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鍵盤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鍵盤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6月11日 星期六

太豪Bobo Profile「Smoky Dawn」(煙曙)開箱 心得


太豪上個月推出BOBO Profile鍵帽,看到後忍不住在粉專上分享相關訊息,沒想到收到太豪的邀請來評測這款鍵帽。收到Smkey Dwan後經過幾個禮拜的使用後,也大概掌握這鍵帽使用上的一些特性,便在這裡說說心得。

Profile是什麼

在這裡要先講到鍵帽的「Profile」這概念,通常會將「Profile」翻譯成「高度」,也就是鍵帽從R0、R1到R4這幾排的高度分布。

一般來說,鍵帽的高度會從空白鍵這排為R0,往上分別是R1、R2、R3、R4、R5共計六排,不過由於R0和R1常常使用同高度鍵帽,R4跟R5也通常使用同一個高度的鍵帽,因此大多數高度都是分成R1到R4。

為了符合人體工學,通常R1到R4鍵帽之間會有一定的角度、高度差異,讓手指打起來比較順。

在這之中,最常見的是OEM Profile,大多數鍵盤都屬此類,高級品如Filco,常見如Ducky、iRocks、雷蛇……九成鍵盤都屬於這類高度。

接下來第二常見的是Cherry原廠常使用的原廠高度,也有人叫Cherry Profile,除了Cherry以外,其他鍵盤廠也有使用這高度的鍵帽,如韓國大廠Leopold的部分鍵盤,台灣Vortex的部分鍵盤等。

鍵盤歷史悠久,鍵帽Profile自然也相當多元,還有許多鍵帽根本不是在這兩個Profile之中。不過,開發新鍵帽高度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所以現在鍵盤廠或鍵帽廠比較少這樣做,除非是充滿實驗精神的小鍵盤廠。

這次可以看到太豪開發新的Bobo Profile,著實讓人興奮,因為台灣市場不大,他們開發是希望能放眼全球,卻仍服務在地鍵盤愛好者,讓台灣人可以「嚐鮮」買到台灣製造的特殊高度鍵帽,這也是我當初轉文的重要原因。


我的鍵帽高度偏好:等高矮鍵帽

在講太豪Bobo Profile之前,我會先講自己對鍵帽高度的偏好,這樣大家才能知道我是以什麼角度來評測這款鍵帽的。

我自己偏好的鍵帽高度其實比較矮一點,因為手指可以不用抬這麼高,打字會更順暢,因此比起OEM,我更偏好Cherry高度及更矮的鍵帽,其中最喜歡的鍵帽是等高的矮鍵帽,有DSA、VSA等。這些鍵帽特徵是從R0到R4的高度都一模一樣,甚至鍵帽的四邊造型也都一樣,正裝反裝並不影響打字。

(有趣的是,我自己手上的等高矮鍵帽剛好都是Vortex的產品,如Vortex DSA熱昇華,Vortex VSA等,某方面而言我還真的是他們家的信徒……)


Bobo Profile的等高復古感

回到太豪,太豪的鍵帽我也有十幾套了,他們之前的鍵帽有兩種高度,分別是常見的OEM以及太豪自己研發的Cubic,不過Cubic高度其實與OEM差不多,只是邊緣更加銳利。這次Bobo Profile與OEM及Cubic最大的差異,在於它與前述的DSA、VSA一樣,都是等高鍵帽。

Bobo Profile與前面講的DSA等高鍵帽又不同,他並不是四邊造型一樣的,因此反裝是會影響打字的,這點是需要先提出說明的。他的高度比DSA更高一點,但還不到一般OEM的高度,有點類似Cherry Profile。但造型上,它在造型上頗有可愛復古的SA球帽的感覺,純粹就造型而言是相當討喜的鍵帽。

圖:Bobo與其他profile高度比較,由上往下分別是太豪Cubic、太豪OEM、Vortex DSA熱昇華,可以看見Bobo並不算是一套太低的鍵帽。

圖:太豪官方的Profile比較圖,由上到下分別是OEM、Cubic及Bobo


最近我使用的鍵盤是Vortex近期推出的KBT Re,這把鍵盤搭配這套鍵帽可說絕配,復古鍵盤搭復古鍵帽,使整把鍵盤看起來頗有一種從40年前走過來的感覺,但鍵帽每一排的細微配色差異和橘色的字,卻又使它在復古中帶有一種現代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Bobo Profile兩套的字都是有透光的,而且都是使用二射工藝,所以如果有背光鍵帽的朋友,應該更能感受到這款鍵帽造型的層次感,而且都不需要擔心字被磨掉或影響手感,工藝相當不錯。


圖:單顆鍵帽背面近照,可以看見二射工藝,湯口收得挺乾淨


Bobo Profile 60-80%內的佈局幾乎都不用擔心增補鍵

Bobo Profile另一個特徵,是他雖然缺乏Numpad(右邊數字鍵九宮格)的相關鍵帽,但其他部分鍵帽的增補鍵卻相當豐富,Ctrl、Shift、Alt、空白鍵等R0、R1的功能鍵相當多,因此大多數R0、R1的特殊配置都可以滿足(官網頁面都有相關配置的示範圖)






圖:Bobo Smokey Dawn包裝及內容物,除了鍵帽本身及增補鍵,還有附上拔鍵器、太豪LOGO鍵帽及Smokey Dawn貼紙



另外,有些65、75%鍵盤配置中,會把Home、PgUp、PgDn、End以縱向方式排列在最右側(如KBT Re正是這種配置),但由於Home與PgUp屬於R4,PgDn與End屬於R3,因此有時其他鍵帽雖然可以裝上去,但高度不同會導致看起來有點「阿雜」(台語正字:齷齰)。不過,Bobo屬於等高鍵帽,因此就沒這問題。

只是顏色配起來其實還是會有不同的感覺,但不是很明顯。


Bobo Profile的手感

說完這套鍵帽的幾個特徵後,最後來說說手感。我自己認為鍵帽影響手感的部分有高度、造型與材質。

這裡先說高度的影響,Bobo Profile的高度給我的手感接近Cherry Profile,而不是同為等高鍵帽的DSA,這點大概是因為它比較高。不過,手感也只是「接近」而非「等同」Cherry,因為Cherry Profile有不同排的弧度,而Bobo則是「每一排的高度都是朝向使用者的這一邊稍微低一點點」,因此在R0、R1排的手感會和Cherry不同。但如果能適應Cherry高度,那麼這差異應該很快就能習慣

