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任明信《光天化日》


這本書讀起來和《你沒有更好的命運》的確有其相近的地方,比較好的地方是他讀起來的確比較像「一本詩集」,在主題、技巧等方面都很集中。但由於任明信在《你沒有更好的命運》時已經展現出對於幾個簡易技法有效的重複使用,《光天化日》可以觀察到的,主要是主題的集中。

就主題而言,一些意象不斷重複出現,愛人、孩子、宇宙學(黑洞、太陽、星)、水系列(冰、海、河、雲……);用這些意象處理著自己糟糕的精神狀況、愛、恨、痛等;用標題及簡易的、不合常理卻有震撼力的句子來作為自己詩的標章。其實這些在第一本詩集中大多都出現過了,可以理解有些人讀這些詩會失望的理由。

不過由於我論文處理的主題其實是詩的類型化,任明信重複使用接近的技法這點,其實反而對我的立論是加分的(超壞),我想我的論文正在朝好的方向前進。

話說後記的部份,只看那首詩我真的沒辦法知道那是在他狀況很糟的時候寫的。任明信的文字到底還是有那冰山的氣質在,有時你以為看到全部了,其實才看到了二分。

2018年3月11日 星期日

任明信《你沒有更好的命運》

#研究生碎碎念

在葉青逝世兩年後,《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出版了。當然這之間並沒有什麼必然的因果關係,唯一能觀察到的是時間的向度,任明信是在葉青之後才出現的詩人,僅此而已。

《你沒有更好的命運》讀起來比葉青的兩本詩集愉悅許多,這或許有一部份是因為任明信多少受過學院的薰陶,有在鍛鍊各種句法技巧所致。這本詩集有著各種練習的痕跡,在後記中任明信也說明,書中四輯是對四種不同主題的書寫,這顯然是有意識、有次序的嘗試。

這種有組織條理的書寫練習,一方面顯現了這本詩集的學院性格,二方面也顯現了這本詩集作為「第一本作品」,作者在挑戰自身創作的各種可能性。所有作家第一本書都會展現出他各種可能的方向,比如童偉格、甘耀明或吳明益。小說家如此,我想詩人也是。最後會往哪種方向前去,仍然是看個人造化。

回到詩集本身,正如任明信說他花了兩年才找到了自己的語言,《你》一詩中的語言大致上是相當統一的,淺顯白話,偶爾特殊的斷句法,和諧的音韻,大多數詩不超過二十行,同時每行字數也很少超過15字以上。在使用意象上,不知是被葉青影響,或者是這些意象本來就會被大多數詩濫用,雨、影子、海等都很常出現,並且特別喜歡寫「孩子」。

任明信的美學是如他在後記中所說的「簡」,盡量不用多餘的形容、標點與介係詞。雖然大多時候他的詩因為簡白、頂多是對於標題的特殊詮釋而讓人印象深刻,但偶爾也會出現因為語句極簡而不確定要表達什麼的詩,比如與書名同名的〈你沒有更好的命運〉,裡面有不少好的短段落,但整體組合起來我就不確定該怎麼詮釋。

總結來看,雖然因為編排與收錄的詩而能得知這是作者的第一本詩集,但以第一本詩集而言實在相當成熟,同時也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詩句。也難怪我當初在詩版時會注意到這人……

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葉青《雨水直接打進眼睛》及整體綜觀

和《下輩子更加決定》比起來,《雨水直接打進眼睛》在風格上比較趨於一致。神奇的是,《下輩子更加決定》其實是葉青自己有參與編輯的,《雨水直接打進眼睛》並沒有。

《雨》的風格一致主要原因大概是因為如序所言,這本詩集裡收錄的詩大多是他生命最後兩個月寫的詩(如果我對序的閱讀沒錯的話),既然是兩個月內大量書寫而成的詩,可以想見在風格內會趨於一致,並且是作者生命中比較後期、成熟的風格。

當然,要說這些詩作成熟是有疑慮的,這本詩集裡的大多數詩雖然篇幅短小,但標題與內文的呼應層次不夠高,詩的結構與意象也相當散,時常寫到一半突然岔出其他事物,讓詩看起來不怎麼工整。

