsoft To Do中調整。而其顯現出來的效果便會像這樣:
旗幟表示這是待做事項,而如果做完了事情,只要在旗幟上點一下便會打勾,代表這件事做完了。

那如果沒做完的事情呢?便使用「拖延」,對旗幟按一下右鍵移除,之後將該子彈移到隔天,並在前面多加一個拖延符號「>」。比如圖中便可以看到,我的「子彈日記實施心得」已經拖延一天,而論文腳註確認則是已經拖延四天,而「重新開始運動及記錄體重」以及「用子彈筆記記帳」則是已經完成。

每天晚上將自己沒做完的筆記去除旗幟(有做完的就讓那個勾勾保留在那裡即可),用拖延的方式加入到隔天的筆記中,等早上(或午夜12點一過)時,便可打開自己的子彈筆記日誌,將今天要做的子彈以這種方式加入到Outlook Task或Microsoft to do中。

在OneNote2016新增的Outlook工作可以在兩個地方調整,如果你有Microsoft Outlook,推薦你直接在Outlook中調整。Outlook有四項主項目:信件、日曆、聯絡人、工作,在「工作」中便會顯現OneNote這裡新增的Outlook Task。

你還可以使用Outlook中的分類(Color Category)替今日的子彈筆記及每日規劃等做顏色分類,事項會更加一目了然。

如果你沒有Outlook,也別擔心,這裡建議你先同步你的筆記(Shift+F9)
如果你沒有Microsoft to do ,可以先到官方網站下載,Microsoft to do同樣是跨平台同步的記事軟體,是我現在每天確認待辦事項的主要程式:https://todo.microsoft.com/tasks/zh-tw/

Microsoft to do 中的待辦事項,基本上和Outlook Task是互通的,兩邊也都是雲端同步的,只是有時同步不是這麼快時,可以使用手動同步來確保兩邊都處於最新狀態。

下載Microsoft to do後登入自己帳號,然後按一下Ctrl+R同步,應該很快就可以在「已計畫」或「Task」中看到自己新增的筆記

點下筆記後,你會看到裡面出現一段超連結,只要點下該連結,就會開啟OneNote並自動出現該頁面的該段:


這些條目也會在「我的一天」右上角的「建議」中出現,可以將這些條目加入至「我的一天」頁面後調整順序。同時,這些調整順序的條目也會在手機版及網頁版的Microsoft to do 中同步

透過OneNote與Outlook Task/Microsoft to do的連動,便能規劃未來幾天要做什麼,以及今天該做什麼。而看到子彈前的「>」越多,就好好考慮要趕快把這件事做完,或乾脆取消吧。

OneNote子彈筆記實施心得:六、OneNote2016適合搭配子彈日記的快速鍵與功能

來達成,可以讓上面功能區、索引標籤及左邊(或右邊)的頁面列表都不見,方便檢視整頁筆記。OneNote2016最好用的地方就是快速鍵的使用,以下將介紹可以讓子彈日記看起來井然有序,或者適合多工使用的一些快速鍵功能。


1. 頁面與節:OneNote基本組織方式大概可以分成:

筆記本>(節群組)>節>頁面>子頁面

頁面與子頁面才是實際可撰寫的,其他部分都是分類使用,善用筆記本節與節群組的分類,讓筆記本井然有序。我自己是在預設筆記本中開一個節給子彈筆記使用,同時其他節、其他筆記也存有自己的資料,讓子彈筆記可以與其他資料互相連結。

OneNote的資料基本上都雲端備份在微軟的OneDrive中,只要你有微軟帳號便能登入存取。

 

2. 子頁面收納:

OneNote的子頁面共有三階,其中第二、三階的子頁面可以收納於第一階下,只要滑鼠移到第一階頁面,便會出現收納箭頭,按下去即可收納,可以善用此功能讓筆記看起來不這麼雜亂。


而調整頁面、子頁面的方式有兩種。

  • 針對現有頁面:直接滑鼠左鍵點著頁面標題,左右滑動
  • 新創頁面:可以按Ctrl+Alt+N創同階層頁面,或Ctrl+Alt+Shift+N創子頁面。


3. F11:整頁模式
也可以按頁面右上角的
來達成,可以讓上面功能區、索引標籤及左邊(或右邊)的頁面列表都不見,方便檢視整頁筆記。


4. Ctrl+M:開新視窗,也可以在「檢視」>「開新視窗」中開啟新的OneNote視窗,方便開其他筆記頁面互相比較參考,這是我個人最喜歡OneNote的功能,可惜只有電腦版可以一次開一堆筆記。


5. Ctrl+E:所有筆記本搜尋,同時也會跳出最近搜尋過的筆記,可以用這功能快速跳到自己最近使用的子彈筆記頁面。


6. 複製連結:
OneNote的節、頁面甚至是筆記本中的一段文字,都可以使用滑鼠右鍵複製,貼在其他頁面上,此時貼上的文字會變成超連結,點下去便可快速跳到該頁面。