再來是造型的影響,這裡主要是要說鍵帽給使用者按的面積大小及邊緣處理。由於Bobo鍵帽按的面積和OEM差不多,邊緣處理也是圓弧形而非直線,因此習慣一般OEM鍵帽的使用者應該不大會誤按到鍵帽邊緣,就算手指不小心在打字時按到鍵帽邊緣,其實也不會感覺到不舒服。

最後就材質上而言,這款鍵帽是二射PBT,材質上比ABS來得厚實,手感不錯。比較神奇的是太豪無論是ABS或PBT鍵帽,表面感覺都有一個微微的圖層帶來很細小但確實存在的粗糙感(我在想說會不會是太豪有做圖層處理)。我自己本身在打太豪ABS鍵帽時是挺喜歡這粗糙感的,這不僅是太豪ABS不同其他鍵帽場的特殊之處,也讓手指更能安定放在鍵帽上而不易滑動,打字更加穩定。


總結:針對小鍵盤使用者的新嘗試

總結而言,我認為太豪這次的Bobo Profile是針對小鍵盤使用者開發的特殊鍵帽。一方面,小鍵盤使用者最在意的是佈局特殊的情況下很容易找不到增補鍵,太豪這次算是有滿足這方面的需求。二方面,小鍵盤使用者大多追求最適合自己的獨特鍵盤,而Bobo Profile無論是造型或高度都滿獨特,會給人想要嘗試的感覺。

全平高度的鍵帽不一定每個人都可以接受,不過我自己覺得如果習慣Cherry Profile,那這套手感不至於差太多,有興趣的人歡迎來試看看!


最後附上太豪的相關連結

太豪BOBO Profile鍵帽賣場:https://shop.tai-hao.com/zh-hant/categories/bobo-profile

太豪官方商場:https://shop.tai-hao.com/zh-hant/

太豪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hao1962/

太豪IG:https://www.instagram.com/taihaokeycaps/

太豪Twitter:https://twitter.com/taihaokeycaps

2022年3月12日 星期六

羅技Logitech K780:安靜的無線多工辦公鍵盤

最近被同事提醒鍵盤打字太大聲了,這對使用機械鍵盤的我來說實在是一次重大的打擊。然而,辦公室本身的鍵盤雖然安靜,卻真的有夠難打。為了要在辦公室能舒適安靜地打字,我開始考慮要買一把安靜但又不難打的辦公鍵盤。

我自己考量的點有以下三點:

  • 安靜
  • 無線
  • 多工(如果可以)

會希望可以多工,主要是因為我平常使用的3C產品有筆電和手機,若鍵盤同時可以用在這兩者上,自然會比只能用在其中一方來得方便。而且辦公室電腦太老了,沒有藍芽,所以我希望如果要多工,要至少有有線/2.4G其中之一,以及藍芽,方便我做多設備切換。

我原本考慮的鍵盤列表有:

  • iRocks:K01R、K25R、K81R
  • B.Friend RF800、RF730
  • Lexma LK6800R

基本上這幾把共通點是都是無線鍵盤,但都不是多工鍵盤。我之前買過Lexma LK6800R,確實是安靜的好鍵盤,打感也不差,而且不貴。

iRocks剪刀腳一直很好打,不過打字打太大力時空白鍵有點大聲,所以雖然很好打但我決定先放置。

B.Friend則是找不到試打地點,所以不敢冒險盲狙。

那為什麼最後會變成羅技K780呢?主要還是兩點,一點是多工,一點是特價。

說到多工鍵盤,最強的還是羅技莫屬。

羅技最常見、大家也最常用的多工鍵盤應該是K380,甚至連我同事、朋友也有在用這把。然而我必須說,這把真的很難打,圓形的鍵帽太小顆,我打字常常按錯鍵,所以從一開始我就沒考慮過這把。

羅技更高級的多工鍵盤有以下鍵盤(依價格低到高排列):

  • K580:原價1290
  • K780:原價2490
  • MX Keys:原價3990
  • MX Keys Mini:原價3990
  • Craft:原價5990

其實我個人最偏好的是MX Keys Mini,因為我喜歡容易攜帶的小鍵盤,但他的價格實在太考驗信仰與我的錢包。

純粹論容易負擔的面向,那肯定要選K580,其實我原本也幾乎考慮K580,不過後來有兩點讓我沒有買他,分別是空白鍵還是有點吵,以及那個縮小的方向鍵實在有夠難按。

那麼K780呢?雖然我討厭圓形鍵帽,但試打一下以後發現這把很不錯,以下是我喜歡的點:

  • 鍵帽比K380大,並不容易發生按錯鍵的情形
  • 打感比K380、K580更好,剪刀腳觸感相當穩定、直上直下
  • 打起來相當安靜,包含空白鍵都不容易吵(除非你超用力敲)
  • 連線方式是2.4G+藍芽*2,非常符合我的需求
  • 使用AAA乾電池,沒電直接換電池就好,也不需擔心充電後電池容量衰敗的問題
當然,這把也還是有一些缺點的:
  • 方向鍵為較小的倒T型方向鍵
  • 無PgUp、PgDn、Home、End,需要搭配Fn+上下左右
  • 圓形鍵帽(我比較喜歡方的)
  • 價格較高(價格都可以買一把不錯的入門機械鍵盤了)

不過整體來說,因為我這把是要放在辦公室不玩遊戲,因此上述缺點是還能接受的。而且最近PcHome24H突然特價,目前只要1490元,等於最讓我無法下手的價格因素一下就鬆動了,我就在週五下單,沒想到週六早上,宅配就在我家底下告訴我貨來了。 

打開箱子,鍵盤被一層塑膠膜包著,盒子內有簡單的連接說明以及警告,然後就什麼也沒有了。



翻到背面,可以看到它並沒有可調整的腳架(這點有點可惜),電池蓋要按著凹下的部分往下滑才能打開,有點難開,裡面有USB Unifying接收器:


最後來一張鍵盤正面照,上面的白色插槽部分可以將手機或平板插入固定使用:

基本上只要把背面的電池紙抽掉,鍵盤馬上就能開始運作(不過用金頂電池感覺有點危險啊),把Unifying接收器插到電腦上,就會開始運作。

如果還要配對其他Unifying裝置時,可以按左上角白色的1/F1來重新設定,但我不需要就是。

連上電腦後建議可以安裝Logitech Options,鍵盤預設F1-F12那排是功能鍵,要用Fn才能切換成F1-F12,這部分可以用羅技Options軟體切換。

同時,圖示中的F4-F6、Ins/搜尋鍵是可以自定義的,我分別定義成Win+W、Win+A、Win+N與小算盤,有購買的人可以摸一下程式看想修改成什麼部分。不過這部分設定只會在有安裝Logitech Options的那台電腦上作用,無法跨連線跨平台。

要切換其他裝置,只要長按左上角白色的2/F2或3/F3約3秒鐘,其旁邊的指示燈就會閃爍,其他裝置如平板或電腦就可以搜索到K780。

連線後,依照指示輸入螢幕上的數字,鍵盤就會跟該裝置連線。之後只要短按1/F1、2/F2、3/F3,就能夠立刻切換裝置。

我今天用一天下來,感覺這把鍵盤很符合我的需求:無線、多工、安靜,以剪刀腳鍵盤而言打感並不差,加上現在特價,入手後完全不後悔。

如果有人有類似需求的話,很推薦這把鍵盤(但不建議用原價買,真的有點太貴了)。

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Vortex Multix 80% (TKL)拾光白軸 鍵盤開箱


最近收到了Vortex最新的鍵盤Multix,雖然是對方贈送的,但用了幾個禮拜,還真的覺得這把鍵盤很值得推薦,這篇文就是要來推坑這把鍵盤的~


一、Vortex向來只出小鍵盤,沒想到這次出80%鍵盤了


Vortex一直是以小鍵盤為主的公司,大部分鍵盤屬於60%(僅有打字區)、65%(打字區+方向鍵與PgUp, PgDn, Home, End)、75%(65%加上ESC、F1-F12),這也是我喜歡他們的原因,我喜歡自定義功能強大的小鍵盤,畢竟我的桌面空間不大,加上小鍵盤這種東西習慣後就回不去了,當你不需要動手腕就可以按到方向鍵後,你怎麼還能忍受將手移去右邊按方向鍵及數字鍵呢?

不過,Vortex雖然在國外有相當高的評價,在台灣卻僅有一小部分的人知道他們的好,小鍵盤終究是小眾。直到最近,Vortex才開始推出主流的TKL(80%)鍵盤Multix。今年八月時,他們開始於他們的社團展開Multix系列的團購。Multix是他們第一把80%鍵盤,依照他們釋出的圖片及部分訊息來看,他們之後也很可能會在推出100%鍵盤。

這發展不禁讓人想到另一把同樣以小鍵盤為主的臺灣公司Mistel,以往他們僅在特定的網路商店販售鍵盤,但在推出X-VIII系列的100%鍵盤後,終於進軍硬派、PcParty等實體通路,不僅較容易購買,更提高了他們的能見度。畢竟台灣用100%鍵盤的人還是佔多數。

不知是不是看到Mistel的改變,抑或是想要開始試圖攻佔主流市場,Vortex這次終於開始來做80%鍵盤Mistel。雖然我因為經濟緣故並沒有購買(而且我其實對他們之後可能推出的Hellcat或Race3 Type-C版更有興趣),但卻意外受贈一把,所以這篇文才會就此誕生。

不過,雖然是拿人手軟,但真心認為這把鍵盤不錯,它在許多小細節上都處理很好,最近幾天把它擺在辦公室當作日用鍵盤,使用起來確實相當愉快。當然不避諱來說還是有缺點,以下將簡單分析。


二、外在細節:鍵盤蓋、鍵盤線、底座與指示燈

第一點必須稱讚Multix的地方是它有鍵盤蓋(如開頭第一張圖),方便平常放置時防止灰塵進入。



再來是它的鍵線分離設計,鍵線分離,也就是連接鍵盤與電腦的線可以拆下,方便攜帶與更替。從這裡就可以開始看出Vortex的用心。Vortex鍵盤都是鍵線分離,只是以前鍵盤上的接口使用的是Micro USB,而最近幾年他們推出的新鍵盤幾乎都是使用Type-C了,這把也不例外,因此這把鍵盤因此有附上一條Type-C to A的連接線,可說與時俱進。

就底座方面,他們有設計三向出線,所以鍵盤可以從左、中、右方出線,在布置線的位置時更加方便一些。


另外也附上三段腳架,可以依照自己喜好調整鍵盤傾斜角度。這些部分雖然基本,但也是看鍵盤廠有沒有用心的小細節。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隨鍵盤顏色不同給予不同配色的鍵盤線,所以我拿到一條白色的鍵盤線,還附有綁帶方便收納。他們也有附額外的鍵帽、拔鍵器與換軸的鎳子,讓你想更改鍵帽配色或換軸時可以更改。


在指示燈位置方面,他們將Capslock與Scroll Lock的指示燈設置在Insert、Home與Home、PgUp之間,這個設置位置的好處是指示燈不會被按鍵遮住,所以要確認目前鍵盤有沒有按到,你不需要調整自己視角便能看到。


另外,在「六塊肌」與方向鍵之間有個隱形的Vortex漩渦標誌,採用陰刻設計且沒有填色,我個人覺得這低調的標誌方式還滿有質感,雖然我更傾向把Logo刻在側面,比較不會弄髒XD