在讀這些詩時,我其實是換個角度的,這些詩先天就顯現出這些缺陷(大概也是因為這樣,葉青才說不希望這些詩被收錄),提示了一件東西:這很有可能是詩人在毫無經營、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的情況下寫出來的。尤其他喜歡在詩中使用後設,詩句裡寫「我寫詩時正在想什麼」的內容,將無前後呼應的結構、後設的使用與短時間的大量出產三者來看,這些詩作的確可能是作者貼近自己生命的喃喃之語。

這讓讀這本詩集這件事變得蠻不舒服的說實在,尤其他詩裡面幾乎都有一個對話的「你」,這「你」時而是愛我的時而不是,變換又重複。我想起之前讀拉岡時的鏡像理論,這個「你」不只是某個特定對象,也是作者(或敘事者我)對那特定對象投射出的心裡倒影——尤其這些你時常在詩作中以「其實你不知道」、「其實你不在這」的情況出現在詩句中。

乾,有夠適合用精神分析的,但用下去我覺得我的論文會偏題……再看看要不要用,另一個我顧慮的地方是拉岡的東西像迷宮,很容易迷失在其中,可以的話我不希望使用這麼麻煩的理論……

好,接下來要準備看任明信了……

2018年3月8日 星期四

葉青《下輩子更加決定》&孟樊大眾詩評論

讀完葉青《下輩子更加決定》時,意外發覺這本詩集和我想得不大一樣。我以為葉青的詩主要都是如他幾篇名作〈大雨〉、〈偽十四行詩〉等,是直白且疼痛的詩風,但這本詩集裡收錄的許多詩卻具有相當實驗性。

葉青喜歡在詩中添加一些毫無跡象飛來的意象,讀到後面有時會有種錯愕或驚奇感(就這點而言還真的有點如葉青所述,受夏宇影響相當深)。他也時常使用轉品或不照語法規則寫詩,試圖創造一些新的語言。

雖然在我看來,那些挑戰大多不夠成功。不過畢竟是第一本詩集,難免啊。只是很可惜,除了朋友替他集結散作出版的《雨水直接打進眼睛》,我們也看不到他的其他詩集了,唉。

《雨水直接打進眼睛》我還沒讀完,但目前翻了幾頁看起來,比《下輩子更加決定》在風格上統一不少,他似乎開始瞭解哪些文字對讀者是更有效的,而減少使用一些技巧。

--

孟樊的大眾詩評論收錄於《流行天下》一書中,是林燿德當年開來討論通俗文學作品的研討會。孟樊這篇評論應該是很少見將詩納入大眾文學範疇中討論的論文,不過他的精英意識仍然不時貫串其中,看得有點不快。

他之後還有一本《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希望能讓我看得開心一些。

「研究生碎碎念」起源

這系列專欄不知道會寫多久,基本上就是我把平常貼在臉書、噗浪的碎碎念改成紀錄在網誌中。我一直有翻了一些作品以後不吐不快的習慣,但這些不吐不快的東西由於都是很直覺、不嚴謹的,所以我通常就貼在社群平台上,任它自己消散。

這次之所以會使用網誌的形式將之紀錄下來,是因為看的書籍和我的研究及最近參與的活動有關。這些碎碎念紀錄下來的話,對之後寫碩論應該會有點幫助,所以才想說在網誌多開一個tag,將這些文字記錄下來。

如果這些紀錄下來的文字能引發一點思考或回應,那我也會很開心。

2018年3月4日 星期日

Traveler's Notebook (TN) Regular Size駝色使用兩週心得


有鑑於我身邊有不少文具控,也有人在使用TN,從玩鋼筆時便一直有在注意這筆記本。不過直到最近我已經慢慢對鋼筆退燒了,才開始興起買TN的念頭。

會買TN主要還是為了實用。我一般使用紙品時主要是文章、創作或計畫發想,使用太小的筆記本的話要一直翻頁很煩,使用A4紙其實不是很方便攜帶與保存,於是有一定大小但又還算容易攜帶的TN便成為我的選項。這次過年時剛好PCHOME有特價,便以特價買了些配件與內頁來使用。

基本上我裡面綁了三本來使用,一本工作用,一本論文用,還有一本創作用。本子可以替換、可以用不同本子區隔內容,也是我選擇使用TN的另一個原因。


使用了一個多禮拜,其實蠻愉悅的。我原本給TN用的筆是卡達849原子筆,是容易攜帶、耐操且墨水容量極大的原子筆,只是現在隨身攜帶的原子筆是白金Bee-Line,這支有一陣子沒使用了,便趁著買TN時,將以前買的卡達原子筆也一同使用。