  • 複製節、頁面連結:

複製後,貼在OneNote頁面上便會變成頁面名稱的超連結:
同理,複製節連結後在頁面貼上,便會變成節名稱的超連結。
此外也能一次選擇多個頁面,按下複製頁面連結,之後貼上時,便會一次出現多個頁面的文字連結,這功能對整理很多頁面時特別有用。

  • 複製段落連結
若反白一段文字後右鍵,則會跳出文字格式快速設定的表單及選單,選單中有「複製段落連結」,此時按下去後,若在頁面貼上,便會出現該行文字的超連結,按一下便可跳到該筆記的該文字段落。


7. 樣式
樣式這功能在Word比較好用,在OneNote中僅是單純改變字的格式,方便一眼辨識標題用。

除了在「常用」>「樣式」中可以修改樣式外,也可以使用快速鍵Ctrl+Alt+1~6,快速將文字變成樣式1~樣式6,這功能可以快速將文字變成其他格式。

我通常將月誌內的各個項目(大目標、習慣養成……等)變成樣式1,日誌中當天日期改成樣式2,方便辨識。

另外若要讓所有格式都去除的話,可以按Ctrl+Shift+N清除格式設定。



8. 階層收納
OneNote中的內文可以透過在段落第一字按下Tab或Shift+Tab控制他們在哪個階層(有階層1~9),或者用Alt+Shift+←or→控制該段文字在哪一個階層。當然,也能直接在功能表調整。

在實際OneNote的頁面上,階層看起來會像這樣:

階層最好用之處,在於上層可以收納下層,概念類似頁面可以收納子頁面。

收納有兩種方式,一種使用滑鼠,另一種是使用快速鍵。先從滑鼠說起。只要點下文字最前方的箭頭,就能將該階層及其階層底下的文字都同時反白,此時對該箭頭點兩下,便會收納該階層。


收納後:

另一種收納方式則是在該階層前按下Alt+Shift+ - or =,來控制階層的收納。
我通常將月誌的大項目列做階層一,日誌的每日日期列做階層二,日誌底下的子彈日記列做階層三,而該子彈筆記中若有些需記錄但開新頁面太麻煩的小子彈,我就會列成階層四。
透過階層的收納,可以將日期已過的子彈筆記日誌先收納起來,需要時再展開,頁面看起來會更加乾淨。



9. 表格
OneNote創立表格比許多文書軟體要快上很多,可以用一般方式插入:

但更快速的方式是,只要在一段文字的中間或最後按一下Tab,便會出現表格。比如有一段文字:

出現表格

我只要在「出現」與「表格」之間按一下Tab,便會變成:

這功能可以拿來用在建立習慣表格中,或是任何你覺得需要表格的時候。




10. 快速創新頁面:[[]]

在任何一段文字的前後加上[[與]],該文字便會變成超連結,並在底下出現同名的頁面。比如我在「延伸頁面」前後加上[[ ]]後,便會出現超連結,並在一旁的頁面列中出現名為「延伸頁面」的新頁面。
當有一些事情用一行子彈筆記記載不下時,便可在子彈上列出標題,並使用這功能創立延伸筆記,寫完後再來整理該筆記頁面即可。


OneNote子彈筆記實施心得:五、月誌、未來誌的安排方式

 我的事件安排基本上參考開頭那幾篇文章,分成以下幾類:

  1. 大目標:「電腦玩物」推薦每個月先列出一個這個月需達成的大目標,我最近的目標是論文,自然就會在這裡寫上論文,每次打開子彈日記時便能看一下,提醒自己看進度如何。
  2. 習慣養成:這部分可以搭配OneNote的表格功能,比如我會搭配OneNote表格功能以及「待辦事項標籤」,來確認自己每日體重以及有沒有運動(被發現我過年都沒運動惹QQ)。