三、手感:鍵帽與軸

接著開始來到使用的部分,鍵盤的手感大多由幾個要素決定:傾斜角度、有無手托、鍵帽高度、軸。

傾斜角度由腳架決定,手托則是需要自己購買,而鍵帽高度與軸便是鍵盤廠的用心所在,而在這方面而言,Vortex向來是出色的,尤其是他們超過3000元的高價鍵盤方面。

先從鍵帽開始說起吧,Vortex這次推出的黑白兩款鍵帽都很好看,配色我個人都挺喜歡,不過比起配色,更重要的是材質、表面處理與高度。

Multix鍵帽高度為Cherry高度。基本上,我喜愛Cherry高度勝過一般OEM高度,因為Cherry高度比較矮,手指在鍵帽上移動起來更順暢(而更矮的DSA我也打得很順手,事實上我平常慣用的鍵帽之一就是Vortex以前出過的實驗性產品:DSA熱昇華鍵帽)。

鍵帽材質使用PBT,製作方式採取二射。不過我覺得最神奇的是,採用PBT二射的鍵帽其實不算少,但不知是高度問題或者是表面處理方式,Vortex的二射Cherry高鍵帽表面有點磨砂質感(讓手指增加摩擦力),手指敲擊的手感特別出色。(我手上還有Ducky或其他的PBT鍵帽,這是真心話)。

就軸方面,我這把使用的軸是Gateron的拾光白軸。Vortex這次大膽的決定之一,就是不用Cherry軸,而是使用Gateron軸。Cherry軸雖然一向是耐操品質保證,但近年來時常有彈簧聲的問題,手感也比不上一些預潤過的軸(彈簧先擦過蠟或矽油)。

Gateron是中國軸廠中相當用心的一間,我以前曾有一把Gateron白軸鍵盤,白軸特色是觸發克數極輕的線性軸(Cherry紅軸彈簧為45g,而白軸僅30g),對其軟綿綿的手感念念不忘。這次Gateron推出一系列Pro軸,都採取預潤,而拾光白正是這系列軸中觸發克數最輕的線性軸,可說是原來白軸的進化版。

拾光白還有另一特點,是打起來相當安靜,明明是一把線性軸,它在觸底時卻不會如紅軸般發出響亮的咖咖聲(塑膠之間撞擊的聲音),那是一種更小的碰撞聲,而且手感也不會像靜音紅軸般像是打在橡膠環上讓人手指不適應(至少我手指不適應)。也使這軸相當適合拿來辦公。

另外,機械鍵盤在使用上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大鍵的處理。所謂大鍵,是指需要使用平衡桿或假軸的按鍵,因為這些鍵通常寬度超過兩顆鍵帽寬(2u),如果只按一邊的話容易傾斜,此時便需要在底下裝設平衡桿或假軸,讓你對其中一邊施力時,另一邊也會一起落下,達成平衡。

大鍵的調教時常是廉價機械鍵盤與昂貴機械鍵盤最大的差異所在,雖然近年來各家鍵盤廠越來越注重大鍵的處理,但Vortex很早就注意這一塊,至少我經手過的幾把Vortex鍵盤,大鍵都很好打。Multix當然也不例外。雖然超過3000元的鍵盤,大多數鍵盤玩家還是想到Filco與Leopold,但我個人認為Vortex Multix並不輸F和L,並且有許多這兩間鍵盤廠沒有的用心所在。

不過,拾光白軸仍有缺點,它手感極為輕盈,手指幾乎擦過便能觸發,因此打字可以相當省力,且安靜而適合辦公;但同時也相當容易誤觸甚至不小心觸發兩次。如果不是特別喜歡輕手線性軸,或者不喜歡誤觸的話,建議選其他的軸會比較好。


四、Multix外殼與PCB

Multix是一款沒有用螺絲固定的鍵盤,不過我自己是拆不下這外殼,但有其他人有拆成功。基本上,這把鍵盤的特色之一是有使用熱插拔軸套件,軸可以使用他專用的鎳子(有附贈)拔下更換。所以如果想體驗更多元的手感,或者替特定幾顆軸客製化採用不同手感,就可以直接更換,不需要任何焊接技術。

另外,根據其他人的開箱文,Multix似乎有相當多靜音設計,包含靜音棉,以及PCB與鍵盤殼之間的膠條等,這或許也是這把鍵盤如此安靜的另一原因。而這些靜音機構也讓鍵盤手感有種穩重感。


五、隱藏功能:Mistel的巨集

這把鍵盤和過往Vortex的鍵盤相比,最特殊的地方應該是少了Pn鍵,因此在設定巨集上的邏輯和以往可能不同。Vortex在說明書上僅有寫到基本的組合鍵,Fn+特定按鍵可以啟用不同功能(比較特殊的是可以調整螢幕亮度,這功能好用)。不過他們在說明書上並沒有寫到如何設定巨集,目前也尚未公布在官網。實際公布後,我應該會再寫一些簡單感想。

 

文末順便附上Vortex相關社群連結:

官方網站:https://www.vortexkeyboard.com.tw/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Vortexkeyboards/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vortexkeyboard/

Twitter:https://twitter.com/Vortexkeyboards

台灣官方社團,可以在這裡看到第一手的Vortex鍵盤資訊: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99786607738734


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機械鍵盤入門推坑

你有長時間敲打筆電,敲到最後指尖在痛的經驗嗎?
你有滑著滑鼠,但有時覺得位移好像遲了一點,拿久了手會酸的感覺嗎?

作為一名以文字為生的台文所肥宅,我有。
所以我開始買機械式鍵盤。
然後就萬劫不復了……

先來個我現役使用的鍵鼠,以免說沒圖沒真相(疑)
鍵盤是台灣廠商Vortex的鍵盤(大推這間廠商),鍵帽使用太豪(台灣鍵帽廠商)製造的「英國藍」。
滑鼠是羅技的G304
https://i.imgur.com/HwmA8Z4.jpg

每個人會進入鍵鼠的理由可能不大一樣,我自己是用筆電打報告打到手痛後,決定怒買鍵盤。
而後來我發現一件事,台灣是鍵鼠大國,一堆鍵盤都是台灣牌子:Ducky, IKBC, Vortex, I-Rocks……
這其中不乏有許多傑出的廠商,以及CP值高的入門鍵盤。
如果你按過這些鍵盤後,仍然對機械式鍵盤有一樣印象,那我只能說我很遺憾……你的手指可能沒救了……

這篇基本上是一篇推坑文,帶著一點「玩家都知道的知識」,文章大致上分成四部分:
一、介紹機械鍵盤與傳統薄膜鍵盤的不同(觸發方式與軸)
二、介紹一下鍵盤配置
三、鍵帽
四、最後推薦幾把鍵盤