這組合好用的,只是我一開始沒買筆夾,將849夾在本本邊緣用綁帶一起綁住,用了一用,發現849的筆夾會刮傷TN內裡的邊緣。正巧我在書寫時也發現最底下的繩結有點妨礙寫作,便去明進文具房,將問題一次解決,買筆夾(駝色M size)和墊板。


筆夾我一開始設在封底,但作為一名右撇子,我發現設在封底有點妨礙寫字(因為攤開時筆夾在右手邊),於是改成設在封面。

綁帶會改成直的有幾個原因,一個原因是我發現套上原子筆後再綁本本有點麻煩(會卡到筆),二來是想要換換口味(?)。將綁帶解開、調鬆,重綁,就獲得了能直綁的TN了。這樣的綁法就不會卡到筆夾與筆了。

墊板就墊在TN最底下,就比較不會被繩結妨礙。

總之,目前兩個禮拜用下來,TN用起來實在相當滿意。之前買了個袋子來裝TN,不過最近覺得袋子拿出來很麻煩,想說直接不套保護來攜帶看看,希望表面的傷痕到最後都會變成美美的回憶。

2018年1月15日 星期一

心得:《華麗島軼聞:鍵》

2017年入冬以來,台灣開始了一波集體創作出版的風潮,純文學場域有楊凱麟與印刻中、新生代作家們為主合作、由衛城出版社出版的「字母會」計劃;而接近大眾文學場域的部分,則有以台灣歷史、奇幻為主的作家們小說接龍完成的《華麗島軼聞:鍵》。
 
這是一本由小說接龍的形式集體創作的書,引用一下在〈序〉末及何敬堯臉書上皆有寫到的規則:
 
◆ 創作規則
1.卷首引文是此部小說第一個背景設定,所有故事不可抵觸。
2.呂赫若之鑰必須是每篇故事的關鍵要素。
3.前四篇小說,鑰匙不能打開任何鎖;最後一篇小說,鑰匙一定要打開至少一項物件。
4.每篇故事的主角可以不同,但必須是日治時期藝文界的實際歷史人物。
5.故事世界以現實世界的史實為基礎,但允許現實世界中可能出現的各種超自然現象。
 
這本書受到相當多人的推薦,不過實際閱讀後,卻使我感覺相當複雜。這樣的複雜感受大概是源自兩個部分:作者不同與小說小說接龍的形式。簡單來說,作者不同不只造成小說在形式、風格上的不統一,不同作者間的實力差距也因此被放大。偏偏這是一本小說接龍,我們身為讀者若要瞭解整個故事,就不得不看完整本小說(無論故事好不好看)。這也讓我閱讀這本書的經驗相當複雜,有讓我不快的,但也有讓我拍案叫絕的。
 
讓我最不愉悅的當然是第一篇何敬堯〈天狗迷亂〉。文中陳家少年與西川滿兩人相處的刻畫實在太單方向,西川滿彷彿萬能的先師,講出許多陳家少年不知的話語,但那些話語在讀者(至少我)看起來卻是平常至極。解謎的方式也稱不上太過高明。劇情不夠力,人物不夠有魅力,這篇作為開場實在很難稱得上是好作品。
 
相較來說,第二家楊双子〈庭院深深〉表現就相當亮眼。楊双子努力營造的半文言文風,既能襯托出當時百合情感濃烈與禁忌感,又與吳家那神秘古老的傳說與氣氛相當呼應。不過開頭就炸掉鑰匙實在有些太刺激了,實在考驗下家的能力。
 
陳又津〈河清海宴〉相較來說就較無力了一些,雖然也可能是我個人對BL這文體無感。不過這篇比較有觸碰到台人、日人之間的某些矛盾及帝國殖民的觀點,最後居然還帶出了史實存在的關刀山大地震,在這些方面讓我印象深刻。
 
瀟湘神〈潮靈夜話〉雖然厚度是別人三倍,但作為第四家,他的確完美做完收束支線的工作(或者該說其他人寫起來根本不像是小說接龍啊)。利用後設的方式將其他人的故事變成文本來操作,而在成為自己故事的一部分的同時也做出翻轉,甚至翻轉自己的設定,並且對於日台人之間在臺灣的差別待遇仍有相當不錯的刻畫,在這方面展現出作者對當時的瞭解。整體來說,就「小說接龍」這形式而言,瀟湘神這篇我評價最高。
 
