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1日 星期五

7/9 在松園小屋巧遇樂生

上上週末(7/8-7/9),「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的眾小編們舉辦了一次內部聚會,我作為小編之一當然也參加了。禮拜六時,我們先是在台北吃飯,之後其他人在宜蘭預定了一間民宿,我做為宜蘭在地人,也開車帶著他們一起遊宜蘭。晚上還受到了歪仔歪詩刊主編詹明杰老師的招待,相當開心。

禮拜天的預計行程是吃宜蘭的炸醬麵和逛書店(又要感謝詹明杰老師帶我們來吃)。宜蘭市本身有相當多優質的獨立書店,無論是「旅二手書店」、「Stay旅人書店」、「小間書菜」都各有特色。

這下午的書店之旅中,作為尾聲的是「松園小屋」,這是一間藏在小巷之中的書店。到了小巷的彼端,幾棵松樹旁有個碎石子鋪成的停車場。我們欣賞了一下松樹,然後進入紅磚建成的小屋。

松園小屋由於經營者相當特殊,土地、農業、性別、轉型正義等議題的書這裡通通都有。我作為一名臺灣文學的研究生,有時看到這裡的書幾乎眼紅地想把半個牆壁的書櫃的書買下來,就知道他們對於這部分選書有多麼精準了。這也是我原本帶其他小編們時,想讓他們看到的東西。

結果當我們進去時,原本書牆的部分被白色的投影布幕擋住了,上面正在放著一部日本電影。我們便悠哉地看電影、休息,喝飲料。由於開車疲倦的緣故,我趴在桌上睡了一會,起來時電影差不多結束了,明明沒看到中間,卻能感覺到結尾的一些惆悵。

之後主講人上台了,他介紹了一下剛剛播放的電影,叫「戀戀銅鑼燒」,是一個老太太幫助中年男子改善銅鑼燒的紅豆餡、讓銅鑼燒大賣的故事,但由於老太太有痲瘋病的緣故,再受人閒話的情況下,老太太為了讓銅鑼燒店可以經營下去,最後選擇離開。

痲瘋病現在正名為「漢生病」,是一種透過飛沫傳染的疾病(只是其實很難傳染,經統計有95%的人天生免疫),會造成皮膚、神經、呼吸道等出現肉芽腫,從而造成皮膚病變,末稍神經麻痺等症狀。

由於痲瘋病會造成外觀的巨大變化,在以前痲瘋病患受到嚴重歧視,之後在中世紀,西方將這些痲瘋病患集中到痲瘋病院。日本統治臺灣後,為了要除掉臺灣的痲瘋病,也效仿使用類似的手法,在新莊建了樂生療養院,專門收容痲瘋病患。有些病患甚至是十幾歲進去的,以為治療完就能出院,卻被其他病患提醒,要出去,只能透過煙囪(亦即死亡後火化)。由於長時間與外界隔絕的緣故,病患們在裡面也已經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小社會,直到他們離開人世為止。

樂生病院規模相當龐大,分了好幾次擴張規模。一開始使用西式建築,卻發現病患住不習慣,因為大多是漢人的緣故。之後便建造漢人的三合院形式,配合日本的黑瓦屋頂。由於混和西方、日式、閩南建築的風格,樂生展現了當時的建築思潮,在這方面極有價值。甚至有一說被稱為「小京都」。

由於樂生院被選為新莊捷運機場(負責停放、保養捷運的廠房)的所在,因此在2002年時開始逐步拆除,也引發抗議行動。在歷經大規模的拆除後,樂生病院現在的規模只剩當初不到三成。

很少有社會運動可以像樂生抗爭一樣,一走便走十多年。在抗議時,有些病患被「騙」到政府新建的房屋居住,卻因為這些房子不是專門設計給這些病患的,讓病患住入後容易跌倒等,很多人住進去沒多久就去世了。原本兩千年前後還有1000多人的樂生院病患們,如今只剩100多人了。

好不容易有專家提出重建樂生的「大平台」方案,可以讓樂生幾乎回復到原本的模樣,也幾乎獲得了行政者的同意,但現在卻苦於無人願意承擔行政責任。現在他們在網路招募連署。而當天在小屋參與到這場活動的我,也才決定寫這篇文,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樂生的議題,讓臺灣的「小京都」,讓這群人的記憶可以重新被看見。

樂生運動的粉絲專頁:快樂・樂生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的樂生重建連署:http://bit.ly/lspetition
有關樂生重建的論述:http://bit.ly/2pBtzgJ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