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真的只是很簡單的提醒
最近幾天慢慢發覺這很重要,小說裡的重要角色,無論是主角或配角,基本上都必須要有記憶點。雖然有些寫作者可能會希望前面簡單埋伏筆,後面再完整介紹配角,但這種作法只有一些方式適用。
其中一種適用方式是「提到」。在人物之間的對話中提到另一個人的存在。這容易變成我們對那角色的某種初次印象。當那人正式登場時,還可以再複習前面對話,讓讀者對這角色印象深刻一些。
當人物真正登場於場景中時,基本上如果有任何外觀的特徵(膚色、眼鏡、髮型、特殊衣著搭配等等),盡量是先寫出來為佳。小說特殊的一點是,其實就算不寫這些,讀者其實也可以藉由角色之間的互動去贏造角色在讀者心中的形象。但如果寫作者希望讀者心中的人物有特定的樣貌,那請在一開始就先寫。這樣之後所有寫到這些特徵的部分都會變成複習,從而繼續加深讀者印象。
其實這技巧只是很基本的提醒而已XD 但這很有用。有強烈的第一印象才能快速刻畫刻板角色,或翻轉,或加強,讓讀者對那角色留下快速印象。雖然不是所有小說都是以刻畫角色為主,但在大眾小說,甚至是輕小說的領域中,角色刻畫是很重要的,而且是從第一步就要做到好。
大概是最近讀小說時的一些想法,分享一下。
許宸碩/石頭書,現任編輯,關鍵字:台灣文學、奇科幻,文具、鍵盤、生產力工具等,聯絡請洽a08064949@gmail.com 相關社群連結:https://linktr.ee/stand1234
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用頭撞你
〈用頭撞你〉
我很喜歡一種貓 那種貓會用頭撞你 他說用頭撞你 是為了要把氣息 擦在你的身上 我想這是一種 證明我是他的 印記 貓有貓驕傲的性格 有時我只能看著 他一句話也不說 靜靜翹起尾巴 表示某種不高興 我學習撫摸他 讓他重新用頭撞我 我是貓的 貓也是我的
我很喜歡一種貓 那種貓會用頭撞你 他說用頭撞你 是為了要把氣息 擦在你的身上 我想這是一種 證明我是他的 印記 貓有貓驕傲的性格 有時我只能看著 他一句話也不說 靜靜翹起尾巴 表示某種不高興 我學習撫摸他 讓他重新用頭撞我 我是貓的 貓也是我的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苦瓜
一顆苦瓜,有著
綠中帶白的透析
味苦,降火
適合給煩躁的人食用
一顆苦瓜,適合
給煩躁的人食用
就像我,必須把時間
留給無法掙什麼錢的
重複事物上,如勞動
我最奢侈的是
把剩下的時間
留給無法掙什麼錢的
空泛事物上,如詩
而買不起
一顆苦瓜
一顆苦瓜,並無法
解決我對世界的
絕望,當語言開始
無法被我掌握
當連活在現在的
餘裕都沒有
我無法寫詩
歌頌苦瓜
一顆苦瓜,如果
我買不起,我便
只能竊取,但苦瓜
並無法使我的煩躁
消失,我只能品嚐
它的苦,並怨嘆
我快要無法寫一首詩
怨嘆重複的事物
還在加劇
簡易讀詩指南
好的,先說說寫這篇文的目的。這篇文是我綜合過去的讀詩經驗所寫的、將經驗化為幾個簡單基礎、讓看的人得以用這些基礎開始,練習讀一首詩的文章。由於簡易,因此你不會因為讀了這篇文就能馬上看懂所有深奧的現代詩在幹嘛(尤其是五、六零年代超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盛行時的詩),但我期望本文可以替你找出一個我走過的、讀詩的方向。
0. 標題很重要
任何一首詩基本上會有兩個組成要素:「標題」與「內文」。這看起來像是廢話,但這是基本功之所在。標題是賦予讀者解讀內文的方向。所以當讀完內文讀不懂時,其實你該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再讀一次標題,看看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繫。
我讀詩基本上靠兩個方式,這兩者是彼此互相作用的:細讀、背景知識。
1.細讀
細讀基本上是夏濟安在台大教導白先勇那批人時引入新批評,在評論時使用的方法論。夏濟安主張去脈絡化地閱讀作品,純粹仰賴小說內在結構、象徵、人物塑造等來評價小說,並以此來評論彭歌《落月》,成為後來六零年代現代主義時期小說的某種理論基礎。