盛浩偉〈鏡裡繁花〉的鑰匙必須打開某物,而他打開的是一個自己造出的箱子。老實說,純粹就形式而言,盛浩偉致敬郭松棻與李渝的地方非常明顯(而這也扣合到開頭中郭松棻提到的傳說)。若純粹就文本的形式美學而言,盛浩偉形式上表現出的魅力幾乎可以與瀟湘神的故事結構能力打對台,但這樣的收尾方式無疑是可惜的,這樣具有重重迷團的鑰匙,能打開的東西卻與前面的傳說一點關係也沒有,使得即使是高明的後設也像是在某種層面上故弄玄虛。即使知道這是某種層面上的不得不然,但這也是我評價這篇故事稍低的原因。
 
整體而言,若要給這本書一個適合的閱讀角度,建議是當作「前面幾家各種超展開&不理會上家的情況下,瀟湘神如何收尾故事」這樣的角度來看,這會讓這整本小說讀起來有樂趣得多。
 
另外,若對臺灣文學或歷史稍有研究的讀者,應該讀這本書也相當親切。文本中出現的虛構角色事實上並不多,很多人是真有其人,使這本書對照真實歷史下來,更顯出其樂趣。

2018年1月7日 星期日

等你,在雨中

——致蔡英文
 
等你,在雨中,在冰冷的雨中
寒流來襲,拒馬架起
巨大的禁區如天安門,在雨中
 
你來不來都一樣,竟感覺
馬英九很像你
尤其隔著警察,隔著立起的盾牌
 
淋雨,感冒,淋雨,感冒
等你,在蛇龍之外
在蛇龍之內,等你,再淋雨,再感冒
 
如果你權力在我的手裡,此刻
如果你的腦袋
在我的頭裡,我會說,時力黨
 
諾,這隻手應該受凍,在冬天
這隻手應該
量一下血壓,在鐵絲網中
 
黃絲帶在鐵絲網的倒刺
太陽花一般地懸著
絕食都兩天了。忽然警察來
 
在空曠的凱道中,踏踏,警察來
像白色恐怖
從戒嚴的時代裡警察來
 
從被拆壞的帳棚裡,無情地,警察來

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喵喵兔

喵喵兔是一種會喵喵叫的兔兔,只有被選定的人們可以看到。有些人認為,兔子為了得到聲音,放棄了部分的存在。也有些人認為,這是某生物學家為了追求極致可愛的實驗造成的副作用。我倒覺得只是人的心中有沒有可愛,只要相信可愛存在,就可以看見喵喵兔。

喵喵叫的喵喵兔是喵喵教的教主,我是喵喵教的信徒。可愛不只無敵,也能讓人拋開羞恥大喊:「我的兔子最可愛了!」

每當我這樣做,喵喵兔就會害羞地別開臉,跟著大喊:「喵!」然後咬我。

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小說技巧:人物的第一印象

#其實真的只是很簡單的提醒
 
最近幾天慢慢發覺這很重要,小說裡的重要角色,無論是主角或配角,基本上都必須要有記憶點。雖然有些寫作者可能會希望前面簡單埋伏筆,後面再完整介紹配角,但這種作法只有一些方式適用。
 
其中一種適用方式是「提到」。在人物之間的對話中提到另一個人的存在。這容易變成我們對那角色的某種初次印象。當那人正式登場時,還可以再複習前面對話,讓讀者對這角色印象深刻一些。
 
當人物真正登場於場景中時,基本上如果有任何外觀的特徵(膚色、眼鏡、髮型、特殊衣著搭配等等),盡量是先寫出來為佳。小說特殊的一點是,其實就算不寫這些,讀者其實也可以藉由角色之間的互動去贏造角色在讀者心中的形象。但如果寫作者希望讀者心中的人物有特定的樣貌,那請在一開始就先寫。這樣之後所有寫到這些特徵的部分都會變成複習,從而繼續加深讀者印象。
 
其實這技巧只是很基本的提醒而已XD 但這很有用。有強烈的第一印象才能快速刻畫刻板角色,或翻轉,或加強,讓讀者對那角色留下快速印象。雖然不是所有小說都是以刻畫角色為主,但在大眾小說,甚至是輕小說的領域中,角色刻畫是很重要的,而且是從第一步就要做到好。
 