  3. 事件安排(Event):可以將一些還沒排入日誌的事件放在這,比如2/20才發生的事情,我會先放在這區,等日期接近,我開始預寫2/20的子彈日誌、安排當天待做事項時,再將事件放入2/20的子彈日誌中。
  4. 待做事項(To Do):可以將這個月待做或想做的事情排在這,有空就把他們列入日誌中。
  5. 等待回應:有些事情必須等對方回應後才能繼續進行,這類事情就能放在這裡。
  6. 日誌:就是每天寫的日記,建議以反序排列,也就是最新的日誌寫在最上面。

若有些子彈是每天都會寫的(比如我每天都會固定記錄自己吃什麼),這時就可以把這些子彈放在「等待回應」與「日誌」之間,方便複製貼上。同時,由於月誌的格式是固定的,也能製作空白月誌方便之後使用。比如我的空白月誌長這樣:









OneNote子彈筆記實施心得: 四、「誌」的基本使用

 使子彈筆記更加強大的方式,則是不同的「誌」的使用。在撰寫筆記時也不僅可以撰寫今天的,幾天後需要做的事情也可以事先在該日的日誌寫下子彈,提醒自己當天要做,這樣便能對未來做事件安排。

也因此,子彈筆記的「誌」至少會有月誌跟月誌底下每天的日誌。而在這之前,也需要定義子彈筆記的實施方式。此外,倘若有待做事項,但並非最近一兩個月需要做的,便可以把這些事情放到「未來誌」。同時,若有些事情需要額外版面來記錄,我會另開一頁OneNote來做記錄,我稱為「延伸筆記」。簡而言之,目前我在操作上,常用的「誌」有以下五種:

  1. 自定義符號與執行方式:定義子彈類型、內容分類及執行原則
  2. 日誌:寫在月誌之中,列出每日子彈,同時可以「預寫」,也就是先將後幾日的日誌列出,將一些待做事項放入,預寫對子彈安排有一定幫助。
  3. 月誌:將日誌集結,同時可以對多日的日誌子彈安排有更綜觀的看法,也能將尚未排入日誌的子彈放在前方,時間快到時再排入。
  4. 未來誌:子彈時間若超過最近一兩個月的月誌範圍,便列到未來誌
  5. 延伸筆記:某些子彈需要額外筆記來做記錄時使用
(這是我「子彈筆記」一節中的空白頁面列表)

還有一個額外延伸的,則是「日常反思日誌」,這是我一天結束時,會在筆記本上寫的日誌,依照每天的子彈列出子彈執行情況如何,或記錄一些個人感想,也就是我上面列出的子彈日誌中,「@」的部分,後面的數字表示我是記錄在筆記本中的哪個頁數。同樣以2/4舉例,前面有子彈筆記的部分,這裡便是當天晚上寫的子彈筆記日記(歹勢,因為寫很快所以字很醜……):


OneNote子彈筆記實施心得:三、子彈的分類

子彈筆記的原理基本上是將每日待做事項及記錄簡化為一顆顆的「子彈」來記錄,放在不同的「誌」上面。

先從子彈說起,在子彈操作上有三個要點:

  • 盡量一行寫完該事項
  • 分類子彈
  • 該做的子彈若沒做完,便使用「拖延」,讓自己在隔天做的時候更有壓力 
在分類子彈上,我會以「類型」、「內容」、「執行狀態」作為三大分類依據,目前實際使用如下:

在此先說明這幾個分類依據及對應符號的使用方式:

0. 區分「事件」與「待辦事項」

這部分主要參考電腦玩物的說法。
事件(Event):有確切的開始時間且沒有彈性者,比如約人幾點在哪裡吃飯,或某重要活動的開幕。事件除了寫成子彈,記錄在對應日期的日誌中,也應該記載在行事曆裡。
待辦事項(To Do):沒有確切開始、結束時間,可以拖延者,大部分可分類的子彈屬於這類。

1. 類型

在類型分類上,我有使用一個OneNote內建的功能:「項目符號」。項目符號可以在「常用」面板中輕易找到,也能使用「Ctrl+.」快速在一段文字前列出符號:


除了在面板上面按以外,另一個更快能建立項目符號的方式,則是在一段文字前輸入「* - >」三個符號之一,然後再加上一個空格,就會在前面加上新的符號。比如:
在「* - >」與「加」之間按下空白鍵,便能將文字變成:

且這操作是全平台適用。

因此我先使用這三個符號對應「待做事項」的三種類型:
  • 專案or工作:這是最優先處理的工作,與自己的學業或事業有關,比如我最近都將這符號用在自己論文相關工作上,之後應該會用在執行散文計畫書寫相關工作上
  • 業外想做:這些是做了不一定有錢領,但可以分享一些有趣事情給朋友或到粉專上,作一些自我經營的事情,比如這系列文章也算是這種。
  • 別人交代or日常雜事:沒這麼重要但還是要做的事情,如採買、家事、別人委託幫忙做什麼之類。
而在此之外的就不是「待做事項」了,這就不在前面列項目符號,而是加上一些基本符號做區隔,分別是:

#筆記、雜想:一些當天想記錄下來的事件,如午、晚餐吃了什麼,看到什麼有趣的文章等,或突然想到什麼靈感(但不需要去做)便可列上。

^事件:參見「事件與待辦事項的不同」部分。

@對應實體筆記本及頁面:這會在後面說到,基本上我每天12點前會將今天的子彈筆記在筆記本上做記錄,檢視自己待辦事項的執行狀況,筆記雜想、事件的詳細心得等。


2. 內容

由於待辦事項也是各式各樣,為了能使特定待辦事項看起來更清晰,便能使用OneNote2016內建的「常用」>「標籤」功能,標籤功能中最好用的,無疑是自定義標籤的部分




透過「自訂標籤」右邊的上下箭頭,可以調整每個快捷鍵(Ctrl+1~9)對應的標籤功能,並且可以使用修改標籤來修改每個快捷鍵的標籤文字與圖案。而我使用的快捷鍵主要是Ctrl+2~6(因Ctrl+1是待辦事項的方框,而Ctrl+7~9則是自然輸入法的快捷鍵),對應的內容分別如下:

Ctrl+2:金流記錄:跟金錢有關的都上這個標籤,方便記帳時使用
Ctrl+3:健康:跟健康狀態有關的都上這個標籤
Ctrl+4:後續追蹤情況:有些事情可能一時間沒辦法解決,便可上這個標籤提醒自己之後需注意

Ctrl+5:可能創作素材
Ctrl+6:邀稿與創作案
這兩個標籤就比較私人了,是自己創作以及若有相關邀稿時使用的。

使用標籤的好處是可以使用「尋找標籤」功能,會列出所有有標註這標籤的相關筆記。這功能特別適合看那些數量不一定多但很重要的筆記:




3. 執行狀態

這部分自然就是指待辦事項的執行狀態了,基本上可分成三種:

>拖延:將子彈複製到隔天,並在前面加一個「>」,數量越多代表這事情拖延越多天,要不就趕快做一下,要不就乾脆略過它吧。

<改期:有些事情可能當下沒辦法結束掉,比如我跟室友收水電費,但室友要過年結束才回來,那我便會在這待做事項前寫下「<」,代表這件事會改到更後面一點的日期才做。

x取消:故名思義就是取消,還可以搭配OneNote的刪除線功能強調該子彈的取消。



4. 例子:

比如這是我2/4做的子彈筆記:
(有些被我塗掉的是比較沒有想分享的事務或他人名字)

這天的子彈日記就可以解釋成:
「黃■■搬來:收房租3300」這是今日排定事項,一定得做,前面有「$」代表這件事和錢有關。
「・>論文結論5-1」:「・」代表這是重要工作(在這裡是論文),「>」代表這件事已經被我拖延一天。
「・x論文結論內容手寫二修」:x代表這件事被我取消了
「- 收衣服」:「-」代表這件事只是雜事
「- <魏■■水瓦斯費357」:這件事被改期了。

透過前面的符號分類,可以讓自己每天待做事項及有做的事情一目了然,也方便記憶回溯。

OneNote子彈筆記實施心得:二、為什麼是OneNote

 OneNote是微軟發行的一款記事軟體,基本上他有幾個優點:

  1. 免費:無論是功能較多的OneNote2016或Win10版內建的都是免費的,不過我個人推薦使用2016版,以下所有執行子彈筆記的功能有大半都是建立在OneNote2016的功能上的。OneNote2016下載:下載 OneNote
  2. 跨平台:OneNote無論是在Windows、MacOS、Android或iOS都有,雖然Windows版是執行的重心,不過手機上要臨時記事依然是可行的。
  3. 2016版特點:自定義標籤功能及快速鍵,這會是2016版執行子彈筆記上特別順手的原因。
  4. 黑暗模式:無論是電腦或手機版的OneNote都有黑暗模式可以使用,長時間使用下眼睛比較不會酸痛。

雖然我沒用過MacBook所以不確定這套使用方式能否在MacOS上執行,不過畢竟大多數人電腦還是Windows的,因此應該大多數人還是能以免費的方式來執行這系列的子彈筆記操作的。