我認為這樣的閱讀方法對新手相當有用,因為新批評基本上是去脈絡化的,而一般來說新手有的文學知識及作家、大時代的背景知識並不夠多,因此新批評可以先建立一套對於新詩的基本審美觀。
在操作上,我主要針對幾點來操作:
(1)重複與比較異同:
重複可以再細分成兩種重複,「字詞的重複」與「性質的重複」。字詞的重複就如詞義,一首詩中如果有個單字或詞彙不斷出現,那這東西當然重要;而性質的重複就比較難定義一點,「性質」可以指涉的範圍很廣,比如物理性質(濕、冷、熱、悶……)、物質性質(冰、水、雲、海……)、天氣……。在複數字詞中背後指涉出一個類似的情況下,即可以用該字詞為中心,去理解這首詩如何變化。而這「性質的重複」也可以拉來討論「異」與「同」。前面在做的基本上是尋找字詞中「一樣」的部分;反過來說,尋找詩中字詞中變化、乃至於相異的部分,也是讀詩重要的操作。比如出現同樣的字詞,那麼後面的其他詞彙與這字詞如何反應等等。
(2)邏輯連結:
前面的工作在做的同時,也要看字詞之間如何連結。A與B字詞縱使看來毫無關係,當這樣的配對重複出現,或其中產生變化,就可以觀察作者在其中如何操作,並透過自己的閱讀去判斷作者這樣操作的情形如何。你能藉由點滴的變化,或劇烈的反襯,看出作者的用心嗎?如果沒辦法的話,那作者的操作為什麼對你無效呢?怎麼修改會比較有效?去思索這些問題。
2.背景知識
背景知識說簡單很簡單,說困難也很困難。講白了點,即使作者不想承認,每一首詩終究是和他所在的時代,以及作者個人的經歷呼應的。要知道作者個人的經歷是困難的,這中間有很多功課可以做(簡單的作法:看該作者選集前面的導言),那麼要做的就是知道那時代,比如五零年代的政治環境及文學思潮,六、七零年代白色恐怖的極端與漂泊的現代主義;七零年代開始的國際變化、本土思潮到八零年代的解嚴……。當這些背景知識有了之後,重讀這首詩,有時會有些新的發現,你會看見詩人使用特定的詞語,其實是為了回應特定的當時的某些批評。
3.小結
正如開頭所言,這不是篇能讓你看了以後就進步的文章,而是點出幾個讀詩的基本方向。其實相信每個人讀詩多少都有使用這些技巧,所以這文章只是做簡單的整理。將整篇濃縮來說,要讀詩可以從兩部分著手:內在的關連,外在的脈絡。我認為大部分讀詩者注意前者,但後者有時會被忽略。如果能將兩者並置,相信能看見詩的另一番樣貌。
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明信片與貓
我要寫一張明信片給你
購於一間有貓的獨立書店
由未曾謀面的人插畫
你喜歡輕敲
書店那隻黃貓的肥屁屁
它舒服地臥倒在榻榻米上
明信片上的圖案
必定要是一隻貓
我已經開始學習
用手機拍貓傳給你看
更喜歡拍
你彎腰凝視
輕聲重複唇齒擦音
叫貓來你腳邊
明信片的內容
是我日常的瑣事
比如我想了整晚的情詩
比如我手機桌面的小工具
列著你的城市的時間與天氣
讓我用我的溫度
去想像你那裡有多冷
搭上飛機或跨過海
讓瑣事成為神秘的異國文字
讓你的城市的郵差
猜測信上的東方陰謀
但最大的陰謀就是
我寄一封印有貓的
書寫日常瑣事的
明信片給你
讓你看見
我生活最微小的細節
都為了你開始改變
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大佛普拉斯 心得
看完這部片子後,我幾乎是忍不住給予鼓掌。雖然整個戲院只有我這樣做,呃……
《大佛普拉斯》這部片子裡有幾個與一般電影相當不同的地方,首先,這是一部黑白片(但部分彩色),再來是這部片子中,導演以旁白方式介入觀眾觀影的部分相當深。或許我們可以從這兩點來開始論述這部電影特別的地方。
先從顏色開始。相信大家在看預告片時,對於那台粉紅色的摩托車印象相當深刻。不過本片大部分以顏色作為對比的,是「窮人生活-黑白」與「富人生活(Benz行車記錄器)-彩色」的對比。顏色的對比事實上一方面展現了權力關係(窮人人生是黑白的,有錢的、能留外的才是彩色的);另一方面,卻也諷刺了政治。在片中出現的政治人物,你無法看出是藍或綠,即使菜脯把政治人物的看板布都蓋上了屋頂,你也沒辦法憑著那黑白影像分辨。套句柯文哲的名言:「藍綠一樣爛。」去除顏色,才能看透許多顏色掩蓋的真實情況。
再來是旁白。旁白參與劇情的情況,事實上是逐漸由近而遠的。一開始,旁白還會跟肚財互動(問為什麼喜歡夾娃娃),或者講解相關知識(比如Puta和Buddah)。這部片子事實上運用了相當多長鏡頭來帶出肚財、菜脯、土豆、釋迦平常的生活是怎樣,去哪撿破爛,平常做什麼工作,看了什麼風景。長鏡頭雖然有讓人體會到生活感的效果,但會放慢影片節奏,當太慢時就容易睡著,而這部片子卻用旁白,讓這些生活感的細節不會讓人想睡,甚至是帶出一種新的樣貌。