--

一、觸發方式與軸

機械式鍵盤和一般薄膜式鍵盤最大的差異是在觸發方式,薄膜式鍵盤主要的觸發方式是薄膜,這裡引用一篇T客邦的文章來解說:
https://tinyurl.com/y9bazd5v
「薄膜式鍵盤的主要構造由3層薄膜形成,上下層會在按鍵對應的位置,留下圓型的導電接觸點,中間層則為絕緣層,可以避免上下層直接互相接觸造成短路。當使用者按下鍵盤的按鍵時上層的導電薄膜就會受到擠壓,而碰觸到下層導電薄膜,如此一來就會接通電路,能夠送出按鍵被按壓的訊號。」
(圖片亦出自於T客邦網址)
https://i.imgur.com/PICtdVl.jpg

換句話說,薄膜鍵盤的主要「按的感覺」來源,其實是來自於鍵帽與上層薄膜之間的設計。
最常見的設計是「剪刀腳」(你如果有辦法拔開平價鍵盤或筆電鍵盤的鍵帽,就能看到剪刀腳設計),而蘋果還自以為潮地把剪刀腳設計改為「蝶型鍵盤」,結果導致Macbook獲得難得超一致的負評……

除了剪刀腳,I-Rocks在電競薄膜鍵盤使用的POM套筒,或早期Acer鍵盤內的金屬片結構,也都讓薄膜式鍵盤可以有著不俗的手感。

--

相較於薄膜式鍵盤,機械式鍵盤是使用一顆顆的「軸」。
這裡我以我向貝瑞訂製的小鍵盤圖片為例
(貝瑞是FB社團「Play Keyboard玩鍵盤」主持者,是相當厲害的玩家)
https://i.imgur.com/a9vH7mw.jpg

在這圖片中可以看到白色的軸被焊接在黑底沉金的PCB版上。
如果說PCB是鍵盤的大腦(負責處理訊號傳給電腦),這一顆顆的軸就是鍵盤的手指,每當你按下去時,軸內的電路就會變成通路,進而輸出訊號

機械鍵盤最好玩的,就在於這個軸以及手感之間的連結。
在軸方面,現在最有名的廠商自然是德國大廠Cherry,現在Cherry在市面上有四種常見軸:
紅軸:打起來直上直下無段落感,彈簧45cN
茶軸:打起來有微段落感(根據不同廠商的組裝會有蠻大的差異),彈簧45cN
青軸:打起來有強烈段落感,很吵,彈簧55cN
銀軸:觸發距離更短的紅軸(輕輕擦到就會觸發,打遊戲用),彈簧45cN
另外還有一個辦公專用的靜音紅軸(比較少見),和紅軸彈簧克數一樣,不過底下有矽膠緩衝結構,打起來手感……相當微妙。

當然Cherry在這之外還有很多軸,不過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畢竟這只是篇入門推坑文XD

除了Cherry以外,大部分的軸廠都在中國:凱華、佳達隆、高特……
由於Cherry軸結構專利已經到期,因此這些軸廠基本上就製造「仿Cherry軸」。這些仿Cherry軸大部分比較便宜,但時常故障率比較高,所以市面上大部分有口碑的機械式鍵盤都會主打自己使用Cherry軸。

但其中也有些相當特殊的軸,比如凱華的Speed系列、薄軸系列、Box系列,Box系列尤其為喜愛段落軸手感的鍵盤玩家推崇。
而我自己則偏愛佳達隆的白軸,這款軸的彈簧只有30cN,打起來手感相當軟棉,手指毫不費力。

雖然前面寫到大部分有口碑的鍵盤以Cherry軸為主,但有一間知名電競大廠例外,版友們可以猜猜看是哪一間……

--

除了薄膜與機械軸以外,還有一種軸是「靜電容軸」。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靜電容公式?不記得也沒關係XD
兩片帶電鐵板如果之間的距離變動時,儲存的電荷量也會變動。那就是靜電容軸鍵盤的基本原理。他靠著感應電量變化來作為輸出信號的依據。
因為結構上不需像機械式鍵盤般做出開關通路,沒有接點,因此靜電容軸理論上可以使用更久。
不過也因為需求少,造價相當高昂,靜電容軸鍵盤動輒8k到10k是很常見的。

目前有名的靜電容軸鍵盤只剩幾間,兩間是日本的,分別是HHKB及Torpe Realforce。
前者專門開發給Linux環境使用,後者人稱「鍵皇」,但愛不愛那手感,以及認為那手感是否值得10k則見仁見智。

台灣與中國也有靜電容軸鍵盤,中國的叫Plum,有出各種特殊鍵位配置;台灣的則是由I-Rocks製造的K70E。
K70E我有打過試打,回彈手感相當特殊,只可惜這款由I-Rocks自己研發的鍵盤我覺得很有可能會絕版……

--

二、鍵盤配置

常見的鍵盤配置有兩種,分別是100%與80%。
100%就是我們常見的鍵盤,如這把是Cherry G80-3800:
https://images.plurk.com/2XUREWS4KFhPk9p4o9zO.jpg

80%就是去掉數字鍵,為的是讓桌面更加寬闊,滑鼠滑的位置更大。
下面這把是Ducky One 2 天際線
https://i.imgur.com/yWrLDyH.jpg

比這更小的就沒有標準的稱呼了,比較常見的稱呼有75%、65%、60%等

75%常指的是保留方向鍵及F1-F12,但排列上更緊密
比如這把是Vortex Race3
https://i.imgur.com/jy9IDi6.jpg

65%則是再去掉上面的F1-F12
以Fn鍵+1~0,-,=這12顆來使用F1-F12的功能
比如這把是Vortex Cypher(你看我多愛Vortex)
https://i.imgur.com/EvTG6H9.jpg

而最後,去掉方向鍵,只保留打字區的,則被稱為60%。
比如這把我請貝瑞幫忙組的PK60,使用佳達隆白軸。
這把鍵盤沒有使用定位版來固定軸的位置,也因此才能更減輕重量方便攜帶,但也增高焊接的難度(因為不能焊歪軸)感謝貝瑞……
https://i.imgur.com/a9vH7mw.jpg
https://i.imgur.com/13gNwFc.jpg