其他文章可參見以下超連結:


OneNote子彈筆記實施心得:一、目的

子彈筆記,是一種最近幾年開始流行的筆記方式,主打以簡單的方式記錄日常。因為從去年開始的疫情的關係,我發現我很難敘述一兩週前我到底做了什麼,發覺自己對生活回溯與記憶的能力如此低落後,便決定用一些簡單的方式記錄每天作了什麼,以及對每天要做的事情做一些規劃,也因此,從一個月前開始,我便每天寫子彈日記。

老實說寫了之後,在生活型態上沒太大改變,但我對生活的掌握度高出很多,我甚至可以看日記回憶兩週前在做什麼,也比較容易對近期的未來作規劃。如果大家希望能掌握自己生活、並對自己未來生活做簡單規劃,或許這系列文可以做參考。

雖然有些人會堅持子彈筆記在執行上應該使用紙筆為主,不過之前「電腦玩物」網站便介紹過他使用Evernote來做子彈筆記的方式:


看完這些文章後,我不禁覺得OneNote本身也是相當適合執行子彈筆記的媒介。更何況OneNote2016甚至有和Outlook Task的功能結合,可以直接搭配Microsoft to do變成能在手機上看到每日待做事項,相當方便。而在我摸索執行一個月後,便決定寫這篇文章,說明我在OneNote上操作子彈筆記的一些要訣,給其他人做參考。

可以點「子彈筆記」tag來看全部文章,另外也可參見以下超連結:

2021年2月14日 星期日

八千子《天雷無忘:少女撿骨師系列》(上、下)心得(小雷)

 「少女撿骨師」第一集《地火明疑》心得:https://writerstand1234.blogspot.com/2021/02/01.html


距離上次看八千子的作品大約一年多了,說來慚愧,少女撿骨師系列新作《山水儚》都已經出了,我卻是直到這次過年才把《天雷無忘》上、下集看完。


看完後著實讚嘆,作者進步很多,真的很多。這本書的多重視角敘事的掌握,以及敘事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拿捏都比第一本好上很多。我比較注意到的是重要角色嗣久/九哥及青鑱的角色使用相當好。嗣久是過去主要推動劇情的角色,他的內心嘆息、混亂與決心都比第一人稱的一楓好很多;同時,作者幾乎沒有切到青鑱的觀點,讓青鑱留下知曉一切民俗知識的樣子也很不錯。


如千晴所言,這兩本比起第一集,在輕小說/大眾小說的方向上比較偏向大眾小說,此時偶爾穿插的輕小說片段對沉重的劇情真的是有不錯的調劑,雖然我很好奇九哥怎麼從來沒有對青鑱動念XD


《天雷無忘》(上)我會拖很久才看完的原因,主要和書中胃痛的劇情有關,大家樂的沉迷以及其造成的悲劇本來就不少,而當我們自一開始便隱隱感覺到會出事情時,無辜的孩子們更令人感到不捨。而當悲劇終於發生時,那怕只是虛構,都讓人感到悲傷。


由於我對推理不是很熟悉,不確定這本在推理上到底多好,但這本書竟敢融入外來民族信仰到臺灣以前大家樂盛行的景況,甚至隱隱提及二二八,真的是非常大膽。雖然對我來說說服力還是有點不足。以下列出兩點。


第一點有其他人也指出,以漢人為主的村落照理來說大多通行的語言都是台語,而非書中所寫的華語。第二點是地點上我也覺得挑花蓮的說服力不夠,原因是花蓮離二二八事發的台北真的太遠,同時我也比較沒看過相關史料說有台北人逃去花蓮的(當然,這也可能是我孤陋寡聞……)。花蓮不是沒有二二八事件,不過大多發生在市區(記得台北的二二八紀念館還有張七郎父子相關遺物……),比較不像西部出現許多恐怖的屠殺場景。如果要我挑選的話,我可能比較偏向挑選石碇、高雄或嘉義等地,石碇有鹿窟事件,這就真的是台共假託他們是二二八逃難者在石碇弄台共基地的事件,高雄有彭孟緝指揮高雄要塞的人在市區大屠殺,嘉義也有水上機場、陳澄波等人被處決的事蹟。


這些多少是瑕疵,但說真的,作者如此大膽的故事我想本來就很難做到面面俱到,但《天雷無忘》依舊是好作品。最後青鑱那句:「好希望你也能在這,阿九。」真的是有逼出我一滴眼淚。不過基於《天雷無忘》如此讓我胃痛,我應該會過一段時間再來看《山水儚》了……


八千子《地火明疑:少女撿骨師(01)》心得

感恩readmoo app,讓我今天可以邊開車邊把小說用聽的聽完,先說簡單印象,這是一本風格非常強烈的小說,結合民俗(撿骨儀式)、雜學、 推理的奇特小說,而且完全展現出作者身為沒有妹妹的人對妹妹的想法(?)