但在肚財及菜脯看見老闆殺人的行車記錄畫面後,旁白卻漸漸放遠了。這樣拉遠的方式,讓肚財最後到底看到了什麼、肚財之死、法會上的聲響保持了神秘。旁白對這些的原因都默不作聲。我們都知道肚財是因為看到那行車記錄的畫面而死的,但卻無法知道細節,而大佛的聲響也保持著神秘(而讓我們有各種詮釋可能)。
也因此,後半段旁白的使用,事實上相當值得注意。他做的大部分其實只是在描述那些長鏡頭內的情緒(肚財與菜脯在葛洛伯的最後交談,釋迦在住處煮泡麵的悲傷神情……),這與前半段的調性相差極多。卻在最後送行時,說了一句如果不是旁白則不可能說出的話:「肚財希望他們送到這就好,剩下的他想自己走。」(大意如此)在我看來,這句旁白是相當溫柔的,因為釋迦、土豆、菜脯面對這情況,他們只能停在那裡,不知所措,讓我們觀眾也一樣不知所措,而旁白這句話卻給了安慰……
當然,要講到這部片子,也不得不講到鏡頭的美學。這部片子相當會取景,這是毋庸置疑的,但裡面有些細節讓我印象深刻。其中一個是肚財在海濱的房子,遇到另一位即將自殺的人。肚財問:「有困難否?」而旁白也說了,當然是有困難,但不可能是肚財有辦法解決的。這裡讓我感動的一點是他將底層那種受苦過才知道別人苦、才想幫忙、卻無力幫忙的心講出來也拍出來了,而另一點則是導演故意將這名稍有福相的男子拍成如佛陀般靜止。靜止到海蟑螂在他身上爬也毫無動靜。只有這樣長而幾近令人窒息的鏡頭,才能將男子的神聖性給拍出來。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鏡頭則是肚財之死。那鏡頭一開始出現的是山與田,用水平線一層一層疊著,移動。那毫無疑問是山邊的鄉村的常見場景,卻相當美。然後開始拍到大排,看到排水溝裡的麻布袋和零散的回收物,而到最後那蓋著白布的肚財。我佩服導演的是,他連死亡都能拍得如此之美,雖然這樣有可能有雙面刃效果(抒情與美是有可能削弱抵抗的),但在這部片的脈絡中,由於前後對於政治的諷刺、對於底層的關心,這樣的美賦予了肚財尊嚴。就像最後送肚財走的旁白,我也認為這鏡頭相當溫柔。
再來我想談談人物。當然大部分人對人物的讚譽已經差不多了,每個演員都演極好,啟文(戴立忍)的雙面人,副議長的不講理,菜脯叔叔(脫線)不斷打斷菜脯等……這方面的讚譽我也不需多談。我主要想談的,是釋迦。
釋迦是整齣戲裡面最迷的角色,他不知身世,無所事事,也不知道經濟來源是什麼,卻不斷存在於那裡(必須要說,張少懷演得真好,那種將那種似乎有精神病的流浪漢演得惟妙惟肖)。這角色的意義與其他角色都不同,其他角色幾乎每個人都能推動劇情,或彰顯人物處境,唯獨釋迦完全沒有。但默不作聲的他,不吵架,不抗爭,卻在後半段劇情讓人壓力重重或難過時,得以作為讓人放鬆的角色,讓人慢慢拉遠距離。
在收尾時,食物三人組(土豆、釋迦、菜脯)送完肚財後,他們坐在路邊破爛的沙發上,土豆和菜脯為了肚財是否有朋友、能否被記得而大吵。導演在這裡用了非常黑色幽默的手法,那明明是悲傷的鏡頭,他們用來打架的卻是肚財的遺照和送肚財走時打鼓的鼓棒,讓人笑也不是,哭也不是。就只有釋迦在那裡,撐著傘,鏡頭聚焦於他,他只是靜靜悲傷著,也讓我們觀眾也靜靜悲傷著。其實我原本甚至覺得,收在這裡就很好了。
但後面飛碟小屋的地方高度更可怕,明明肚財就是菜脯這麼好的朋友,但直到那一天,菜脯才看到肚財屋中那奇幻的場景。裡面有許多撿來的、對生活沒用的大型人物塑像(比如那隻海豚),以及屋中的娃娃與雜誌女體剪影。肚財曾說過,夾娃娃很抒壓,於是那小屋內的情景,正展現了他心中到底有多少壓力。我甚至覺得,導演最後的口白,「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宇宙,你沒辦法去瞭解別人的」(大意如此),甚至遙遙地與楊德昌《一一》有所呼應。
總結而言,《大佛普拉斯》表現極為優秀,無論是藝術的手法,對底層的關心,導演的溫柔,黑色幽默與政治諷刺等,完全值回我看的票價。我記住黃信堯導演名字,也認識了一批演員。趁現在最後下檔之前,有辦法衝一發戲院的話,趕快去看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