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文字作品推廣量子科學的方式探討」演講及一些參與感想


於今年11月左右,我被量子電腦協會的人拉去吃飯,那時才知道台灣有量子電腦協會,而他們希望可以找到推廣量子觀念、科學的相關方法,並於協會的年會中討論。

雖然我自己不算什麼大大,不過基於自己本身是物理系出身,又有文字專業,能在這活動上分享一些所學所見我也滿樂意的,當然我也希望可以多接觸業界人士,所以吃完飯後便正式決定要參與。

活動於昨天(2021.12.25)舉辦,最後被定名為「台灣量子電腦暨資訊科技協會年會及量子教育、軟體應用紀元宇宙創意論壇」。我參與的那一節活動名稱為「共同創作經驗、各式體裁(輕小說/科學史/遊戲劇本/音樂)的發展機會」。

我們那節是由胡又天主持,我跟月亮熊分別就創作者與編輯的角度來討論科學與創作之間的關係。

在我們之前有周美玲導演分享他想拍攝的量子科幻影集,李伍薰分享他的「3.5系列」相關創作;在那之後還有黃詣跟梁世佑分別從遊戲編劇及研究者角度探討科幻、量子科學於遊戲中的幫助。

整體而言,那場下午確實聽到滿多一線大眾作品創作者對科幻的想法,應該是這趟去年會最有趣的收穫。

我這次PPT是純文字的,雖然演講稿跟實際講述內容有點差別,大體上脈絡是相同的。若有人想看看要如何以文字作科普作品,這是我目前的一點思考。


「文字作品推廣量子科學的方式探討」演講稿


各位好,我是許宸碩,目前擔任晨星出版社編輯,本身也有在寫科幻小說,由於我是物理系畢業後讀台灣文學研究所,所以我想我應該能擔任某種中介的角色。我將在此分享「文字作品推廣量子科學的方式探討」。

在此我會分享三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是知識內容的基本推廣方式,基本上,我們要推廣任何事物,都必須先引發受眾的興趣,量子科學也不例外。引發興趣後,我們才能推廣我們要講的知識。

接著就是要怎麼引發興趣。在文字創作中,我們大體上會把文體分成兩種:「非虛構」與「虛構」,兩者有不同引發興趣的方式。以科學相關來說,所謂的非虛構就是指科普和科學史,這兩者若能相輔相成,威力還能加倍;虛構則是指科幻與科學史作品,也就是純粹的幻想小說,或者依據真人真事改編。

最後我會講創作者需要的支援,這是我以創作者的角度思索,認為「要是有這東西對我的科幻小說創作會很有幫助」。在此我提出三項,等等詳細說明。


非虛構:科普

科普可以引發大家主要興趣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看到一些有趣的現象,或者特殊的概念、實際的應用。比如大家一開始可能不知道超導體能幹嘛,但漂浮青蛙的圖片會引發他們的興趣,而利用超導體進行核磁共振或磁浮列車則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的一部份;或者薛丁格的貓,雖然大家不一定理解疊加態的科學意義,但因為這說法的流行,已經知道不同疊加態可能的呈現方式以及與日常的衝突。



非虛構:科學史

再來說到科學史,科學史能引發興趣的原因,自然是因為人的故事。讀者不一定懂科學,但懂人的行為。綜觀量子科學,基本上至少就早期而言,量子科學可以說是一部科學家的發現史,你看我們有這麼多方程式與原理都冠以科學家之名,如包立、薛丁格、海森堡、狄拉克,也別忘記ERP其實是三名科學家啊!

這些科學家背後往往有自己的故事,在這裡我以一些著名科學家作為例子,如日本第一名諾貝爾物理學家湯川秀樹,當時日本有一堆核科學研究設施被美國拆掉,科學家心在淌血,意志消沉,是湯川秀樹得獎鼓勵了他們。或者奧本海默,一名偉大的核科學家,卻因為參與曼哈頓計畫而後悔半輩子。或者如狄拉克,他發現狄拉克方程式,預測正子,如今我們都知道正子的存在了,但在當時,要不是理論導出來,他還無法想像其存在。

最後,我們甚至可以來到台灣科學史的可能性,藉由講述台灣科學家的貢獻與背後的故事,使讀者知道我們的科學家有多厲害、多有貢獻。


虛構:科幻

接下來來到虛構作品,首先當然是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能引起興趣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故事有趣。讀者能認同理面人物的性格、他們想做什麼的目的,以及他們為了達到目的所做的各種行為。