大概是最近讀小說時的一些想法,分享一下。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用頭撞你

〈用頭撞你〉
我很喜歡一種貓 那種貓會用頭撞你 他說用頭撞你 是為了要把氣息 擦在你的身上 我想這是一種 證明我是他的 印記   貓有貓驕傲的性格 有時我只能看著 他一句話也不說 靜靜翹起尾巴 表示某種不高興   我學習撫摸他 讓他重新用頭撞我 我是貓的 貓也是我的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苦瓜


一顆苦瓜,有著
綠中帶白的透析
味苦,降火
適合給煩躁的人食用
 
一顆苦瓜,適合
給煩躁的人食用
就像我,必須把時間
留給無法掙什麼錢的
重複事物上,如勞動
我最奢侈的是
把剩下的時間
留給無法掙什麼錢的
空泛事物上,如詩
而買不起
一顆苦瓜
 
一顆苦瓜,並無法
解決我對世界的
絕望,當語言開始
無法被我掌握
當連活在現在的
餘裕都沒有
我無法寫詩
歌頌苦瓜
 
一顆苦瓜,如果
我買不起,我便
只能竊取,但苦瓜
並無法使我的煩躁
消失,我只能品嚐
它的苦,並怨嘆
我快要無法寫一首詩
怨嘆重複的事物
還在加劇

簡易讀詩指南


好的,先說說寫這篇文的目的。這篇文是我綜合過去的讀詩經驗所寫的、將經驗化為幾個簡單基礎、讓看的人得以用這些基礎開始,練習讀一首詩的文章。由於簡易,因此你不會因為讀了這篇文就能馬上看懂所有深奧的現代詩在幹嘛(尤其是五、六零年代超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盛行時的詩),但我期望本文可以替你找出一個我走過的、讀詩的方向。

0. 標題很重要
 
任何一首詩基本上會有兩個組成要素:「標題」與「內文」。這看起來像是廢話,但這是基本功之所在。標題是賦予讀者解讀內文的方向。所以當讀完內文讀不懂時,其實你該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再讀一次標題,看看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繫。
 
我讀詩基本上靠兩個方式,這兩者是彼此互相作用的:細讀、背景知識。
 
1.細讀
 
細讀基本上是夏濟安在台大教導白先勇那批人時引入新批評,在評論時使用的方法論。夏濟安主張去脈絡化地閱讀作品,純粹仰賴小說內在結構、象徵、人物塑造等來評價小說,並以此來評論彭歌《落月》,成為後來六零年代現代主義時期小說的某種理論基礎。
 
我認為這樣的閱讀方法對新手相當有用,因為新批評基本上是去脈絡化的,而一般來說新手有的文學知識及作家、大時代的背景知識並不夠多,因此新批評可以先建立一套對於新詩的基本審美觀。
 
在操作上,我主要針對幾點來操作:

(1)重複與比較異同:
重複可以再細分成兩種重複,「字詞的重複」與「性質的重複」。字詞的重複就如詞義,一首詩中如果有個單字或詞彙不斷出現,那這東西當然重要;而性質的重複就比較難定義一點,「性質」可以指涉的範圍很廣,比如物理性質(濕、冷、熱、悶……)、物質性質(冰、水、雲、海……)、天氣……。在複數字詞中背後指涉出一個類似的情況下,即可以用該字詞為中心,去理解這首詩如何變化。而這「性質的重複」也可以拉來討論「異」與「同」。前面在做的基本上是尋找字詞中「一樣」的部分;反過來說,尋找詩中字詞中變化、乃至於相異的部分,也是讀詩重要的操作。比如出現同樣的字詞,那麼後面的其他詞彙與這字詞如何反應等等。

(2)邏輯連結:
前面的工作在做的同時,也要看字詞之間如何連結。A與B字詞縱使看來毫無關係,當這樣的配對重複出現,或其中產生變化,就可以觀察作者在其中如何操作,並透過自己的閱讀去判斷作者這樣操作的情形如何。你能藉由點滴的變化,或劇烈的反襯,看出作者的用心嗎?如果沒辦法的話,那作者的操作為什麼對你無效呢?怎麼修改會比較有效?去思索這些問題。