在這之外還有如Varmilo Miya系列、Leopold FC660M、Filco Minila系列等特殊的小鍵盤配置

我個人偏好的是小鍵盤,主要是因為我現在習慣使用筆電。
筆電是要隨身帶著走的,所以想帶一把容易攜帶的鍵盤來使用。但也因為鍵盤小,所以許多功能都需要組合鍵才能達成。
基本上我選的小鍵盤都是可以自己設定按鍵功能的,比如設哪一顆是功能鍵(Fn),Fn鍵加哪個鍵又有什麼功能。
這些設定夠好的話,基本上你打字時手根本不需要離開打字區,浪費時間用小指按上下左右。
但也因為設定比較麻煩,所以只有像我這種重度使用者會比較喜歡。

目前小鍵盤設定功能強大的主要是國外玩家開發的GH60。
他們自行開發電路版設計、韌體等,玩家只要能找到工廠製作、灌韌體,把軸焊上電路版,就有一把可以隨意設定按鍵設定的小鍵盤。
但當然很多人是沒有焊接技術的(我也沒有),這時有兩種方法。
一個方式是請人代組。台灣最容易找到的代組,除了剛剛Play Keyboard的貝瑞,還有台北鍵盤商「改裝軍團」。還有一種方式是買廠商弄好的「你只要依照步驟就能設定每個按鍵的功能」的鍵盤。
另一種方式是買廠商弄好的「你只要依照步驟就能設定每個按鍵的功能」的鍵盤。在這方面,台灣的Vortex和Ducky算是翹楚。

--

三、鍵帽

對,連鍵盤上面的鍵帽也是大有學問。
這學問可以分成三個部分:材質、高度、工藝。


(一)材質
鍵帽常見材質為ABS與PBT。

ABS是常見的塑膠材質,除了鍵帽,也應用在很多生活上用到的塑膠用品上。
優點是發色亮麗良好,可以做成透明的(這點在透光鍵帽上尤其相當能發揮),這也是大部分鍵盤會使用的鍵帽材質(尤其是薄膜鍵盤)。

缺點是ABS是相對而言較「軟」的材質,經過長時間使用後,手指常接觸的地方會有一種光滑的感受,好像「油油」的。
這種現象被玩家稱為「打油」,看起來好像是鍵帽上覆蓋了一層油,但實際上是鍵帽表面粗糙的地方被磨平了。
有些ABS鍵帽打油的手感非常……微妙,不過好的ABS鍵帽即便打油,手感也不會太差。
有不少高單價鍵帽也是以ABS製作,比如有名的SP、GMK,這些鍵帽至少5k台幣起跳,使用ABS更能呈現他們亮麗的配色。

相較於ABS,PBT則是更加堅硬的材質,但由於PBT顏色偏黑,無法做成透明,因此在各種製作上會比較麻煩。
但由於PBT堅硬、不易打油的特性,他成為當今機械鍵盤大廠主打。
也只有堅硬、不會因熱變形太多的PBT,可以使用熱昇華工藝弄出複雜的圖案。


(二)高度
鍵盤經過長時間的演變,自然也有很多種鍵帽高度,這裡只介紹兩種:OEM和Cherry。

最常見的鍵帽高度叫做OEM。
顧名思義,這其實是在好幾間鍵盤廠商在經過長時間的代工後,慢慢成為習慣的高度。
基本上目前市面上能買到的大部分機械式鍵盤,使用的鍵帽都是OEM高度。

而Cherry(對,就是前面出鍵盤軸的Cherry)出的鍵盤,大多使用另一種較矮的鍵帽,玩家稱為Cherry高度或原廠高度。
除了Cherry外,近年來幾間標榜高品質的鍵盤廠商也開始使用Cherry高度鍵帽,包含韓國的Leopold以及中國的Varmilo。

以下圖片可以讓大家稍微看出各鍵帽的差異,從最左到最右,對應的是鍵盤最上到最下排。
從最上排到最下排的高度差異,也代表鍵帽的「人體工學」,讓打字更加順手。
https://i.imgur.com/wRdy0I5.jpg
(圖片出自:https://www.ggesport.com/topic/215/ )

但還有許多在這之外的鍵帽高度,如著名的SA、DSA、XDA等。
有興趣的版友看了上面的圖片後或許可以自行估狗看看。

--

(三)工藝
我們在談鍵帽工藝時,主要談的是怎麼把字弄到鍵帽上

最常見的方式是雷射雕刻,顧名思義就是用雷雕在鍵帽上雕出文字,然後在燒凹處填上填料。
雷雕可以使用在ABS與PBT上,也可以雕在鍵帽正面或側面。
通常雕在側面的鍵帽會號稱可以讓鍵盤看起來更樸實,並且不會讓字接觸到手指,以免被手指污垢染黑或磨損。
雕在側面的鍵帽常被稱為「側刻」。

另一種高階的作法叫做「二射」(Doubleshot Inject)
以下有錯誤請版友指正,我不是塑膠製程專業。
射出成形是一種塑膠工藝,讓塑膠在高溫熔化的液體狀態下注入模具。
但一次射出成形當然只能弄出一種顏色,而鍵帽的帽體和字不可能是同一種顏色,所以「二射」就是先射出字,再射出鍵帽的帽體。
由於字是「鑲」在帽體內的,因此不可能會出現如雷射雕刻的磨損狀況。
二射是ABS、PBT皆可使用的工藝,不過為了讓字的中間不會填不到塑料,早期的鍵帽廠會設計有缺口的英文字。
到了當代則是在字的塑膠部分開一個小缺口,這裡借一下網路圖片來講:
https://i.imgur.com/c5QMOaW.jpg
(圖片出自「太豪」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aihao1962 )

「太豪」是台灣專業的二射鍵帽廠,而且其販售的鍵帽相較國外製造的便宜很多,我自己很愛買,買了十幾組XD

最後要談的是熱昇華和浸染,這是PBT專用工藝,因為這兩者都與熱有關,遇熱變形的ABS無法使用這兩種工藝。
「浸染」就是將PBT鍵帽放到染液中浸煮,由於PBT遇熱時會微微熔化的特性,會吸收染色。藉由控制染液,可以浸染主出不同色階。
比如以下這套是中國鍵設局的「紅禪」側刻:
https://i.imgur.com/rY3jVMy.jpg