 以下以不爆雷為前提寫簡單心得,老實說由於我幾乎是用聽的把小說聽完,所以要寫詳細心得有點困難(汗)

對我這高中沉溺於輕小說的人而言,地火明疑在許多設定上都相當具有輕小說風味,比如廢柴男主角加兩位妹子女主角,以及透過大量對話推進劇情,刻畫角色方式以單一性格為主等。對一些人而言,這些都是無疑的小說缺點,不過對我而言,這反而是某種可以快速進入小說的開關。

我認為這本小說雖然人物刻畫不能說完全成功,但幾名單一性格人物配角都相當不錯,比如透過他人行動而逐漸襯托出過去似乎相當驚人的警察翁叔,搞笑的五十男,或者在後面作為關鍵人物之一、個性看開且沉穩的的某位「老先生的舊識」(這裡就不爆雷惹)

不過當然,這種性格拿來刻畫主角就讓主角有點太過呆板,無論是永遠都陷入自己心魔的主角,或者是毒舌的妹妹,幾乎大家都很少展現其他方面的性格,以輕小說而言這或許還不到缺點,但若能偶爾使主角們產生意料之外的反應,挖出角色更深層的矛盾,這篇小說絕對會更有可看性。

在劇情方面,大致上一開始開了兩條線,一條是主角家裡附近撿到了「烙有人印的大木板」為開端,另一條則是「老先生病逝後孫女堅稱復活」,以劇情上而言我覺得兩條線算是收得挺漂亮的,不過有些可惜的是有些漂亮的設定只能在對話或行文中小幅呈現,而難以給予一個詩意的場景(比如我很喜歡老先生的企業設定,在那瞬間,這篇輕小說有了與台灣近代史對話的可能,只可惜那樣精彩的設定僅僅一筆帶過),在設定或劇情架構上沒有太大問題,但在呈現手法或角度上或許還有斟酌空間,不過這或許是文史愛好者的碎碎念啦XD

這本小說的風格主要呈現在雜學及內心思考的呈現,作者透過知識淵博的妹妹與淺薄的主角哥哥的對話,探討許多哲學及宗教概念,讓這本書不只與傳統民俗有關(順帶一題,作者在劇情中後的撿骨場景,我覺得有做過相當功課,可以感受到實際撿骨時可能遇到的場景,不過我阿公當初直接火化所以我完全沒看過撿骨是長怎樣……),也藉由雜學那近乎逸散的峰迴路轉的探討產生另一番閱讀的樂趣。主角在各種思考中的邏輯運轉及心情書寫,也在在控制著故事的節奏。不過老實說,這種寫法有點雙面刃,因為概念與內心話過多,老實說會造成讀者可能覺得無聊雖然剛好有打中我這種什麼知識都喜歡摸一點的人

不過對我而言,主角的內心OS真的太多,在沒什麼變化的情況下讀到有點膩,作者可能有時需考慮,當描寫的事物重複的情況下,除非之後會有重要轉折,否則盡量以精簡為原則

在總結之前說一下最後一點,這本小說發生的故事地點及主角設定雖然看似輕小說,但其實與台灣現實頗有呼應,最扯的設定都放在最前面,只要可以接受這些設定,其他人物或台北地點的呈現其實我都有一定熟悉度,石碇、汐止等山區其實出過很多事情,比如鹿窟事件或各種礦災,之前曾想寫過相關資料,所以有看過一部份那裡的史料,這讓我對這故事在背景設定上的用心多肯定幾分

整體而言,這本小說是優缺點都明顯的小說,換句話說就是風格強烈,作者對知識的運用及背景的設定相當用心,在呈現上還差臨門一腳(光是差這臨門一腳的現在就讓我感覺精彩了,若能克服這一腳,之後的小說應該會更厲害吧),但做為台灣的輕小說,整體而言,這本真的是很優秀了,而且是能與台灣現況及歷史對話的那種優秀(如果你看過角川輕小說大賞最初幾年的作品,再對比這一本,大概就可以理解我後面說的對話是什麼意思),相當不簡單,期待作者下一本能帶來什麼新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