2.背景知識
背景知識說簡單很簡單,說困難也很困難。講白了點,即使作者不想承認,每一首詩終究是和他所在的時代,以及作者個人的經歷呼應的。要知道作者個人的經歷是困難的,這中間有很多功課可以做(簡單的作法:看該作者選集前面的導言),那麼要做的就是知道那時代,比如五零年代的政治環境及文學思潮,六、七零年代白色恐怖的極端與漂泊的現代主義;七零年代開始的國際變化、本土思潮到八零年代的解嚴……。當這些背景知識有了之後,重讀這首詩,有時會有些新的發現,你會看見詩人使用特定的詞語,其實是為了回應特定的當時的某些批評。

3.小結

正如開頭所言,這不是篇能讓你看了以後就進步的文章,而是點出幾個讀詩的基本方向。其實相信每個人讀詩多少都有使用這些技巧,所以這文章只是做簡單的整理。將整篇濃縮來說,要讀詩可以從兩部分著手:內在的關連,外在的脈絡。我認為大部分讀詩者注意前者,但後者有時會被忽略。如果能將兩者並置,相信能看見詩的另一番樣貌。

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明信片與貓


我要寫一張明信片給你
購於一間有貓的獨立書店
由未曾謀面的人插畫
你喜歡輕敲
書店那隻黃貓的肥屁屁
它舒服地臥倒在榻榻米上

明信片上的圖案
必定要是一隻貓
我已經開始學習
用手機拍貓傳給你看
更喜歡拍
你彎腰凝視
輕聲重複唇齒擦音
叫貓來你腳邊

明信片的內容
是我日常的瑣事
比如我想了整晚的情詩
比如我手機桌面的小工具
列著你的城市的時間與天氣
讓我用我的溫度
去想像你那裡有多冷

搭上飛機或跨過海
讓瑣事成為神秘的異國文字
讓你的城市的郵差
猜測信上的東方陰謀
但最大的陰謀就是
我寄一封印有貓的
書寫日常瑣事的
明信片給你
讓你看見
我生活最微小的細節
都為了你開始改變

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大佛普拉斯 心得


看完這部片子後,我幾乎是忍不住給予鼓掌。雖然整個戲院只有我這樣做,呃……
 
《大佛普拉斯》這部片子裡有幾個與一般電影相當不同的地方,首先,這是一部黑白片(但部分彩色),再來是這部片子中,導演以旁白方式介入觀眾觀影的部分相當深。或許我們可以從這兩點來開始論述這部電影特別的地方。
 
先從顏色開始。相信大家在看預告片時,對於那台粉紅色的摩托車印象相當深刻。不過本片大部分以顏色作為對比的,是「窮人生活-黑白」與「富人生活(Benz行車記錄器)-彩色」的對比。顏色的對比事實上一方面展現了權力關係(窮人人生是黑白的,有錢的、能留外的才是彩色的);另一方面,卻也諷刺了政治。在片中出現的政治人物,你無法看出是藍或綠,即使菜脯把政治人物的看板布都蓋上了屋頂,你也沒辦法憑著那黑白影像分辨。套句柯文哲的名言:「藍綠一樣爛。」去除顏色,才能看透許多顏色掩蓋的真實情況。
 
再來是旁白。旁白參與劇情的情況,事實上是逐漸由近而遠的。一開始,旁白還會跟肚財互動(問為什麼喜歡夾娃娃),或者講解相關知識(比如Puta和Buddah)。這部片子事實上運用了相當多長鏡頭來帶出肚財、菜脯、土豆、釋迦平常的生活是怎樣,去哪撿破爛,平常做什麼工作,看了什麼風景。長鏡頭雖然有讓人體會到生活感的效果,但會放慢影片節奏,當太慢時就容易睡著,而這部片子卻用旁白,讓這些生活感的細節不會讓人想睡,甚至是帶出一種新的樣貌。
 
但在肚財及菜脯看見老闆殺人的行車記錄畫面後,旁白卻漸漸放遠了。這樣拉遠的方式,讓肚財最後到底看到了什麼、肚財之死、法會上的聲響保持了神秘。旁白對這些的原因都默不作聲。我們都知道肚財是因為看到那行車記錄的畫面而死的,但卻無法知道細節,而大佛的聲響也保持著神秘(而讓我們有各種詮釋可能)。