而熱昇華則是用熱將染料滲入PBT內,也因此可以選擇多種染料,多次熱染,將許多顏色染到同一枚鍵帽上,而不受二射工藝複雜的限制。
比如以下Ducky四色熱昇華,一次就染了四種顏色在打字區(黑色英文、紅色注音、藍色倉頡、綠色大易):
https://i.imgur.com/cA9n83K.jpg

--

四、推薦鍵盤

這部分我會以推薦台灣廠商為主,並且絕大多數軸體是Cherry軸(軸比較不會出問題,有例外我會標出來)。
畢竟台灣製造的比較有品質保證,鍵盤出問題也比較能找到廠商。
但有名的外國廠商我也會納入一些。

另外我推薦原則以實用為主,不會特別推背光RGB鍵盤。

基本上薄膜鍵盤我最推的是I-Rocks,K10和6260是很多玩家的電競鍵盤入門,再來是機械式鍵盤。

--

入門等級(價位在2k以下)

IKBC KD104
台灣製造的100%鍵盤
鍵線分離(意思是你帶鍵盤出去時可以把線拆下來)
三向出線(你可以讓鍵盤線在鍵盤的左邊、中間、右邊出來)
沒什麼太特殊的地方,但品質穩定,該有的都有。
另外也有80%版的KD87,如果覺得桌面空間不夠,想買入門的80%鍵盤,也是個選擇。


I-Rocks K68MN / K68MNF
台灣製造的100%鍵盤。
K68系列有好幾種變化,有/無背光,有/無指紋感應。無背光系列是最便宜的。
K68MN沒有指紋感測功能,而K68MNF有(但兩者只差一百XD)。
這把鍵盤特殊之處在於大Enter配置,有些人認為這樣打起來很爽,不過就比較沒辦法換鍵帽。
另外長鍵調教相當良好,這不開玩笑,他的空白鍵和Enter等打起來幾乎沒鐵絲聲,相當滑順,是I-Rocks開始突破自我的代表作。
唯二可惜的是使用ABS鍵帽,以及大Enter不易換鍵帽,但仍不改變這是一把良好入門鍵盤的事實。


Ducky 3108
中國製造的100%鍵盤。
Ducky是台灣廠商,只是這把入門款為了要壓低價格所以改成中國製造(台灣製的等等會介紹)。
三向出線,但沒有鍵線分離
另外有Ducky巨集,這點在打遊戲或文書很好用,你可以設「Fn+某個鍵」變成你的帳密或上下左右等,這點我很愛。

--

好一點的入門等級(2.5k-3k)

IKBC TD108
可以是為KD104的加強版,有背光,同時支援Mac系統,還多了四顆功能鍵,可以調音量之類。

Ducky One 2
Ducky One 2分成三個Size:Mini、TKL、100%
Mini是60%鍵盤,TKL是80%鍵盤,三個Size皆台灣製造,支援Ducky巨集。
這款鍵盤打起來中規中矩,使用PBT二射鍵帽,但修正很多Ducky上一代鍵盤DuckyOne的缺點。
有著潤滑更好的長鍵,以及不會卡線的三向出線。
三向出線,鍵線分離,更使用Type-C介面(原本使用MicroUSB)
(你的鍵盤線可以拿來充最新的安卓手機!)
並且Ducky巨集也保留,方便遊戲玩家或文書帳密使用。


I-Rocks K76MN Plus/ K76MN Custom
K76m系列使用的是I-Rocks花費大量成本開發的自有軸。
主要特性是安靜,以及打字時良好的感覺,其靜音茶軸是我目前手指碰過最好打的機械軸,沒有之一。
Plus跟Custom主要差異只有在上蓋,鍵盤本身是一樣的。
如果有辦公需求,或家裡的人怕吵,這把真的可以試試看。因為我之前和I-Rocks小編聊過,他表示這把鍵盤銷量不是很好,但這把是好鍵盤,不該被這樣埋沒,所以在這裡推一下。


Varmilo VA108M/VA87M
Varmilo是中國廠牌,使用PBT熱昇華鍵帽,而且鍵帽為Cherry高度。
這把的M是Mac的M,是一把可以支援Mac的鍵盤,質感相當良好,Cherry高度使打感相當不錯。
老實說這把鍵盤不該出現在這價位,不過之前有特價一波過,所以可以在這價位買到,不過應該沒剩幾把了……


B.Friend MK7
B.Friend也是台灣鍵盤廠商,早期製造中國軸的便宜機械鍵盤為主。
最近大概是想開了(?)開始製造質感比較好的鍵盤,MK7就是他們的嘗試。
這把100%鍵盤使用PBT熱昇華鍵帽,打感也相當不錯,使用的也是不同於一般鍵盤的黑體字形,相當有特色。而且白色背光竟然能微微透過去增加質感。
鍵線分離、三向出線,是低調辦公又不失打感的簡約好選擇


Vortex Cypher
這把65%的小鍵盤體積小,但支援Vortex自己的巨集。
保留方向鍵與Home, PgUp, PgDn, End的配置,也讓你不用煩惱小鍵盤怎麼上PTT。
想自己設定每個按鍵的功能都可以自己設定,讓鍵盤更加個人化,是省桌面空間的好選擇。鍵線分離也方便你將他帶出門。
加一點錢也可以買靜音紅軸版本方便辦公。
唯一的缺點是鍵盤高了點,建議搭配手托使用。


IKBC CD87 BT
便宜的藍芽雙模鍵盤首選,不過是80%
三向出線、Type-C接口,可以使用有線或藍芽來連接電腦。
無線狀態下是使用兩顆三號電池,沒電時去便利商店購買即可。對於想除去桌上太多線的電腦使用者來說相當方便。
這把我沒打過,不過長鍵應該不算差。


--

入門中階(3k-3.5k)