那科學或科技要扮演怎樣的角色,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我自己認為,它必須融入基礎世界觀當中,或者成為小說劇情的重要關鍵。

在此以我之前獲得文化部創作補助的小說《微型黑洞》舉例,只是跟各位說聲抱歉,這本書還沒出,我還在努力修稿中。總之,這篇小說的關鍵是台大的粒子加速器,一開始這台加速器由荒勝文策教授建造,戰後由物理系初代系主任戴運軌修復。我的小說設定,這台粒子加速器因為因緣巧合製造出「微型黑洞」,引發某種時空效應,帶他回到1947年二二八爆發前。這本質上是一篇歷史或政治小說,但這科幻的設定應該能引發讀者對台大粒子加速器的好奇。


虛構:科學史改編作品

除了科幻小說,科學家的真實人生中常常有不少戲劇性。我前面已經舉過滿多例子了,我們可以透過改編他們的故事,或將科學事件的經過改編,增強故事性,變成能面對大眾的文字作品。

在此我舉圖靈為例,雖然他不是量子科學家,但這例子有助於說明。他開創了電腦的研究,卻因為身為同志被迫害而自殺,他的故事被翻拍為電影《模仿遊戲》,是當年能見度極高的電影之一。但電影畢竟是電影,他有些地方不符合圖靈的一生,只是作為故事,我們是可以接受的。


知識的推廣原則:效應、原則、原理與假說

無論是虛構或非虛構,若要做科普,那重點就是在引發讀者興趣後,讓他們了解相關知識。

只是,量子力學知識其實相當艱深,我自己認為可以優先推廣的主要是效應、原則、原理與假說。

效應,也就是現象,是實驗上可以見到的。因為可以見證,所以容易理解。

原則、原理、假說大多尚未牽扯到方程式的敘述,因此在理解難度上會比方程式低。

比如效應或現象的部分,我們可以先看雙狹縫實驗。他是我們可以親眼見證的現象,接下來他說明的原理:波粒二項性,也是概念性而非方程式,因此較好理解。


知識的推廣原則:避免事項

然而,方程式在理解上就相當困難,因為偏微分方程式的解基本上很複雜的函數,至少是大學程度的東西,我幾年沒用都忘光光了,更何況根本不會偏微分方程式的大眾。如果真的需要講解方程式,那我會建議要講背後的基本原理,讓讀者比較容易理解。

比如薛丁格方程式,薛丁格方程式三項可能會讓讀者敬而遠之,但若說明這張圖基本上是一個能量守恆,第一項動能,第二項位能,第三項總能量,這樣讀者就比較能聽懂。接著,我們再來講薛丁格方程式跟古典物理學的不同:波函數,這樣讀者就比較能理解薛丁格的革新之處及貢獻。


創作者需要的支援1:知識的整理

創作者需要的是知識的整理,讓他們可以將相關概念運用在創作中。用這觀點來看,我認為創作者需要得有三個東西。

第一個是系統性整理量子科學相關的效應、原則、原理、假說。前面說到,這四個東西是較容易理解的,因此若能以時間或字母順序對他們做一個系統性的整理,創作者不僅能在其中看到有趣的發想,作為創作的基礎,倘若要跟科學家做專業上的討論,也能以此作為共識基礎。

再來是量子科學名家整理,這些人的故事不僅方便作科學史的參考,讓人理解量子科學的發展,創作者也能在作品中安插量子科學家的姓名,並在文末附註這些科學家生平,有興趣的讀者自然會找相關資料來看。


創作者需要的支援2:應用場景

最後,則是要知道這些科學變成科技後,運用在哪些場景。

在當代實際應用上,如半導體、太陽能發電都是量子力學的主要舞台,且與我們的生活或未來息息相關。

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量子科學的未來應用場景,目前如量子電腦、量子通訊等新興領域中,這些科技可能會對世界帶來哪些變革?基本上大家都想知道這些變革是什麼,但如果科學家可以先提出一個基本的應用,那創作者自然能在基本應用上加上創意,延伸出各種有趣的使用。

比如受體模擬,那未來我們會不會有辦法模擬出人造病毒?世界上會不會有恐怖組織用這種人造病毒製造新瘟疫,為了宗教或奇怪的目的?


希望上述內容分享能讓大家稍微知道文字內容推廣量子科學的各種方法,以及科學家能做的支援,謝謝大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