也因此,後半段旁白的使用,事實上相當值得注意。他做的大部分其實只是在描述那些長鏡頭內的情緒(肚財與菜脯在葛洛伯的最後交談,釋迦在住處煮泡麵的悲傷神情……),這與前半段的調性相差極多。卻在最後送行時,說了一句如果不是旁白則不可能說出的話:「肚財希望他們送到這就好,剩下的他想自己走。」(大意如此)在我看來,這句旁白是相當溫柔的,因為釋迦、土豆、菜脯面對這情況,他們只能停在那裡,不知所措,讓我們觀眾也一樣不知所措,而旁白這句話卻給了安慰……
 
當然,要講到這部片子,也不得不講到鏡頭的美學。這部片子相當會取景,這是毋庸置疑的,但裡面有些細節讓我印象深刻。其中一個是肚財在海濱的房子,遇到另一位即將自殺的人。肚財問:「有困難否?」而旁白也說了,當然是有困難,但不可能是肚財有辦法解決的。這裡讓我感動的一點是他將底層那種受苦過才知道別人苦、才想幫忙、卻無力幫忙的心講出來也拍出來了,而另一點則是導演故意將這名稍有福相的男子拍成如佛陀般靜止。靜止到海蟑螂在他身上爬也毫無動靜。只有這樣長而幾近令人窒息的鏡頭,才能將男子的神聖性給拍出來。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鏡頭則是肚財之死。那鏡頭一開始出現的是山與田,用水平線一層一層疊著,移動。那毫無疑問是山邊的鄉村的常見場景,卻相當美。然後開始拍到大排,看到排水溝裡的麻布袋和零散的回收物,而到最後那蓋著白布的肚財。我佩服導演的是,他連死亡都能拍得如此之美,雖然這樣有可能有雙面刃效果(抒情與美是有可能削弱抵抗的),但在這部片的脈絡中,由於前後對於政治的諷刺、對於底層的關心,這樣的美賦予了肚財尊嚴。就像最後送肚財走的旁白,我也認為這鏡頭相當溫柔。
 
再來我想談談人物。當然大部分人對人物的讚譽已經差不多了,每個演員都演極好,啟文(戴立忍)的雙面人,副議長的不講理,菜脯叔叔(脫線)不斷打斷菜脯等……這方面的讚譽我也不需多談。我主要想談的,是釋迦。
 
釋迦是整齣戲裡面最迷的角色,他不知身世,無所事事,也不知道經濟來源是什麼,卻不斷存在於那裡(必須要說,張少懷演得真好,那種將那種似乎有精神病的流浪漢演得惟妙惟肖)。這角色的意義與其他角色都不同,其他角色幾乎每個人都能推動劇情,或彰顯人物處境,唯獨釋迦完全沒有。但默不作聲的他,不吵架,不抗爭,卻在後半段劇情讓人壓力重重或難過時,得以作為讓人放鬆的角色,讓人慢慢拉遠距離。
 
在收尾時,食物三人組(土豆、釋迦、菜脯)送完肚財後,他們坐在路邊破爛的沙發上,土豆和菜脯為了肚財是否有朋友、能否被記得而大吵。導演在這裡用了非常黑色幽默的手法,那明明是悲傷的鏡頭,他們用來打架的卻是肚財的遺照和送肚財走時打鼓的鼓棒,讓人笑也不是,哭也不是。就只有釋迦在那裡,撐著傘,鏡頭聚焦於他,他只是靜靜悲傷著,也讓我們觀眾也靜靜悲傷著。其實我原本甚至覺得,收在這裡就很好了。
 
但後面飛碟小屋的地方高度更可怕,明明肚財就是菜脯這麼好的朋友,但直到那一天,菜脯才看到肚財屋中那奇幻的場景。裡面有許多撿來的、對生活沒用的大型人物塑像(比如那隻海豚),以及屋中的娃娃與雜誌女體剪影。肚財曾說過,夾娃娃很抒壓,於是那小屋內的情景,正展現了他心中到底有多少壓力。我甚至覺得,導演最後的口白,「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宇宙,你沒辦法去瞭解別人的」(大意如此),甚至遙遙地與楊德昌《一一》有所呼應。
 
總結而言,《大佛普拉斯》表現極為優秀,無論是藝術的手法,對底層的關心,導演的溫柔,黑色幽默與政治諷刺等,完全值回我看的票價。我記住黃信堯導演名字,也認識了一批演員。趁現在最後下檔之前,有辦法衝一發戲院的話,趕快去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