IKBC CD108 BT
上面87 BT的100%尺寸版,特色都一樣,就不再多介紹了。
多了數字鍵對一些人來說很方便XD


Varmilo Miya Pro
Varmilo主打的小鍵盤,可惜沒辦法設定巨集,但不需要任何增補鍵,而且仍然保留方向鍵。這點讓他在換鍵帽上相當方便。
本身使用的也是高質感的Cherry高度鍵帽,鍵線分離。
軸的方面,除了Cherry軸以外,還有他們自己開發的靜電容「粉軸」,想要玩玩看靜電容軸的玩家不妨玩玩看。
另外也有部分型號支援Mac。

--

「直升」級(3.5-4.5k)

Leopold FC750R / FC900R
這兩款分別是Leopold的80%與100%鍵盤
Leopold是韓國廠商,不過鍵盤是台灣製造。工藝良好,鍵盤樸實,毫無任何巨集,而是憑著其良好的質感、PBT鍵帽、Cherry高度打出一片天,打感良好之外,長軸調教也極為良好,毫無鐵絲聲。其紅軸與靜音紅軸尤其為鍵盤控推崇。


Leopold FC980M
這是Leopold仿筆電的鍵盤配置,讓藉由縮減數字小鍵盤「0」的尺寸,讓鍵盤在保留幾乎所有按鍵的情況下還能縮小體積。是Leopold的代表性鍵盤。當然,如FC750R / FC900R那部分所述,這鍵盤工藝也相當良好。


Filco Majestouch 2 / Ninja
Filco是日本鍵盤廠,早期在台灣玩家中累積相當口碑。
Majestouch有出兩代,所以2表示這是第二代的意思。這是正刻的鍵盤。相對而言,Ninja則是表示這是側刻的鍵盤。
Filco使用特別輕薄的ABS鍵帽,讓它有輕盈的打感,其青軸與茶軸受玩家推崇。然而,使用ABS鍵帽的缺點就是特別容易打油。有些玩家是買一堆Filco原廠鍵帽備用,有些則乾脆換鍵帽。

以上幾款是你在鍵鼠版(Key_Mou_Pad)容易看到受玩家推薦的鍵盤,就像玩手錶就會說「直上勞」,玩鍵盤也會「直上F」、「直上L」,這是一樣的意思。


Cherry G80-3494
這一把是Cherry自己製造的鍵盤。這把鍵盤隸屬於G80-3000系列,但紅軸的3494為什麼會獨立出來,而且價格貴別人一截……不知道XD
但3494是許多玩家特別喜愛的一把,雖然也和上面的Filco, Leopold一樣毫無任何巨集之類的功能,質感也沒上面兩把這麼良好,但沒有定位版使其相當輕盈,並且有著不同的回彈感受。其打感受一些玩家推崇。
不過體積太大這點就大家自己斟酌一下桌面面積吧。

Vortex Race 3
這是台灣廠商Vortex的75%鍵帽,同樣有Vortex巨集,可以自己設定每個按鍵的功能。鍵線分離。
值得一提的有兩點,一點是殼是使用CNC加工的鋁殼,這有效壓縮了鍵盤的體積。另一點是使用DSA的鍵帽,這讓這鍵盤相當「扁」,搭配鍵線分離的特性,易於攜帶。質感相當良好。


Filco Minila Air
Filco代表性的藍芽小鍵盤,在60%大小的情況下卻保留上下左右。
配置相當特殊,雙Fn鍵讓你左右拇指都可以使用Fn功能。
藍芽連線方式支援Windows, Mac, iOS,安卓等系統。
也因為體積小,在攜帶上方便許多,也是主打隨身攜帶、連線筆電的小鍵盤。


--

如果你嫌你太有錢的話(5k up)


Filco Convertible(100%, TKL)
機械式鍵盤支援藍芽功能不多,以前只有這一把可以選(最近兩年IKBC才開始有BT系列)。Filco的打感與質感不必多說,和Majestouch, Ninja系列比起來,就是多了可以用藍芽連線各系統的優點。


HHKB
HHKB是Happy Hacking Keyboard的縮寫,這是日本富士通子公司製造的鍵盤。
這把鍵盤是專門設計給Linux程式開發設計者用的,所以鍵位相當特殊。比如他把Capslock變成Ctrl鍵,右Shift右邊有個Fn鍵這樣。
這把鍵盤使用靜電容,鍵帽與鍵盤的連接方式是火山口(而非常見的Cherry十字),所以打感與Cherry完全不同,並且難以替換。
PBT熱昇華鍵帽,質感不用多說。
相當輕盈好攜帶,也是主打給筆電使用者隨身攜帶用。
HHKB的特殊鍵位:
https://i.imgur.com/i57BTYY.jpg


Topre Realforce
Topre也是日本廠商,與HHKB使用的是同樣的靜電容軸(如果我沒記錯的話,HHKB靜電容就是Topre製造的),其製造的Realforce人稱「鍵皇」。
所謂「Realforce」,就是指這鍵盤特別專注於彈簧與手指力道之間的關係。除了靜電容特殊的打感,RF比較特殊的是靜電容軸的彈簧克數部分,它有「全域35g」這樣打感極為輕盈的鍵盤,也有104U這樣在中間搭配45g彈簧,在中指、無名指處使用40g,在小指處使用35g彈簧的人體工學鍵盤。
另外部分鍵盤可以調觸發鍵程,你可以調得像銀軸那樣一碰就觸發,也可以調整到必須按到底才能觸發。
使用PBT熱昇華鍵帽,質感一流,唯一缺點是體積稍大……


Tex Kodachi
Tex也是台灣鍵盤廠商,Kodachi仿早期IBM鍵盤的排列形式(還有小紅點),用金屬外殼及特殊的Tex鍵位高度來重新復刻經典。
質感極好,價位驚人,重量很重,殺人凶器與自用都相當方便。



--

結論

機械式鍵盤會讓人跳坑有很多原因。
良好的打感,機械軸的選擇,鍵帽的替換,不同鍵位的配置,巨集的使用……
讓每一把鍵盤都能成為你專屬的鍵盤。

這篇文章也是用我手上的Vortex機械式鍵盤打出來的,希望能讓大家稍微體會到機械式鍵盤的魅力,以及知道一點入門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